王振是明英宗时期权势最大的当红太监,他的职务虽然只是司礼太监,但实际上操控着官员任免大权。所以,在英宗时期,要想在官场上混得开、升得快,皇帝说话不算,王振才是大明乌纱帽买卖公司的老总。
但就是有人公然不拿王大太监当根葱。何人?薛瑄!先来看看这位大明牛人的人生简历。薛瑄出生于教育世家,祖父薛仲义和父亲薛贞都是明朝极富盛名的职业教育家。良好的家教氛围,再加上薛瑄本身天资过人,六七岁时,薛同学便能对《小学》、四书熟习背诵,十一二岁就会写诗作赋。永乐十七年(1419),年近三十的薛瑄第一次参加河南省乡试,便考中了庚子头名解元。第二年,他打起背包入京参加了会试,顺利考中,从此进入大明官场。
从籍贯上看,薛瑄和王振是山西同乡,但薛瑄压根就瞧不起王振,所以,他没有参加王振领衔任会长的同乡会。很长一段时间,王振也不认识这个默默无闻的老乡。一次,王振和几个官场同事在一起聊天,说着说着,就谈到当下的人事安排,王振就问身边的三朝元老、大学士杨士奇:“吾乡谁可为京卿者?”那意思是自己的同乡谁堪担当大任,倚为心腹。杨士奇看人还很有眼光,他觉得薛瑄是个学问和官声都很不错的官场新兵,当即就向王振极力举荐薛瑄。
王振一听,薛瑄这人没怎么听过,他竟然是我的同乡?嗯,杨士奇举荐的人,肯定不会平庸,这人一定要为我所用。于是,在王振的运作下,薛瑄就从一个普通的教育部督学(提学佥事)火箭般升迁至最高法院副院长(大理寺少卿)的高位。这次火箭提拔薛瑄,王振的意思很明显,我这样重用你,你就得感谢我,从此你就是我的人。按说,和天字一号的红人攀上老乡关系,对哪个官员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况且这次还是王振主动示好薛瑄的呢。
官场都有这样的潜规则,人家提拔了你,就是你的恩公,升官后你总得拿点土特产啊甚或金银珠宝之类的去感谢人家,也为将来进一步升官发财打下坚实的人脉基础嘛。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潜规则的显规则了。当时的工部郎中王佑,都御史王文、陈镒,兵部侍郎徐晞这些人都因为和王振关系搞得好,哪个没升官发财?
人家都这么干,你薛瑄也不能例外吧。所以,当王振提拔薛瑄当上大理寺少卿后,杨士奇就提醒薛瑄:“以用瑄出振意,欲瑄一往见”,是人家王振提拔你的,有时间请人家吃个饭什么的,表示一下谢意嘛。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以后求人家的事还多着呢!
哪知,薛瑄脖子一横:“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提拔官员是人事部门的事儿,我凭什么向他谢恩,我不去!
这还在其次,就是当着王振的面,薛瑄也拒不低头。一天,各部长官在东阁开会,王振自然在主席台前排就坐。开会前,各部官员见到王振都恭恭敬敬地行礼,场面很是热闹,王振很是受用。此时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和谐的画面,“瑄独屹立”,唯独薛瑄一人站在那里,对王振视而不见。王振知道老乡的脾气,为了缓和气氛,他主动示好,“振趋揖之”。你不来问候我,那我就去与你寒暄。到这份上,薛瑄总该给人个面子吧,但“瑄亦无加礼”,还是不拿正眼瞧人家。王振遇到这样的冷落,奇耻大辱啊,“自是衔瑄”,两人就结下了梁子。也就是说,不愿被潜规则的薛瑄不再是王振的老乡,而是死敌。
王振就想害死薛瑄。两年后,整人的机会来了。京城一个军官因病去世,留下一个人老珠黄的大老婆和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妾。这小妾刚成寡妇,就和当红太监王振的亲侄子王山上了床,王山觉着偷情来来去去太麻烦,就提出要娶回家做姨太太。丈夫刚死,小妾就要另嫁他人,大老婆自然是不同意。怎么办?对付这样不成人之美的女人,官家有的是办法。在奸夫王山的授意下,那小妾一纸诉状将大老婆告了,说是她毒杀了自己的老公,要求司法部门严惩凶手。案子很快交到了大理寺,主审这起诬告案的正是薛瑄。经过审讯,小妾承认自己是诬告。但王山不干了,自己的好事怎能让薛瑄给毁了,就找到了自家的叔父王振。王振正想找薛瑄算账呢,就指使自己的心腹、都御史王文等人污蔑薛瑄,说他在此案审理中,收受了被告的贿赂。这样一来,薛瑄很快被免职,“并下狱,论瑄死”,抓到牢里,准备开刀问斩。
就在薛瑄为抵制潜规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时,事情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执行死刑的那天,王振发现自家的一名工作人员躲在厨房里抹鼻涕,就问,你为啥哭呀?工作人员的回答令王振大感意外:“闻今日薛夫子将刑也。”哦,原来是为了薛瑄即将被杀而伤感呢。王振就不得不想了,连自家的工作人员都同情薛瑄,看来他往日为人不错,人气挺高,杀了他对自己没好处。再加上当时还有不少薛瑄的朋友在王振那儿求情,王振前思后想,最后放了薛瑄一马,削官为民,让他回家当老农去了。
文/郝金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