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纪录片的创作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牡丹,纪录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05 10:54
接到《牡丹》的拍摄任务时,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考虑,对于观众而言,牡丹这个题材会意味着什么?最先让我们想到,也是我们最初在创作方向上的思考,主要有两个层面。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牡丹是种代表,是种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牡丹文化的发展同中国文化的发展相生相伴,中国文人尤爱牡丹,几乎提起牡丹,在大多数国人脑子里出现的意象都会是诗词歌赋,才子佳人。从文化角度去考量牡丹,对我们团队的创作,看起来是个不错的突破口。
然而,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可能会更多地从一个生物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创作或许会严谨而生动地拍摄花的成长,花的繁殖,以及花的作用等,真正从较为科学的方向进行深挖和结构。生物的角度,确实也是当时我们团队考虑的一个方向。
但不久我们就发现,这两条路并不是那么可行。就文化层面而言,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博大精深,二是语焉不详。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几乎每个文化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没有一个文化能找出具体的源头,甚至连它的演变,乃至于发展至今的影响和意义我们都很难说清楚。这与中国文化历来的传统有关,中国人崇尚孔儒,喜好中庸,在记录历史和对待科学上偏向于感性和婉转,对于精准的数据和严谨理论的追求程度还很不够,这也就为我们今天去探寻它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另外一方面,单单只讲牡丹的表意和文化,其实是很单一的,我希望我们的纪录片能做成大众的消费品,而不仅仅只是精英文化的消费品,如果单就牡丹的文化进行无休止地、没有结论地探讨,意义并不大,也不足以支撑这个4集的纪录片拍摄。但单就生物角度来说,一朵花,掰开揉碎,从它的各个生物角度来分析,这种做法不仅很难实现,而且也不适合用一部每集45-50分钟的纪录片来诠释。更何况我们团队从一开始就明确要做大众文化的产品,这种方法是难以满足大众文化所要求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的。
就这样,我们突然发现,以牡丹这个选题,要完成一个总计20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什么是牡丹,而不是别的事物来象征富贵,牡丹文化为什么在唐代突然兴起,我们的纪录片想要告诉观众什么信息,这样一部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带着诸多的疑问,在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查阅的前提下,我们对于选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在一系列的整合和思考之后,首先,我们惊讶地觉察到,牡丹其实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透过牡丹这一单一的文化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它的发展到没落,它的复兴到传递,一直到今天,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环境背景下,它何去何从,这都是我们要通过牡丹这一表象来呈现给观众思考的本质内容。再次,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遗憾,牡丹对中国人来说,谁都知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却少之又少,平常老百姓根本不提对牡丹文化的了解有多深,他们多数人甚至连牡丹和芍药都分辨不清。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就是这样,你认为熟悉的,往往其实是陌生的。人是具有求知欲的,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而纪录片虽然不能告诉你结果,但是能激发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这也是我们拍摄此片的一个重要目的,希望借助影像来引起人们的思考。
影片完成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整个纪录片最后还是呈现出了十分浓厚的文化气息,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影片中出现了很多与牡丹有关的生动鲜活的人物,这些人物偶然或者必然的行为背后,我们都能依稀看到由牡丹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纪录片区别于晚会、电视节目等其他类型影视产品的地方,就在于人们可以借由纪录片看到生活在其他地区活生生的人们所发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对观众的生活是具有启发性的。
回归到这部纪录片,它主要分为4集。第一集我们主要想讲的,是无所不在的牡丹。今天我们讲牡丹,大家都觉得熟悉,可是牡丹究竟在哪?它和我们的生活有着什么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并不能说清楚,这是我们在第一集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牡丹历经千年变迁,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命之中。无论不同的民族文化,还是各异的生活习惯,牡丹总是或多或少地出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乃至精神世界,无论熟知亦或陌生,每个中国人的一生,都会和牡丹有过邂逅和交集。当这些生活的片段或是文化的留痕展现在观众面前时,观众才能真正通过纪录片去了解,什么是“国民之花”以及这朵“国民之花”对大众的影响。
第二集,我们主要讲的是唐代以前的牡丹文化。众所周知,牡丹文化的兴盛始于唐代,但唐以前的牡丹被记载和能考证的资料很少,这就很有意思,牡丹文化一定不是一朝繁荣的,任何一个文化的形成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一般的角度都是探索唐以后牡丹的发展和兴盛,而我们这一集主要探讨唐之前的“量变”过程,探讨那段很难考据的历史。所以说,第二集基本是利用今天的一些人和事的线索,结合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逻辑推理,推断过去的历史,推断这朵身世离奇的花如何从崇山峻岭走向寻常人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的象征。我们的纪录片正是利用推理的手法,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上向观众展示过程,和观众一起来探索秘密,一起进行科学的猜想。牡丹的身世之谜是中国牡丹研究的一个难点,我们也希望借助这部纪录片激发起大家共同探索的热情,以期有朝一日,能够进一步解决这个难题。
第三集,一开始我们的设想为主要讲名花。牡丹是如何从开始的八大野种,一步步演变成今天品种繁多的形态,甚至产生一些罕见品种的名贵之花,如姚黄、魏紫、二乔等,如何从当初的简单质朴单瓣花演变到今天的雍容华贵的重瓣花,而这些疑问恰恰又是牡丹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衔接着第二集所讲的牡丹如何从山野走向市井,第三集我们就接着探讨如何从市井走向文化,牡丹是如何形成了这样影响深远的文化。随着拍摄和调查的深入,一段人类追逐、改造并吟叹牡丹的历史渐渐清晰起来,在这个故事里,不仅讲述了一场花的盛宴,更讲述着一个个有关人与花、人与人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从前的牡丹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没有那么多花瓣,没有那么丰富的颜色,甚至它在最初都没有红色,同种之间杂交变红的概率又极低,那么它何以称之为“丹”,又如何繁衍出这么多的品种,最后为什么会代表着皇权富贵?神奇的生物特性,庞大的基因组,在牡丹培育和研究的过程中,全世界牡丹研究者都遇到过不同程度的难题。牡丹这朵世界之花,仍然存有许多尚未破解的谜团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在第三集中,这些谜团中的一部分被提了出来,最后也被我们尝试着去解决。首先我们知道,牡丹的许多品种是人为培育的,而人为的创造审美的过程中,人得到了什么,而花失去了什么,这是引发我们思考的,这朵花从山野走向了上流社会,又从高贵典雅回到了民间,这里面暗含着这样一个内在的逻辑,人们对牡丹的向往也表现出人们对上流社会的向往,这是无可置疑的,但由花看人,看历史,千百年后,帝王将相都已作古,而人民群众却永远生生不息,成为历史的主流,花进入上流社会也终将回到人民当中,这样才能永远的发展下去。这正是我们的纪录片希望能给予大家的启示。
第四集,我们想要探讨的是一个牡丹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牡丹在唐开元年间东渡日本,十八世纪移植欧洲,今天,它已经在全世界盛开。这其中它有过辉煌和失落,而到了新的时期,到了现在,它的生存状态又是如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有融合也有消亡,我们的文化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的演变,而牡丹文化恰恰就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它的处境,正是中国文化面对世界文化潮流冲击的处境,如牡丹文化就受到西方的玫瑰文化的冲击,在我们的情人节里,再也没有人记得原本在中国象征着爱情的牡丹。同时我们也看到,牡丹原产地是中国,但是日本却是现在牡丹的主要产出地,我们的牡丹并没有培育出好的、优良的新品种,而我们主要出口的是为别人培育牡丹提供的根苗,牡丹的情况和今天中国的许多情况都一样,我们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创新,只为他人提供原产料,提供廉价劳动力,在面向世界以后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世界工厂”。在这个的背后,通过对牡丹的拍摄和探索,我们不禁发现,这其实也是对国民性的一种隐约的体现,我们在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急功近利的去追逐一些“短、平、快”的效益,而缺乏了扎实肯干的精神,我们不愿意去花时间研究技术和科学上改进,而自甘沦为零部件的制作者。没有创造,是整个中国社会不得不提的问题。日本的一个家族愿意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去培育一个全新品种的黄牡丹,而放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真的还有人愿意奉献自己的所有生命去追逐这样一个梦想吗?当然,在我们的拍摄中也挖掘到了许多十分生动可爱的人物,比如崔月琦老人,就是一个爱牡丹花爱了一辈子的花痴,但遗憾的是,这种个人的痴迷并没有化成一个成为系统的、科学的、富有创造力的成品。抛开牡丹问题本身来看,这其实是个大的中国文化的问题,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问题,不仅是牡丹文化何去何从,更看到背后对中国文化的思考。
在完成这个片子的拍摄后,我和我的团队对牡丹这个选题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看似是拍牡丹以及与其有关的故事,实则却是关于中国文化的故事。牡丹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名花,不仅以形色富丽、雍容高贵而自古盛名,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象征和情感寄托。作为饮誉天下的“国花”,牡丹从栽培演化伊始就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征。一部牡丹的种植鉴赏史,几乎也是一部中国历史的演变史,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这个选题,说大是大,但说小也能着力在一朵小小的牡丹之上,由花观人,观历史,观现在,观未来。牡丹现在遇到的窘境,也是中国文化所面临的瓶颈,但是作为创作者,在我完成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之后再回头思考,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我脑子里不断出现的,是那个为了牡丹付出几十年的日本家庭,是为牡丹熬牛骨汤的老崔,是下广催花的老卫,是寻花不倦的张淑玲,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都出现在我眼前,他们的执着和梦想都是我们今天许多人所缺少的,我希望观众在观看这样一部纪录片,感受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生动人物的同时,知道这个世界上拥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追求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地引发大家去思考,思考这个故事背后所包含的力量。
从2012的夏天开始策划至今,经历一年多的时间,我和我的团队尽我们的努力,去完成这个并不太好完成的创作挑战,如何进行这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在思考,不断在改进的,这才得出了这些宝贵的经验来,这个过程的辛苦和艰难不言而喻,但是,成片至此,让我们倍感欣慰,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完成了如何把植物这样一个静态的生物类型的选题讲活、讲生动了,更是因为我们在创作和寻找的过程中,找到了拍摄这个片子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发觉自己的这个选题拥有许多潜在的发掘可能时,我们能感受到难以名状的兴奋,而这种激情和梦想是创造的不竭燃料,就像片中的那些花农一样,他们为了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倾其所有,为花痴狂,其实脱离开牡丹来看,我们和他们又是何其相似,纪录片工作原本就是艰苦卓绝的,这过程中需要忍受许多的劳累和寂寞,我们走南闯北,踏遍世界各地为寻找到好的故事,这不正是和片中的张淑玲一样,为了心中那朵雍容华贵的花中皇后“魏紫”,不辞辛劳,日以继夜。《牡丹》这部纪录片拍摄下来,我们所得到的收获远远不止我这些简单的叙述,这个中滋味,难以简单叙述详尽,我们的纪录片不是一部阳春白雪,只符合小众爱好的精英文化产品,我相信,它是部温暖人心,贴近普通人的片子,但愿这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拥有着触动你我的力量,能拆掉文化的“巴别塔”,不把高雅文化拘泥于部分人的手中,真正做到给大众带来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
纪录片《牡丹》导演手记 李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