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媒体神话
- 来源:方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美国服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27 14:22
【√】在互联网上,不实消息会自动从一家网站转播到另一家网站,不断蔓延,人人都在点击,最后甚至会波及权威媒体
互联网是21世纪的神话。它不仅改变了媒体,更改变了生活。当互联网和新媒体被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弱点和缺陷被人严重忽略的时候,一位美国人,瑞安·霍利迪(Ryan Holiday)站了出来,以忏悔录的方式揭示了互联网时代媒体神话背后的黑暗。
这本叫做《一个媒体推手的自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看完了书你才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无知。
瑞安·霍利迪是美国服饰(American Apparel)公司的营销总监,著名的网络营销推手,曾经策划了许多被奉为“网络媒体教材”的个案。在网络江湖纵横多年后,他终于良心发现,写了这么一本“揭露营销神话背后的真相”的书。
正如霍利迪总结的,网络媒体有一个特性:“点击率为王”,真实和客观在点击率面前会被湮没。世界传媒发展的历史证明,一旦媒体成为公司,具有了商业化的特性,和金钱、利益挂上了关系,真实和客观的媒体属性就被弱化了,读者、观众看到的就有可能是精心策划和炒作的“伪新闻”(我特意称之为“伪新闻”,而非“假新闻”,它和子虚乌有的“假新闻”有一定的区别)。
网络媒体比之传统的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更为商业化,把“点击率”、“流量”的作用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使自己丧失了道德底线。他们所打造出的“意见领袖”、“网络写手”最后成为他们自身都无法控制的怪物。
这些利益是怎么渗入网络媒体的?霍利迪告诉我们,博客网站是靠卖广告版面牟利的。网站的每个页面都有若干广告版块,广告客户依据搭载广告内容的页面浏览量支付广告费,网站则据此营利。所以,所有网站的决策和手段都围绕一个核心:增加流量!在网络媒体面前,点击率就是金钱。
在这基础上,网络的链接经济学成为了网络伪新闻的生存土壤。就像学术论文中的引用一样,网络新闻中往往会附上有关信息的链接,转载一些其他网站的新闻,以示本文有确切的来源。一旦出现问题,也可推卸责任。
网络信息浩如烟海,更新速度极快,真正原创信息不多,大量的都是转载、链接。因为网络新闻必须以秒为计时单位,所以核实新闻来源基本是不现实的。于是,大量的假新闻、伪新闻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层出不穷,就像我们最近看到的诸如“老汉微信交友,开房发现是儿媳”等假新闻那样,这就是链接经济学所造成的恶果。
霍利迪说,在互联网上,不实消息会自动从一家网站转播到另一家网站,不断蔓延,人人都在点击,最后甚至会波及权威媒体:某八卦网站上发布的一则毫无根据的指控有可能变成“权威媒体”眼中证据确凿的事实,这是链接经济学的可怕之处。
“迭代式新闻”(或者说滚动进程式新闻)是一个新潮的解释这种新闻传播规律的说法。有人认为,网络媒体以不断地滚动、迭代报道新闻的方式向我们展现新闻事实,既可以展现最新的新闻进展情况,符合新闻的时效要求,又可以不断修正报道中发生的失误和偏差,符合新闻的真实要求,被称为网络时代神圣的媒体概念,代表着传媒界的未来。
但是霍利迪指出,恰恰就是迭代式新闻留下了新闻造假的巨大漏洞。《华盛顿邮报》的埃里克·文伯也说:“本来,在新闻发生时,只要第一时间抓住它就可以了。而现在的情况是,在新闻发生之前就要敏锐地捕捉到苗头。等待别的消息源进行确认,很容易让别人抢先,他会窃取本该属于你的点击量。”于是,网络媒体往往不愿意核实消息来源,不愿意查证消息是否属实,急于抢先播发新闻,赢得眼球。尽管后来可能修正,但是网络浏览的特点决定了,读者不会着重关注后来的修正报道,而只会关注第一时间爆出的重大新闻。恰恰是迭代式新闻的这一特点使媒体放弃了严谨、客观的立场,而是随意地以“捞到碗里都是菜”的方式报道新闻,导致新闻的真实性下降,假新闻、伪新闻迭出。
霍利迪曾经是网络新媒体海洋中的弄潮儿,他深谙网络世界的潜规则,总能以多样、强势的手段制造和策划新闻事件,诋毁和攻击对手,为自己和客户带来利益。但是,当他成为美国服饰公司的营销总监,被人以同样的手段攻击和诋毁时,他才醒悟到问题之所在。
这些问题在今日之中国同样存在。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涌现,如今的网络舆论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既有新奇有用的信息,也有无数的网络陷阱和谣言。如何认识网络舆论,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范立波,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主要著作有《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规范裂缝的判定与解决》等。
《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韦恩·莫里森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更多的应该被称为法律思想史的著作。英国人韦恩·莫里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西方法理学的脉络,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法理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宏大叙事,并不是进化理性主义下的循序渐进的逻辑链条。
其实,西方的法哲学大家之间的论述都有其侧重与偏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以及不同的时代思潮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的著作。因为那些细碎的区别,那些西方的法哲学著作,都不免多偏于理论化的思辨和哲学层面的探讨。若是没读过各大家的原著,读起本书来或会觉得有些艰涩。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苏力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学法的人读苏力的书是一种享受,几乎没有大部分法学论文的繁叙,以及充满晦涩专有名词的逻辑的蜘蛛网。事实上,苏力的书更像是一篇篇议论性的散文,同时包含着清晰的逻辑思辨和柔软的悲天悯人情怀,法学似乎仅仅是文章所讨论的内容而已。
苏力在本书中提到的“本土资源说”,囿于他当年的眼界,放在今时或有落伍之嫌,也经常听人说不合时宜之类的批评。不过修正地看,每个时代的“本土资源”是不一样的,急剧变化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苏力所说的“本土资源”,对于当代中国,也非常值得借鉴。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邓正来著
商务印书馆
邓正来在中国法理学界,是属于具有较强西洋知识理论体系背景的学者,大批译著、“闭关自修”和编辑社会科学刊物的工作,使他具有了较之其他法学家更为独特的理论视角。
读这本强调中国法学“理想图景”的著作,可以发现,在力求解决中国法学的种种困境时,邓正来走的是内部性向度和外部性向度的两条路径。而在当今中国,外部性的问题的确并不是一个容易解读和解决的问题。
劳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