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管新规:机会与挑战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银行,资产管理,新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13 13:23
2013年10月中旬,首批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的多家银行获得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资格。该项业务试点,要求每个项目独立开户,独立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此次试点的资产管理计划将是开放式的,不再按之前的预期收益率方式发售,收益率改为区间型或净值型。这些银行可试点发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管理计划。
新规可以视为规范目前的资产管理市场的一个重要步骤,对资管市场势必产生重要的影响。资管新规分离资管业务,银行可独立进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势必对银行的传统资产管理业务形成挑战,对传统的信托、券商的资管业务形成一定的冲击。
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新规需要解决哪些关键环节才能使之真正起到促进优化金融体系的资产与负债配置结构,成本、风险和收益的配置结构,在此我们《银行家》杂志社聘请到金融领域的相关专家探讨对银行资管新规的理解,并对金融行业如何应对新规作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期刊载相关内容与读者分享。
陈伟钢:防范风险仍是银行经营的第一要务
中国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百姓,思想深处或多或少会留下计划经济的印记,比如,在老百姓眼里,银行就是国家的银行,是不会也不应该倒闭的,钱存在银行是最保险、最放心的。如果突然有一天告诉老百姓,钱存在银行也有风险,在银行做理财也不能保本,老百姓一下子是很难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市场化进程不可能太快,快了老百姓的观念跟不上。另一个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统一调控经济是重要的手段,市场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这几年 “支持小微企业”、“支持三农”、“绿色信贷”等,都是国家的号召,各经济部门要联合行动,银行当然不能例外,不能说,银行市场化了就不执行中央的统一部署了。比如,有一个时期,市场上由于猪肉涨价,中央要求各部委拿出具体措施支持生猪饲养,把任务分解到各部门,也要求银行制订相应的信贷政策支持生猪饲养。可见,从上层来看,也是把银行看成是国家的银行。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不保证老百姓的财产安全,老百姓不答应,银行不听政府指挥,政府不满意。所以,中国银行业必须承载西方发达国家不可承受之重,对中国银行业稳健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期部分股份制银行试点理财资产管理业务,包括发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直接运作资产管理计划等,这项业务的开展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这是对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实际步骤,同时又可理解为进一步规范表外业务经营,是新形势下改变银行经营方式的重要举措。试点要求每个项目独立开户、独立资产负债表、独立损益表等,充分考虑了资管风险与银行风险的隔离,这是审慎监管的具体体现。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市场发育还不是很健全,市场化的步子不可能太大,也不可能一下子走得太远,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银行业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金融租赁业务,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这些租赁公司是实行独立法人核算的,子公司的风险与母公司完全隔离,所以风险是可控的。作为银行的理财投资来看,防范风险仍然是第一要务,银行不能随便把老百姓的钱拿去做高风险投资。尽管很多银行都有投资风险的提示,但老百姓之所以把钱投到银行,还是相信银行是相对安全的,对老百姓来说,哪怕收益少一点,资金安全是第一位的。可以想象,如果哪家银行经常出现老百姓投资血本无归的现象,对银行的声誉将是多大的影响。
加强对银行投资的监管是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和百姓的共同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是永恒的主题,保护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是长期的任务,我们有责任对投资机构进行严密的监控和信息披露,让投资在阳光下进行,在老百姓的监督下进行。要严格透明度管理,把资金走向让投资者明明白白,不能有一笔糊涂账,也不能发生赚了钱是投资机构的,亏了钱是老百姓的现象;要严格投资风险管理,严禁投向高风险项目,确保资金总体安全;要严格审计审查,防止账外账,防止道德风险发生,防止“庞氏骗局”重现,防止“麦道夫事件”重演。
对于银行而言,混业经营已经算不上什么创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从总的趋势看,混的风险大于分的风险,随着经济周期的脉动,美国银行业经历了几次由混到分,再由分到混的轮回,中国应从这些“过来人”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机制,把握好银行稳健经营的步伐。
(作者单位:银监会培训中心)
李刚:资产管理计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投资管理是任何一个金融行业的核心,如银行、基金、券商等。虽然资产管理计划短期来讲影响比较小,但长期影响和启发会很大。从三个关键点可以看到资产管理计划未来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未来解除的困惑,合理界定银行承担的责任,同时跟客户充分沟通,透明化,完全按照约定走。
为什么银行理财过去发展这么快?占银行规模的比例非常大,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一个观点来形容,它就好比水,水是万物之源,但是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只可疏不可堵,所以资产管理计划它是一个疏的试点,一个尝试。银行理财经历了很快发展,收益比存款高一点。未来可能出现“五化”趋势,银行理财和资产管理两去三增:去银行化、去通道化、增透明化、增投资化、增多元化。去银行化正是因为银行隐性担保使过去银行理财经历了发展,从无到有,到十万亿。信托的快速发展也是得益于银行理财,去银行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的去银行化,回到银行本质,而不是为了银行存款信贷的规避。利率市场化负债方进展得慢,这是漫长的过程,尤其负债方还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去银行化的第二点是去风险,就是投资人的一个风险意识,去掉银行隐性担保的风险,这是很重要的。去通道化是为了避免过多的通道或者过多环节导致过多风险或者收益分层。因为将来如果信贷规模放开,银行理财也承担了信贷的通道,在信贷受管制的情况下,客户拿不到资金,就通过理财拿资金,他不占资本,也没有规模的限制,所以未来面临两个减,这两个减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三个增,第一个叫做增加透明化,中央国债由第三方托管等等,都是增加透明化,透明化就是让投资者培养意识,有知情权才能承担风险,才能评估我自己的能力;增的第二点是增加投资化,以前大的资产池用银行短期理财对接,所以资产池是不需要进行调整的,但是现在作为资产管理计划到期之后就需要调整,虽然债券基金是长期的,但是可以赎回,所以需要保持资产规模灵活变现。投资化是网上可直接变现的具备流动性产品的优势,增加判断能力和灵活管理能力。第三点叫增加多元化,未来银行理财在多元化情况下,收益会有很大的差异,基金公司经过快二十年的发展,将来资产管理计划形成以后,大家也会看到不同的波动,不同的收益,所以这就是多元化,而且对银行品牌来讲也是多元化,将来形成品牌,华夏理财、农行理财等等也是多元化的,所以这五大趋势或者叫五化,都不是短期的问题,但是资产管理计划有助于形成和改善,他是一个契机。
为什么说这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呢?两点原因:第一点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中期过程。第二点投资者教育是一个短期的过程,现在募集资金比较低,后来银行做了一些转变,可能便成了替代现在的开放式私募的产品,所以进行了一个替换,也体现出在发展初期并没有得到投资人充分认可,也说明了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长期的。短期意义来看非常明显,资产管理计划有这么几个重要的意义:第一个它有利于促进将来银行独立主体地位的形成,但是需要法律上的解决,包括直接进入银行之间的交易,有利于推进这个事情,所以不排除银行理财成为独立法人的可能。第二可以使银行理财或者自营在初期或者募集上形成风险隔离,防止表外风险向表内传染。第三个也可以拓展理财资金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但这未来还是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未来需要解决四大问题,第一个是法人主体地位的明确问题,这个法人主体地位明确的问题未来也像国外一样成立法人资产管理公司,虽然成立法人资产管理公司发展速度可能很慢,但是是趋势;第二个是银行资产管理能力的问题,未来这些年银行积累了很多人员,但是在资产管理能力上还有很大的欠缺,包括权益类、衍生类、风险对冲类等还有很大的欠缺,所以第二点银行自身管理能力和自身投资文化的建立是很关键的;第三点就是大环境一个变化,市场化调控的转变思路越快,负债方放开越快,甚至信贷规模也放开,这是中长期的问题;第四点投资人风险文化问题,我们看到东方和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东方叫“无限责任政府”,“无限责任企业”,所以东方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完全不同的。这就取决于投资人风险文化教育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金行业用了十年二十年,资产管理行业可能会比这个快,但是也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
刘铭:资产管理能力是资产管理计划的核心
银行做为一个整体而言,无论是表内的发放贷款还是表外的理财资产管理形式都是信贷管理文化的产物,实质上是被动投资和被动负债的范畴。银行以后要转型,实际上就是从信贷管理文化向所谓的资产管理型文化去转变,所以我想可能资产管理计划推出来,我们不是试点行,我们只是旁观从第三方的角度看,可能是文化转型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转型的开端。目前银行的理财之所以是预期收益率,是一个刚性兑付的东西,完全就来源于自己的的贷款管理思路,属于信贷文化。马云前段时间还在炒作银行概念,现在已经不提这个事了。银行目前的一个主要优势就体现在负债成本比较低,资产有相应定价,银行是有利差的,所以这个情况下银行牌照可以获得垄断性的收益。在未来的三年到五年,存款的概念会弱化,资金的概念会强化,价高者通吃,谁能够持续提供风险可控的高收益,谁就能够拿到匹配资产的资金。在这个逻辑下,谁有创造、获得和管理资产的能力,谁就能够获得超额收益,这是一个资产推动负债的过程。现在确实马云已经不提银行的事了,在大数据背景下,他向银行或者其他管理机构卖数据就可以了,他有创造资产的能力,他把资产卖给银行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大力气自己去建银行,阿里小贷的资产证券化,说到底就是“拿资金”的概念,如此而已。所以我们把银行主要盈利的逻辑看明白了,把信贷文化看明白了,其实自营贷款也好,表外理财也好,它其实就是银行的信贷文化,从表内向表外去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种文化下,体现在表内的信贷和体现在表外的理财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硬币本身叫信贷管理文化,体现在表内贷款,我敢去投,我敢放贷款,硬币的反面叫理财,我敢去发理财,去投这笔资产,我就认为它是风险可控的,我就敢给你这个预期收益,这可能是静态的思维。动态思维,到了明年或者后年,经济的发展不再支持时,此假设可能不成立,之前认为风险可控可能不再可控,这个时候等于表内的信贷出问题了,表外的理财也没法兑付了,同时体现在硬币的两面。这个情况下我们理解银行不转型,还是做信贷管理文化的话,那资产管理计划只是背面理财一种异化或者新的表现形式,实际上跟以前所谓的理财是没有根本性差别的。
但是如果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从存款推动的被动负债式的信贷文化发展为主动投资式和负债挂钩的资产管理文化,那资产管理计划就有意义。我们这些年也看到一些主动负债的资产管理形式存在,比如通用汽车金融,其本身是没有吸收存款的资格的,天然就没有被动负债的概念,但其平均放贷利率能够到15%,坏账率可以控制在1%,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讲,真实的资产收益能到14%,其就可以融资,就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发行ABS(资产支撑证券化)等形式主动负债。所以我们说主动管理文化的话,无论理财计划还是资产管理计划,说到底还是来源于管理人对资产定价的能力,本身这个能力是一种创造财富的能力,创造财富就是铸币,铸的就是上面反复所讲的硬币。只要这个创造财富的资产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建立起来了,这个铸币的过程就是一个执行的结果,资产管理计划就是硬币一体两面的表现形式而已。最后银行的发展也就是一个市场对资产管理能力筛选,达到优胜劣汰的结果。
(作者单位:晋城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