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荐方
- 来源:家庭医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便秘,口腔溃疡,哮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15 10:20
桑葚杞参汤治便秘
近日,我排便不畅,常有便意未尽之感。去看中医时,大夫说这是便秘的症状,推荐桑葚杞参汤。该方由桑葚、枸杞、玄参各20克组成。做法:桑葚、枸杞、玄参分别洗净,置锅中水煎2次,每次用水300毫升,煎30分钟(大火烧开后改用微火慢煎),去渣取汁,两次混合,每日分2次饮服。此间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少食油炸食品、刺激性食物。连服6日后,我的便秘不适感渐渐消除。
广西桂林 陈燕炳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便秘成因复杂,既可单独出现,也常由其他疾病所引起。中医认为,便秘可分为热秘、虚秘、气秘、冷秘等多种类型,治疗时需对证用药。
桑葚味甘酸,性微寒,主要有滋补肝肾、养血祛风、润肠去燥等功效,主治眩晕、失眠、耳聋、目昏、消渴、便秘、结核等。研究表明,桑葚含有亚油酸、硬脂酸及油酸、苹果酸等成分,有调脂、助消化、益胃肠之作用。枸杞性味甘平,可滋肾润肺、补肝明目,常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遗精等。玄参性寒,味苦、甘、咸,入肾经,甘寒能滋阴,味咸可软坚,且有润肠通便之效。动物实验证明,玄参成分有增液通便效果。肾主二便,老人久患便秘常与肾水不足,津液亏损,导致肠燥失润有关。本食疗方主要功效是滋补肾肝、滋阴润燥,对肝肾阴虚或肾气虚等虚秘患者,能起一定润肠通便作用。
肝肾阴虚型便秘主要表现:便秘不畅,或欲下不下,同时可兼有头晕、目眩、耳鸣、烦躁失眠、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等。但本方不适宜寒积、气虚引起的便秘。
口腔溃疡方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用灭敌灵对抗厌氧菌,用维生素B2促进溃疡复原,用蜂蜜的甜味减轻灭灵苦味,同时便于将药糊黏在患处便于吸收和保护溃疡面。制法:取灭滴灵片、维生素B2各1片研磨为细粉,加入适量蜂蜜调成糊状,用灭菌棉棒将糊药搽于患处即可。用法:每天3~4次,一般1~3天可痊愈。
广西桂林 温云贵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灭滴灵,即甲硝唑,是广泛应用于抗厌氧菌感染的抗生素。口腔溃疡不少与厌氧菌感染有关,而口服灭滴灵也是治口腔感染的常用药。由于甲硝唑对胃肠刺激较大,近年来它的外用制剂应用得比较广泛,如含漱剂、凝胶剂、膜剂、糊剂等在口腔科应用较多,对厌氧菌所致的口腔溃疡有一定疗效。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是辅治口腔溃疡的常用药,它有促进细胞再生、缓解口腔炎症反应的作用。蜂蜜则有较强的抗菌消炎、收敛止痛作用。研究表明,蜂蜜外涂或含漱,有利于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促进溃疡面愈合。本方用灭滴灵、维生素B2研粉,调蜂蜜涂搽,可以起到抗菌、消炎、镇痛以及加速黏膜修复的效果。对部分口腔溃疡患者,本方有一定治疗作用,尤其对厌氧菌感染所致的溃疡,疗效较佳。口腔溃疡患者可以试用上方,但若连续使用3天无效,当另择他法治疗。
人参核桃糊缓解支气管哮喘
白参100克,核桃仁500克,白糖200克。先将白参烘干,研成细末。将核桃仁研成末,加白糖、白参末,搅拌均匀,瓶装备用。每日2次,每次15克,用少量开水调成糊状服食。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气短乏力,活动气促,气喘,苔白脉细等。
湖南会同 张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多与肺脾两虚、肺肾不足有关。病情缓解期,患者适当选食补益肺肾之类的药膳,能起到一定固本治标的防治效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久病常会导致脾、肺、或肾三脏受损。方中所用白参,又称生晒参、白干参,是新鲜人参晒干而成。白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安神等功效,主要适用于脾肺两虚或气阴不足之病证,是补肺虚、脾虚之佳品。核桃仁味甘性温,有补肾助阳、润燥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常吃核桃对于肾虚或肾肺两虚之哮喘有一定食疗功效。慢性支气管哮喘属消耗性疾病,患者久病易致体内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丢失,核桃营养丰富,其中含蛋白质、维生素E、钙等都较高,患者食用有助于支气管黏膜修复、促进炎症好转。本方中,白参合用核桃,具有较好的补肺益肾、定喘祛痰作用。白糖能调味,有一定润肺、生津的功能。肾虚或肺肾两虚患者,在哮喘缓解期食用本品,能起到补虚固本、防治或减少哮喘复发的效果。但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或有明显热象时,则不宜食用本品。
养心汤加减治疗脑梗致腿无力症
李氏老妇,85岁,2013年4月22日在医院确诊为脑梗塞、脑萎缩,高血压(160/80),血液化验正常。医院给输液10天,另开口服血栓通胶囊、心可舒胶囊、盐酸曲美他嗪胶囊。把脉发现脉弱细无力,舌淡苔薄,手脚发凉,双脚微肿,左脚有麻木感,两腿无力,不能行走,但患者说话清晰,无口干舌燥之症。辨证为:气虚、阳虚,血淤。治疗应益气、温阳、化淤。在口服成药的同时,遂用养心汤加减:枣仁、半夏,加白芍、狗脊、杜仲、怀牛膝、制附子等,并加重党参用量,患者连续服汤药30多剂,复查脉搏有力、面色红润、手脚温、脚肿消、脚无麻木感、双腿有力,无人搀扶,自己拄拐杖步行基本正常,在服汤药期间血压正常。其方用量为:黄芪15克,党参30克,甘草、川芎、五味子各6克,茯神12克,当归、白芍、怀牛膝、制附子、柏子仁、远志各9克,肉桂3克,狗脊、杜仲各10克。
河南郑州 杨干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腿无力、麻木等是脑梗塞后常有的症状,这与大脑供血不足或脑血管淤阻密切相关。活血化淤、益气通络是治疗脑梗塞的基本之法。
方中黄芪、党参为补气要药,能益气扶正;川芎、当归可活血祛淤,助血流通畅。补气结合活血,气行则血流行,能使气行而不滞,有助化散脑部淤阻。脑梗塞患者常伴有情绪不稳、心悸、失眠等证。加茯神、远志、柏子仁、五味子,能起宁心安神、调节情志作用。老年脑梗塞或患病日久,易引起肾阳虚衰,温肾祛淤往往能收到更佳效果。制附子、肉桂能温阳补肾,温肾有助人体水液代谢和血脉运行;怀牛膝、杜仲、狗脊均能补肝肾、强腰膝,三味合用,善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等症。白芍养血柔肝,合用甘草则缓急止痛。上方诸味配伍,主要有益气活血、温肾强脊、安神助眠等功效。对于老年脑梗塞,或体质表现为肾阳虚、气虚的患者,本方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注:养心汤出于明代医藉《证治准绳》,为补气养血、宁心安神之方,主治心虚血少而致神气不宁、怔忡、惊悸等。上方是养心汤去半夏、茯苓,加怀牛膝、制附子、白芍、狗脊、杜仲而成。不过,脑梗塞初期,或肝风内动、痰热内结等证型的患者,不宜选用本方。
五白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我于2000年患三叉神经痛,服用过苯妥英钠、安定、颅痛定等药,均不见效,后服卡马西平并配中成药芎菊上清丸后即见效,可停药后又复发。遂求助于中医,有位中医配以“五白汤”,服用后已快1年未再复发。处方:白芍30克,白蒺藜12克,白附子、白僵蚕、白芷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后加用钩藤、牛膝,此后服芎菊上清丸同其效。
甘肃敦煌 吴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的“偏头风”、“面痛”、“面风”等病证范畴,多系外感风寒之邪,上犯颠顶清窍引起,也可由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风动而上扰清阳所致。
五白汤出自《千家妙方》。方中白芍味酸,性微寒,能养血柔肝、缓中止痛。药理研究证明,白芍能抑制中枢神经,起解痉、镇静、镇痛效果,为方中君药。白芍一般宜重用才有效(可用至30~60克)。白附子能祛风化痰、散结止痉;白芷气味芳香,能引药上达病所,本身有祛风止痛功效;白蒺藜味辛质轻,性平偏凉,既能疏风散邪,又能制附子温燥之性;白僵蚕可祛风解痉、化痰通络。研究表明,白僵蚕有抗惊厥、镇静、催眠作用。白僵蚕、白芷均为祛风、止头痛要药,二味合用镇痛效果更佳。三叉神经痛久治不愈,常与肝郁化火、血淤相关。方中加钩藤重在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加牛膝则活血祛淤,通利血脉。二味相配,可增强平肝熄风、活血止痛之效。临床应用表明,五白汤具有养血柔肝、平肝熄风、解痉止痛功效,对三叉神经痛确有良效。本方对面瘫、偏头痛等也有较好效果。
芎菊上清丸为清热解表、散风止痛中成药,常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恶风身热、偏正头痛等有效。神经痛如因风邪所致(或遇风加重),可以酌情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