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送书给北大校花的逸事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鲁迅
  • 发布时间:2010-04-12 10:03
  在上世纪30年代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有位校花,她名叫马珏,是北大教授马裕藻(幼渔)的爱女,人长得高而漂亮。而在众人都在迷恋这位校花时,传出大名鼎鼎的鲁迅,也被名列其中。

  记得当年相逢时

  鲁迅所大力提拔的“未名社”的作家李霁野晚年在回忆鲁迅的一篇短文《从细小处见精神──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的文章说:“……我又想起先生一位老友的女儿喜欢读先生的著作,并写了一篇初见印象记,先生看了很喜欢,以后每有新著,一定送给她一本。”李霁野并没有指明这位女孩是谁,她就是马珏。

  马珏晚年在《女儿当自强》一文中,这么回忆着:“鲁迅先生一度在北大任教,与我父亲是同事,他们性格相投,与父亲一谈就是半天。”在1925年间,年仅十五岁的马珏写下了《初次见鲁迅先生》一文,文章以稚气的口吻先写她从鲁迅的作品中得来的对鲁迅的印象。

  《初次见鲁迅先生》刊登于1926年3月的《孔德学校旬刊》上,那是马珏所就读的学校刊物。马珏晚年回忆道:“不久,鲁迅先生来孔德学校,读到那期《孔德学校旬刊》,我没想到,先生看到我那篇小文章后,十分高兴。他夸我写得好,说我写的都是实话。后来先生把它收进了他亲自编选的《鲁迅著作及其他》一书中。他还送书给我……”

  那就不必再送书了

  1932年11月13日鲁迅从上海返回北京探视母病,马氏父女曾来看他,鲁迅铭感之,他在11月20日给许广平的信就说:“这种老朋友的态度,在上海势利之邦是看不见的。”1933年3月13日鲁迅在上海“得幼渔告其女珏结婚柬”。十几天后,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今日寄上《萧伯纳在上海》六本,请分送霁(李霁野)、常(常惠)、魏(魏建功)、沈(沈观,沈兼士的儿子),还有一本,那时是拟送马珏的,此刻才想到她已结婚,别人常去送书,似乎不太好,由兄自由处置送给别人罢……”

  对于马珏的结婚,鲁迅不再送书给她的事,李霁野也说:“一次送书给我们时,他托我们代送一本给她,我谈到她已经结婚了,先生随即认真地说,那就不必再送了。”李霁野说他当时认为鲁迅太过于小心了。而后来他知道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污蔑鲁迅对她无礼,而导致兄弟失和的创伤之后,因此导致出他过度的“防范意识”。但这种解释还是过于牵强,我们从整体观之,鲁迅是喜欢马珏的,由于她的外貌加上她的聪慧,但更多的是父辈的关爱,而非男女之情。尤其在认识马珏前,许广平也进入了他的视野,而且两人由师生关系逐渐发展为男女关系,这其中鲁迅考虑很多,甚至都犹豫过。马珏是好友马裕藻的女儿,设若鲁迅对其有意,那不是更要遭受世人异样的眼光吗?但“美好记忆的憧憬”是存在鲁迅的心中,也因此一旦它突然失落,是会有点恍然若失的感觉,这或许是他不再送书或写信的原因吧。

  (卓成名荐自《感动人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