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告急!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大旱,西南
  • 发布时间:2010-04-13 10:50
  西南大旱,大地龟裂。

  云南,曲靖市陆良县,干涸的土块中裹着一条张大嘴巴拼命呼吸的鱼,只剩下僵硬的躯体和直勾勾的眼神;贵州,水电站严重告急,为节约水源,原本101米宽的黄果树瀑布限时放水,放水时也只剩下6~7条单薄的水柱;广西,桂林著名的象鼻山下仅剩一汪浅浅的水滩,而一些道路不通的村屯,都是几乎出动全村的劳动力和牲畜,徒步翻山到公路边一公斤一公斤地背回“救命水”……

  南方暴雪、汶川地震之后,大灾又一次降临。尽管3月底的一点点春雨让西南五省的旱情有所缓解,但持续升级的炎热和干涸,仍然深刻而火辣地灼痛着全中国。这一次,IT能做什么?等待考验的,又是什么?

  旱情远超预期

  3月31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透露,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高达1.16亿亩,其中84%集中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贵两省,受旱面积超占国的一半以上;受灾人口达到2425万人,牲畜1584万头。

  据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介绍,这是有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有些地方滴水未降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2009年7月,干旱时间超过200天。

  “以前我也参加过很多次抗旱,但这次西南地区旱情的严重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农业部抗旱保春耕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处长张毅3月5日进入旱区,在赶赴了云南、贵州和广西多个县市的33个受灾现场后,向媒体说。

  据张毅回忆,由于水源短缺,农业生产用水无法有效保障,旱区“多数田地的土壤已经因缺水而变成空的”。人进入地里,往往一脚踩下去,鞋子就要陷进去10多厘米。而地里的作物,虽然有些外表看起来还有些绿色,但“用手一捏,已经没有弹性了,都是瘪的”。

  这样的情况下,人畜饮水的困难可想而知。

  渴极了的农村孩子,靠喝锅盖上剩的一点点蒸馏水解渴;实在没有水喝了,农民不得已只好贱卖仔猪、马匹等牲畜;徒步十几里背回的水舍不得喝,“要留着给更需要的人”;布满“伤痕”的土地照片;看到终于送至灾区的一箱箱矿泉水时,孩子们兴奋、渴望的眼神……在互联网上,不断被透露出的旱灾消息、被贴出的灾区照片,时刻震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与此同时,互联网成了慈善捐助的重要平台。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区等平台,网友为旱区祈福的帖子随处可见。而更多的是号召贴——请全国人民省下1元钱,为灾区人民捐献一瓶矿泉水。此外,在这次西南旱灾中,互联网再次担当起捐款的最主要渠道(详见本报2010年3月29日《互联网将成慈善主渠道》一文)。

  IT监测指挥抗旱

  刘宁表示,当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为抗旱超前部署,已经组织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等10省市防指、水利厅局调集水泵1335套、发电机189套、送水车36辆和600万元资金对口支援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同时,组织水利部直属单位的140多名勘探专家和50多台套勘探设备前往重旱区找水打井。

  这些设施送到哪里?什么时候送达?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工程师倪伟新看来,这全部关乎IT系统的支持。

  “抗旱和治水,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水资源的调配和管控问题。”倪伟新说,因此,IT系统在抗旱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数据采集和监测。

  据他介绍,目前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信息系统(下简称“指挥系统”)已经完成一期建设,由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天气雷达应用系统5个部分组成,完成信息采集、陈述和处理3大环节的工作。

  在信息采集环节,“指挥系统通过卫星和遥感技术,收集与旱情和水情的相关的各项信息,如降雨量、水位、库容、地下水、气候条件、可用水的情况等,都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倪伟新告诉《计算机世界》记者。不过,不同于气象部门,指挥系统对这些参数的关注更加详细和深入。以降雨为例,气象部门只关心下不下雨和在哪里下雨,而指挥系统需要采集到的数据样本还要包括降雨量、降雨过后的径流,即河道中能够存多少水,甚至水质等等极为细致的数据。

  信息采集到以后,指挥系统会自动通过网络或卫星,上报数据。“这里就有一个信息分级的问题。”倪伟新告诉记者,一般来说,采集到的各项信息,会按照区域,直接发送给地市的水文部门,如果旱情或水情严重,超出了地市级水文部门的处理能力,数据将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传送给省级、流域水文部门,直至中央。

  “最终,经过IT系统分析的数据将成为水文、水利部门进行调度的最重要依据。”倪伟新说。因此,倪伟新认为,数据的准确度及传输速度是指挥系统的核心。

  不过,“由于旱和汛的不同在于,洪水来势更加汹涌和迅猛,一场急雨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指挥系统的一期工程设,主要以开发出大江大河主要河段精度高、实用性强的洪水预报系统提高精度,延长预见期为目标,而抗旱系统仅作为试点。“二期工程中,抗旱系统将占更多比例。”倪伟新表示。

  而另一方面,二期建设还将把对旱情或水情的决策支持作为重点建设,决策支持就是一套软件系统,根据采集系统发出的信息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可靠支撑。

  水资源控制薄弱

  春耕告急。量产告急。人畜饮水告急。在紧急应对凶猛旱情的同时,我们也在反思——“我们的水资源管控还十分薄弱!”相关专家疾呼。

  在3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表示:“这次西南地区旱情暴露出我们国家,特别是西南地区水利工程的薄弱。”

  周学文指出,一方面,西南一直是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当地对防旱抗旱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干旱五省大多处于西部地区,经济水平也不如中东部地区发达,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削弱了抗旱能力。

  “其实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了。”倪伟新告诉《计算机世界》记者,尽管天下不下雨,不是人或IT系统所能够控制的,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水资源的管控也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说我们国家长期以来都是‘南涝北旱’的情况居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南方就不会干旱。事实上,我们每年都会发生区域性的干旱。”在倪伟新看来,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思想上重视全国范围防旱抗旱。

  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倪伟新指出,去年起,我国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一套“最严格的水资源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水利部门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地理情况以及工业化程度等标准,制定出各地的“用水预算”,以此来加强各省、市和地区,各部门的节水意识。

  另一方面,这也是全国上下水利信息系统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监控各地用水总量和排污总量,监测水质是否达标,同时利用自动化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除此之外,IT系统还将成为科技务农的重要支撑手段。

  据倪伟新介绍,目前指挥系统已经对旱区进行监控,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照片和分析雷达波进行水土普查,计算出土壤的含水量或干旱程度,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报。同时根据作物的吸水量,为农民和农业部门提供准确的耕种信息,尽量把干旱带来的农业损失降到最低。

  “中国水文观测已经有了数百年历史,现代利用信息化手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日常能够快速、准确的预报各种有关水资源的信息,尽量早一些发现旱情,及早调水。”倪伟新说,但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旱涝情况在全球来说是最为复杂的,一个预报模型无法通用于各种情况,因此,“水文信息系统还要根据情况变化和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未来仍然任重而道远。”

  评论

  勿做温水蛙

  温水青蛙的实验十分有名。把一只青蛙投入滚烫的油锅,它会奋力跳出逃生;而如果把它放进冷水中慢慢加热,它却不知死活地享受温暖,终于感到水温无法承受时,它已经失去了跳出去的能力。

  在采访中我一直在思考,西南旱区,特别是云贵两省,自去年7月雨季就提前结束,当时为何没有人意识到,这可能意味着干旱?还有旱情严重地区,最长超过200天没有降水,为什么还会出现网上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照片,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中,为何就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旱情呢?

  与人讨论,观点各异。

  有人说,这是因为云南向来不缺水,没有意识到,这很正常;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差异太大,昆明市保障用水没有问题,但是水却送不到需要用它来播种的农田里;更有人说,你看到的图片都是极端情况,正如抗洪中,为泄洪往往要淹没大片良田一般,这些都是被放弃的区域。

  当然,我不是水利专家,无法判断他们说的是否正确,也不想评论现有建设的功过。但有一点,我十分清晰,这些说法,即便加在一起,也无法让人信服。

  采访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旱情不像洪涝灾害那样来得迅速。”我深刻地感到恐惧——我们成了温水中的青蛙,被干旱一点点征服,直到土地龟裂,花草成残。我只希望,我们投入数亿元建设的防汛抗旱信息系统,能够发挥作用,而且要早一点,再早一点。(文/李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