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 来源:教育与学习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学,学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6-28 12:52
摘要:良好的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但能提高学习品质、增强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还能转变行为方式,键全人格;构建数学活动课平台,是数学教师搞好教学、培育学生的关键,是培养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培养;学习习惯
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但能改善学习方法,而且能提高学习品质,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还能转变行为方式,键全学生人格。因此,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数学教师搞好教学、培育学生的关键。由于数学学科具有内容抽象、推理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致使许多学生对数学感觉枯燥,导致厌学情绪产生,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怎样才能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活动课要求学生在动脑、动手中体验数学内容,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让课堂活动生活化,生活化的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有利于促进习惯形成。
数学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现状、结合课程、教材,注重应用,在贯穿趣味性的原则下,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设置较为全面、完整、独立的数学教学活动。课堂上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改变常规的静态教学,提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不断感悟、体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发
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师恰当地设置活动平台,把握数学活动课的各个流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观察记录——得出结论——表达陈述”等几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巧用数学情景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构建数学活动课“提出问题”的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会主动提出、分析问题的关键。一定要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以趣味兴为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欲望。在具体数学情景中,学生形成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
二、关注“动手实践”,培养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可以是教师单独引导,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合理分工、合作、交流,通过“做”、“观察’、“游戏”、“猜测”、“体验”等一系列探究,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知识,积极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课堂“生活”,自然而然形成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注重“观察记录”,培养学会记录
学生观察记录的过程,就是不断取得探究成果的过程,观察记录的结果反映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存的区别与联系,是诠释“问题”的主要依据,因此记录的结果,要保证真实有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会通过比较,增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认真记录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
在探究过程中,采用组内合作、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组间交流,是得出正确结论所必须的过程,合作的好坏,有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对实践结论的理解,是学习效果更高要求的体现;数学结论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对数据和结论加以分析综合的结果,结果的形成会让学生从中学会交流、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形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五、“表达陈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
培养学生学会聆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自我评价和反思,学生表达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展现的过程,表达得好,不但增强了自己的学习信心,也让别人认识了自己,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在表达中,要力求准确、简洁,还要学会聆听他人的陈述,通过他人的陈述来反思、评价自我,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能力,不断进步。在这一环节,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与评价习惯。
结语:
“习惯成就未来,习惯成就人生”,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去积累,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2]杨德颂.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初探[J].新校园(中旬刊),2012年第6期.
[3]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贵州省盘县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中学 张智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