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成本管理,ABC,作业成本
  • 发布时间:2014-08-01 09:28

  一、引言

  国家统计局2014年3月27日发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至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28%,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18元,同比上升0.72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期间费用合计为7.57元,同比上升0.16元。两组数据显示,企业仍然面临较大的成本管控压力。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Accounting,简称ABC法)是一种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根据成本发生的动因,对构成产品成本的各种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率进行成本分配,确定产品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与控制相结合的一种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

  传统成本方法的核心是将生产费用按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与分配,传统成本局限性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成本计算对象不完善,以成本的结果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另一方面,成本分配基础不完善,对间接费用采用单一分配基础,分配结果不准确。

  ABC法最早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埃里克科勒关注到水力发电费用中间接费用所占比重很高,通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如果按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将严重地扭曲成本。由此,科勒开始系统的研究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早期的作业成本会计思想产生。其后,美国会计学家斯托布斯于1971年出版了著作《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对作业成本的基本概念做了全面探讨,但当时的研究并未应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下,哈佛大学的库伯和卡普兰发表了《一论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的兴起:什么是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系统》等文章,对ABC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至此,ABC法才得以运用。

  三、作业成本法基本程序

  ABC法的实施从广义来看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对过去的成本进行计算和分析,而且对未来的成本进行计划,而本文主要指狭义的作业成本法,即事后计算作业成本。作业成本计算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选择成本基础,确定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企业选择一定的成本基础,将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并将与间接费用发生有关的作业进行分类。

  第二,将作业的成本或资源的发生归集到每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每一个成本库归集的是某一作业中心的作业,这些作业具有相同的或者同质的成本动因。

  第三,选择适当的成本动因,将各成本库间接费用分配到各种作业中去。企业堆积到每一成本库的作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即成本动因分配到个收益对象中去,据此计算出每一作业应分配的各种生产费用。

  第四,计算每一产品的作业成本。在分配作业成本库间接成本的基础上,按照各产品作业的衡量标准,计算各产品的作业成本,确定各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四、作业成本法的缺陷

  第一,作业的计量和分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和作业中心的确定具有主观性,主要依靠相关人员对作业的理解和其判断力,这使得作业的计量和分配具有一定的人为操作性。

  第二,建立ABC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尤其是当系统核算的内容涉及多条产品线和多种机器时,计算非常繁琐。

  第三,间接费用的分配仍然存在问题,房屋折旧和管理员工工资等依旧按照公式作为分配标准,这实际上并没有摆脱产品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五、作业成本法在未来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根据百元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每百元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商品销售成本+期间费用)/商品销售收入*100

  由此得出企业在压低销售成本的同时,运用ABC法分配期间费用,使得实际发生费用与生产过程紧密相关,从而有助于产品信息的准确计算。

  在中国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机械化程度较高,间接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结构中的比重变大;许多企业多元化发展,开发多种产品,品种结构复杂;产品工艺过程也变得较为复杂,作业环节多且容易确认;最重要的是会计点算程度高且普及范围大。由此看来,ABC法的实施指日可待,成本的不断降低和企业的营业利润的不断攀升就在不远的将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