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该落地了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物联网,落地
  • 发布时间:2010-04-28 09:55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物联网,并将其纳入到要大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早在此前,媒体、股市、企业的鼓吹已经使物联网高高飘扬,物联网需要落到实处,需要通过战略布局一步一步拉回地面。为此,本报总编辑孙定与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备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报记者 许泳

  摄影记者 杨立航

  热情谋划 冷静做事

  “物联网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局面,这是好事情,但是在推进的时候冷静更重要,需要确定一个分层次的战略发展规划,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确定示范工程。”

  孙定: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重点提及物联网,并指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媒体、股市、企业都在鼓起劲吹着气,让物联网高高飘扬,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战略布局,才能一步一步把物联网拉回地面?

  叶甜春:物联网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局面,这是好事情,说明国家政策导向在发挥作用,但是在推进物联网的时候需要的是冷静。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物联网到底是什么,最近我们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起,正在写一份物联网产业的研究报告,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澄清物联网概念,从国家层面拿出统一的定义来。物联网是传感网的演进和升华,可以说,原来的传感网是有限范围的感知,物联网的涵盖范围要在传感网的基础上更加延伸,重点是向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应用成果,估计要等到3~5年后,才能看出明显的特征,目前还只是初现端倪。

  这份报告的第二个目的是要明晰应该怎样去引导和规划物联网产业,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和技术扶持。目前,各地都在抢速度,其实步伐应该放慢点、冷静点。物联网的学科综合性强,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了半导体、网络、光机电、信息处理各个方面,相应的,物联网的产业链也很长,传感器产业、芯片业、设备制造业、信息产业等都得纳入进来。从宏观管理角度来看,需要强调产业战略的问题,尤其是需要确定一个分层次的战略发展规划,哪些领域是需要政府重点去做,哪些领域交给市场去做,政府引导就可以了,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确定示范工程。

  现在,国家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都在做相关的工作部署,但是需要在更高层面上相互协调。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已经走到各行业的业务和信息系统相互融合这一步,但是,行业之间的鸿沟还是比较深,物联网的到来,必将促进各行业信息化更多的共享和交互,从而消除鸿沟,寻求更大面积的融合。

  孙定:在这股物联网热潮中,无锡被摆在了瞩目的位置,在建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成立“感知中国”中心这一过程中,无锡目前有什么新的动向?

  叶甜春:我现在正兼任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主任,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备组组长,中心从去年11月开始筹建,由江苏省、中科院、无锡市共同发起,成为开展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开发的创新基地,并为“感知中国”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它的定位就是一个孵化平台,以中科院核心技术为基本力量,再和电信运营商、制造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以及国内的主要高校开展合作,同时引进海外团队,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目前,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已经与上海微系统所、微电子所、电子所、声学所等10个相应的研究所初步确立了与物联网相关的10余个项目,这些项目都将经过三次严格的评审,预计研发人员和项目组将于6月全面进驻无锡,初期将有8万平方米的园区。

  物联网一头一尾薄弱

  “相比之下,作为物联网三层中的一头一尾,感知层和应用层显得相对单薄,如此庞大的信息系统在以前从来没有过先例,标准问题、协议问题、安全问题都将应声而来。”

  孙定:物联网要发展,必须仰仗过硬的技术,从技术角度来看,您认为物联网的层次应该怎样划分,我们应该着力加强哪部分建设?

  叶甜春:如果把物联网分成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三层架构,处于中间的传输层是发展基础最好的,可以借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电网等提供的信息“高速公路”。现在,网络带宽在不断扩大,相应的流量却没有实现爆发性增长,这也是运营商热衷于物联网的原因,他们需要杀手级应用来“消费”带宽。

  相比之下,作为物联网三层中的一头一尾,感知层和应用层则相对单薄。传感器除了种类不丰富外,功能也简单,还缺乏核心技术和产业链支撑,无法量产,成本也相对较高。物联网要延展到社会每个角落,感应各种状态,丰富的“末端神经”最重要,而现在常见的往往只是一些安防探头、监视器等。此外,传感器需要更加智能,现在传感器和电路是分开的,将来一定会做在一起,变成智能的传感器。从信息获取类型来说,现在我们收集到的只是声光电这类物理信息,将来还需要更多基于新资源、新材料的传感器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源。

  上升到信息处理这个层面时,海量数据如何处理,如何汲取有用信息辅助决策,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数据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就变成了垃圾。如今,物联网的局域应用种类繁多,各有特色,但是将来集成到一起,却是一个大问题,就算真的揉在了一起,也将随即产生一个瓶颈,如此庞大的信息系统在以前从来没有过先例,标准问题、协议问题、安全问题都将应声而来。当物联网成为一个全新的信息载体后,需要重点考虑平台软件和中间件。

  孙定:其实,物联网已经有很多雏形,比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物流等,都实现了智能控制,什么样的系统才是真正的物联网应用呢?发展物联网应用有何难点?

  叶甜春:智能电网的信息网络系统是非常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因为它的所有监测控制是一体的,信息传输上来,处理完以后又返回去执行,形成一个闭环。但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有信息系统改一改就能成为物联网了,比如城市交通,虽然现在遍布摄像头,能够查违章查超速,但怎样利用摄像头获取的数据做更智能的应用?比如通过上传来的信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自动疏导车辆等等,这才是物联网应该到达的层次,而这就需要从架构、软件、决策等层面重新规划。再比如地下停车场,北京几乎所有的商场和繁华地区的地下停车场都有摄像头,一个物业公司可以管理很多停车场,但目前的功能只限于安防,如果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停车场管理系统,实时发布信息,这样的应用一定是大家所需要的。物联网应用要源自需求,才能有生命力。

  至于难点,物联网的产业链条很长,涉及的行业包括传感器产业、芯片业、设备制造业、传播业等,需要有一个能集大成者,即我们常说的龙头企业,如果都是一群中小企业在参与物联网,就会显得群龙无首,尤其是面对物联网这样庞大的信息系统时,没有整体调度,力量就会发散开来,整体集成能力弱。除此之外,网络安全问题、病毒问题、个人隐私问题,都是物联网发展所不能忽视的。

  甘当闹钟和配角

  “物联网产业要发展,靠的是企业而不是科研院所,科研院所只是起到唤醒作用,在该警醒的时候当个闹钟,一旦大家认识到物联网的重要性,科研院所就要马上挪到配角的位置上。”

  孙定:中科院有多家研究所在从事传感网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这次物联网的产业发展中,科研院所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技术支持到产业规划,再到应用示范,科研院所都冲在了最前端,客观来讲,科研院所应该有怎样的定位?

  叶甜春:物联网产业要发展起来,最终靠的是企业而不是科研院校,科研院所只是起到唤醒作用,在该警醒的时候当个闹钟,一旦大家被唤醒,认识到物联网的重要性后,科研院所就要马上挪到配角的位置上,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同企业合作,走向产业化,然后上好发条,在下一个技术高点等候。

  在技术储备上其实中科院早就有所规划,1999年即将无线传感网列入知识创新工程重点方向,2001年8月,中科院为整体组织协调院内单位开展相关研究组建了一个非法人研究机构——中科院微系统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先进传感器及模块、光通信器件及模块、无线信息系统及网络、生物芯片等微系统技术进行研发,建设开放的研发平台,共同推进微系统技术和成果的转化、产业化。

  中科院有十几家研究所在从事传感器和传感网方面的研究工作,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重点在加速度传感器、红外热堆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无线传感网方面;声学所重点在声学传感器方面;微电子所重点在非制冷MEMS红外传感器及成像系统、高性能射频功率发射模块和传感网芯片研制方面;半导体所则是在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车辆识别方面有多年积累;此外,自动化所在仿生鱼、目标识别,沈阳自动化所在蛇形机器人、变形机器人,电子所在微型电场传感器、温湿压集成传感器方面均各有所长。

  如今在江苏建立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也是希望能取各家之长,集中力量攻克科技难关。现在的技术尚可以支持物联网3~5年的发展,但是在更远的将来,比如10~20年后,当单点物联网越来越多时,会遇到一个发展瓶颈,整个体系要变,业务模式也要变。我们应该早些谋划未来,早些储备核心技术。

  孙定:从去年开始,IBM提出“智慧地球”构想,奥巴马也对“智慧地球”构想做出了积极回应,并将其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物联网是智慧地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国外的物联网发展情况怎样?

  叶甜春:我国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国外比较多提到的还是M2M(machine to machine)的概念,欧盟、美国、日本等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并且已做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他们也在更新概念、判断方向和商业模式,国外的产业很发达,他们更看重的是商业模式,能不能带来效益,有没有人埋单,而并不是从政府层面去倡导物联网示范。不过国外有龙头企业,而且本身信息化程度就比较高,这为发展物联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中国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一下子跨越到智能化阶段,难度很大,需要把步子迈稳才不会摔跤。我们可以在一些发达地区先试点,比如北京、上海、江苏,不要全民做物联网,要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去做,确定示范,然后再去带动其他地区的信息化,不能吃夹生饭。

  人物感言

  “外行人”说内行事

  叶甜春今年45岁,是位年轻的所长,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长期从事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新型器件及微细加工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谈到物联网时,他谦虚地说:“我是外行,并不是专业学习传感的。” 正因为叶甜春的“外行”身份,使他不容易产生门户之见,更便于跟不同的学术群体沟通和协调,客观分析问题。物联网技术可谓海纳百川,长期的积累加上广泛的考察,使叶甜春成为物联网的真内行。

  这一年来,叶甜春常常奔波于全国各地深入调研,越发感觉到分身乏术,即使在所里的时候,也得并行处理好几项事物。接受我们采访时,他才得以轻松片刻,舒缓地吸上一支烟,减缓一些疲劳。也就是在这番轻松谈论中,他给我们迅速勾勒出一幅物联网的清晰版图,并上升到国家层面去评价物联网的发展。叶甜春有着四川人独特的直爽,他调侃地批判自己说:“科学家的毛病,就是喜欢替国家出主意。”其实,中科院是科研领域的国家队,当物联网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时,中国要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更需要扎实的技术功底做支撑。由此可见,科学家的主意,还得多出。(文/许泳)

  采访手记

  走,到国外挖人才!

  除了兼任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主任外,叶甜春还是“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重大专项(02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物联网、02专项这些国家战略型重大项目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之大,这也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要素。2008年底,国家出台“千人计划”,按照规划,国家将在未来5~10年内吸引千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并建立40~5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叶甜春自豪地告诉我们:“微电子所刚从IBM研发团队中挖回6个海外人才,他们多年定居在美国,而且已经成为了IBM的中坚力量,之所以能被吸引回国,并不是冲着有多高的待遇,而是因为这里有充分拓展的空间,有积极进取的氛围。” 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使我国得到一个抢夺海外人才的先机,在“挖人”过程中,攻心还需为上,要加强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情感沟通,尊重他们的爱国心、事业心和自尊心,先引心,才能后引才。(文/许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