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腿“小隼”为隼科小隼属鸟类,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的其中之一,属于世界濒危物种。白腿“小隼”在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老挝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分布虽广且在各地均为留鸟,但实际上属于较为罕见的鸟种,日常很难近距离看到它们活动的身影。由于其珍稀和罕见性,再加上以黑白两色为主的熊猫色,此外身上几乎没有其他色彩,所以被摄影者冠以“会飞的大熊猫”的雅号。
白腿“小隼”以小昆虫、小型鸟类以及老鼠、蝙蝠等小动物为食,多见于平原或有树的低山,喜欢筑巢于树洞内。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小隼”,平常喜欢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落叶森林和林缘地区,尤其是林内开阔草地和河谷地带,常成群或单个栖息在山坡高大乔木树冠顶枝上,眺望四方,喜欢在高大树木上或成圈地在空中飞翔寻觅食物,发现食物便会俯冲或盘旋攻击。与其他猛禽相似的是,“小隼”捕获猎物时善用爪子。如果发现昆虫如蝴蝶、飞蛾或蜻蜓等,捕获后它会即刻吞食。如果抓获小鸟、蛙等较大食物,则爱带到栖息地或大树顶端再吃。“小隼”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高大的树木之上,如啄木鸟废弃的洞中。巢的底部会铺垫昆虫翅膀碎片等,每窝产卵一般为3~4枚。

“小隼”长相很是奇特,其身上的羽毛不像鸟类特有的“羽”,反而很像兽类的“毛”,其毛茸茸的外形,加上圆圆脑袋上黑色的眼圈,脑袋喜欢一耸一耸的,给人感觉就好像是一个个的小猴子。它们的一举一动,看了确实令人忍俊不禁。对于初次拍摄“小隼”的摄影者来说,就近观察时,一定会为它们的模样留下深刻印象。“小隼”虽然模样可爱,但其实非常凶猛的,它也是体型最小的猛禽,体型微小只有15厘米大小,但它却非常灵活勇猛而动作迅速,飞行时疾如闪电,能拍到它活动场景非常不容易。
在拍摄的某日黄昏,曾看到“小隼”抓住一只蝙蝠,叼到树干上分解食用,那只蝙蝠经“小隼”喙爪并用的三下五除二撕扯,很快就被吃完。我们一行五个摄影者,个个都看得目瞪口呆,由于当时为阴天而且天色非常昏暗,正常的拍摄几乎谈不上什么质量保证,只能用最高感光度拍摄了一些视频资料。
虽然在我国不少地区分布有“小隼”,但它们通常都爱在10余米高的大树上活动,一般只能透过枝叶间隙远远观望,根本无法靠近或拍摄。就目前了解,合适的拍摄点也就是在江西婺源一带。就在婺源杭徽高速公路边一株巨大的樟树上,有一段干枯的朽木,这段朽木被摄鸟人称之为“神木”。由于“神木”地理环境比较好,鸟站在上面可以环顾四周而不受人类干扰,因此数年来,会飞的大熊猫“小隼”将“神木”视作自己的领地和家园。几乎每天都会到“神木”上小憩、进食。当然,除了“小隼”,像红嘴蓝雀、山鹧鸪等,也会在“小隼”不在时,偷偷地在“神木”上呆上三五分钟。

多年来,摄影者在“神木”上拍摄“小隼”已经很久了,但是从来没有拍摄到“小隼”交配的镜头,即使看到“小隼”交配,也只是远远地在不下100米开外的树梢上。如此之远的摄距,不要说拍摄,就是用望远镜也很难看清细节。也许是已经十分熟悉“神木”的环境,十分熟悉摄影者的镜头和快门声了,今年春季,一对浪漫的白腿“小隼”居然在“神木”之上谈情说爱,进入角色,在距摄影者20米左右的摄距内交配。
更令人看大开眼界的是:这种小型猛禽的雄鸟,在求偶向雌鸟示爱时,竟然非常富有情调,居然“手”持红叶,宛如携带玫瑰花会见情侣一般。只见雄鸟将爪子上的红叶作为礼物一样,往雌鸟身边凑,然后两只鸟在一起羞羞答答的似乎还用树叶遮住半个脸,最后才真正进入角色。作为濒危动物的“小隼”其实也很怕人,一般见人行动时,都会远远躲避,因此在一般地区,“小隼”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要想拍摄到成像稍大些的照片都很困难,更不要说那些卿卿我我的繁殖交配动作了。幸运的是,在两天之内,我们一行摄影者,四个来自上海,一个来自河北,一个来自山东,在“神木”上一共拍到三次“小隼”交配。发现每次交配前,“小隼”都无一例外会用脚爪抓住一片红叶,从远处飞来,真像携带玫瑰花去会见情人一样,那份情调,即使用“人性化”一词去形容,显然也毫不为过。
另几位曾经连续拍摄了三年“小隼”的朋友们,听说我们拍到了珍贵的镜头,马上赶到婺源。可是一连守候了三天,最后仍然未能如愿拍到“小隼”的浪漫镜头。如今,“小隼”繁育季节早已过去,再想拍摄,看来只能有待来年了。
图文/徐和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