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机会何在

  危机过后,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近期,博斯公司发布调查报告指出,全球经济衰退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加速了全球经济活动由西方转向亚洲,而这一转变在经济危机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了,并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即消费者、竞争者、贸易和资本。

  首先,亚洲消费者市场持续增长。2009年1月,中国机动车月销售量首次超过美国,而拥有3亿名手机用户的印度也一举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手机市场。其次,世界其他地方的经济危机使得中国和印度公司以超出预计的速度参与全球竞争(见图表一)。新兴跨国公司们正准备利用海外并购取得进一步发展。

  最后,国家间的贸易和商业模式也在变化。随着欧美国家市场的衰退,日本和韩国已逐渐将目标瞄准其他亚洲国家,希望实现销售和收入的增长。实际上,中国即将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国。

  此外,中国与拉美、非洲和中东国家的经济合作增长迅速,已取代美国成为巴西、智利和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亚洲国家间的这些新变化,给本地和外国公司带来了哪些机会?

  首先,危机加速了亚洲消费品市场的增长。亚洲的年轻一代越来越习惯通过信用进行消费,而非依赖父母,另外,中国福利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印度中产阶层的日益庞大,这些都让许多国际消费品公司将这两个国家作为主要投资市场和未来业绩增长点。

  其次,整个亚洲对传统基础设施的需求仍然很大。高盛预测仅印度在未来10年就需要1.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同样也会继续加大投资(见图表二)。

  这为跨国企业创造了大规模的商机,IBM的高速铁路全球研发中心也已在北京落成,而西门子则表示有望在中国获得价值59亿美元的订单。

  第三,中国和印度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视,也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微型贷款计划已在印度涌现,多家银行和保险机构也在中国农村积极试验新的产品和经销措施。此外,消费品也开始全面进入农村地区。但相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来说,农村居民对价格更为敏感,这对商业模式中的盈利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亚洲增长机会很多,但竞争依然激烈,企业必须确保将重心放在具备真正竞争优势和良好协同效应的核心业务上,并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和企业间的合作与组合,真正把握住增长的机会。

  (作者:柯安德、苏沃乔伊. 森谷普塔、范贺文、小川由理郎。本文经博斯公司授权转载,有删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