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的智慧

  让别人圈地去吧

  世通华纳传媒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镇中

  2008年7月,我到世通华纳走马上任。一年半来,我觉得这个行业、这家公司都很有意思。从行业来讲,首先,公交、地铁、户外移动电视这几年发展很快。以公交为例,城市公交车数量在不断增长,原来的老车也在更新换代,就连公交运营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加,这在扩大了整个行业规模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与同业之间竞争的复杂性和难度。

  其次,这也是一块不太成熟的市场。一方面,移动电视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因此,我们和AC尼尔森合作调查,究竟是哪些人在乘坐公交车。结果发现,比如在二线城市,这个人群的工资水平一般在3000-5000元左右,而且每条线路每天乘坐的人基本固定。那么对他们来说,移动电视的广告效应就要远高过地方电视,而目前的成本却只有后者的1/10。这说明这个行业未来的前景是相当可观的。

  但另一方面,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还没有正式形成。在发展相对较早的公交领域,广电总局的规定已经比较明确,各家之间怎么合作,怎么竞争,做法都比较成熟。但在地铁领域里,从长远来看,城市里的地铁资源可能只会占到整体的10%-20%,更大的一块是城际间的高铁、动车,这些移动电视资源究竟会怎样分配,价值有多大,现在还看得不太清楚。很可能政策一出台,一夜之间就会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

  所以,尽管现在大家都盯着地铁这块资源,想要先不计成本地把它抢下来,也有大量的资本支持他们这样做,但钱投进去了,收不收得回来,多久才能收回来,大家心里其实都没有底。所以,对于世通华纳来说,我认为现在还不是进军地铁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专注在公交领域里,占到40% -50% 的市场,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才会考虑发展第二个平台。

  这几年很多新媒体公司都上市了,所以大家也很关心世通华纳什么时候上市。但在我看来,现在整个行业还处在大量筹资的阶段,不可能实现盈利,这时为什么要上市?好处无非有两个,一是融资,二是对内部资源和管理结构进行优化和梳理。针对第一个好处,因为我的加入又带来了新的资金,所以融资的问题不是很大。而第二个好处,正是我这一年半来的主要工作,如何把一个处在接近成熟的市场中的公司变成一个成熟的公司。具体的工作,主要包括公交资源与客户结构两方面的优化。

  我刚到世通华纳时,公司90%以上的业绩是地方销售,就是说上海公司只做上海地区,北京的只做北京地区。这种销售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订单都不大,但客户相当多。为了维护这些小客户,我们其实是在做亏本生意。所以,我提出要建立全国联网的概念。世通华纳的优势在二三线城市,那里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消费能力增长迅速,本身就受到许多企业的关注。我们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通过位于北上广深的销售团队去触及那些大客户,这一方面正符合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我们的销售成本。

  但客户级别提升的同时,如果销售人员的能力与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资源优化。为此,我在管理结构上做了调整,以前地方公司的总经理什么都要管,花在销售上的时间可能不到20%。现在,所有跟销售无关的行政、人事都由集团统一管理,地方公司总经理只抓销售。这样,他们就不仅是要去争取那些既有的大客户,还要有能力识别出那些可能成为大客户的潜在对象。为此,我们组织了很多培训,也把一些曾在总部待过、跟大客户接触过的人才调到地方上,给他们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奖金激励。我们在山东有一员女将,一个人把济南做得很好,现在整个山东都归她管了。还有上海地区的总经理,2009年的收入比我还高。这些都是有制度规定的,世通华纳的奖金比例在业内可能是最高的,只有这样,大家才有激情去拼。别忘了,销售人员赚一块钱,公司就能赚两块。

  最近,我在看《大秦帝国》时觉得自己相当于也是在世通华纳里变法,变人治为法治。我要把它内部的制度梳理得跟海外上市公司一样,拥有很大的透明度。在这个前提下,流动资金始终保持正向,每年有40%的增长,三年之后它就是一家非常稳定而成熟的公司。到时候,地铁领域一些现在还不成熟的市场因素一消失,整个市场的规模会超过100亿,甚至200亿,我们在公交领域站稳了再考虑向别的领域扩张,上不上市已经不重要了,风投会主动来找我们。

  理智的“分手”

  普利司通轮胎事业中国区总裁 武田邦俊

  从1997年开始“联姻”至今,普利司通和F1赛事的合作已持续了十几年,双方都始终在相互创造和分享价值,但现在我不得不面对旁人疑惑的目光——在2009年11月初,普利司通日本总部宣布将于2010年赛季(合约期满)后退出对F1的赞助。有中国媒体对这次“分手”事件评论称:“退出原因很简单”, 金融危机带来经营业绩下滑,2008-2009年的经营数据显示,高额赞助F1已成为企业的重负。我承认这个说法有一定的依据,但对普利司通而言,不会因为短期的经营压力而放弃自己长期的战略选择。这次同F1的“分手”,我们是本着企业长远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决定。

  要解释缘何分手,要先从为何“联姻”说起。普利司通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最优秀的轮胎制造企业。在1997年赞助F1前,普利司通在全球的影响力不高,我们需要借助一个媒介提升在欧洲市场的知名度,更需要找到推动研发的“引擎”,激发企业对技术领先的不懈追逐和努力。这时,代表最快速度、最先进赛车技术的F1就成了我们最理想的赞助对象。借助这项赞助,普利司通在欧洲市场乃至全球的知名度明显提升,同时它也成为我们和国际汽车巨头建立关系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同F1的关系真是普利司通最宝贵的财富,也成了普利司通的企业背书。

  但时过境迁,现在,新趋势带来了新难题、新挑战。这个趋势就是“绿色”,几乎所有产业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绿标准:日本政府就公布了一个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990年代降低25%的硬指标。作为生产商,你能为消费者提供怎样更有利于地球环境的产品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随之而来的,是轮胎乃至整个汽车产业游戏规则的改变甚至是颠覆:安全和技术原先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和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但我们注意到,从五年前开始,环保对汽车产业来说日趋重要,汽车呈现小型化发展趋势,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也飞速发展。在大众对绿色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面前,我们设想在未来轮胎企业的竞争中,绿色环保将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普利司通必须及早准备,抓住这一趋势。因此,本着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优先圈定重点项目的原则,我们决定退出F1赞助。未来,普利司通会把更多的资源分配到环保事业的发展中。这是一个艰难但必须为之的决定。

  当然,消费者未来对轮胎的诉求会在绿色的基础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我们的配套汽车厂商也有法拉利、保时捷这样不断追求速度和性能的企业,因此,我们对技术的研发并不会因退出F1赞助而终止,只会变得更绿色和经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