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感怀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法源寺,死刑,戊戌
  • 发布时间:2014-09-03 09:07

  每次到北京,我一定会到法源寺走走。

  法源寺的丁香和海棠很出名。我来到,却不是为了看这里的丁香海棠,也不是为了观光进香。每次走进法源寺,都会在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每个寺庙都各有自己的氛围。有历史的寺庙,蕴藏着特有的气质。岁月沧桑,记录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上。这个小小的古寺,又蕴藏着甚么故事?引用台湾作家李敖在他那本《北京法源寺》小说里的一段话:「我们一代一代,把中国人民的血泪寄存在你那里——你的生命,就是我们的。」这段话,深刻地写出法源寺的价值。千年的岁月,一个又一个故事,都记录在法源寺的砖瓦草木之中。寺院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中华民族经历的风雨血泪。

  法源寺的原来名字是「悯忠寺」,是为祭奠亡魂而建。公元696年,唐太宗为了悼念在高句丽的战争中阵亡的几千将士,兴建了这座佛寺。「悯忠」这个名字带有一种悲怆,令人感慨。壮士为国捐躯,魂归来兮鬼为雄,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不知道是宿命还是使命,悯忠寺建寺之后千年期间,有意无意,承担起抚慰亡魂的责任。在清乾隆年间虽然改名为法源寺,但至今这寺庙仍然凝聚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寺庙附近就是菜市口。菜市口是历朝处决犯人的地方,多少人在此头颅落地。有该杀的,亦有不该杀的,只要朝廷一声令下,便解赴菜市口受刑处死。行刑之后,由亲属收起遗骸,多数会送到悯忠寺停放,在寺内为死者做超度法事,拜祭一番,再送去下葬。悯忠寺,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安抚了无数亡魂。正如李敖说的,中国人的血泪都寄存在这里了。

  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被元兵俘虏后,坚决不降,最后被杀害在悯忠寺附近的菜市口。青山处处埋忠骨,文天祥死后,被葬在寺庙南面的义地,悯忠寺见证了这位大英雄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程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大义凛然,千秋传诵。

  明朝名将袁崇焕(1584~1630),抗击后金(清朝前身)有功,却被昏庸的崇祯皇帝加害,在菜市口遭凌迟处死。袁崇焕死后,他的一位下属冒生命危险将其支离破碎的遗体偷出,带到悯忠寺作超度,然后再运到附近安葬。袁崇焕临刑前留下绝命诗曰:「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忠肝义胆,壮志未酬,悯忠寺安抚了这位英魂,送他安心上路。历史上多少冤狱,世世代代多少悲情故事,令悯忠寺又添加了几分凄美气氛。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崑仑。」这是出自谭嗣同(1865~1898)的名句。清末,谭嗣同推动戊戍变法失败,他视死如归,舍身赴义,与另外五位鼓吹变法维新的志士(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一起遭清廷判处死刑,史称「戊戌六君子」。自古英雄多难,以自身一死唤起民众。谭嗣同在菜市口被斩首时,悯忠寺已改名为法源寺,但在中国人心中,这里仍旧是超度亡魂之地。朋友将其遗体送到法源寺,拜祭之后,在寺院后的义地安葬。历史不断上演,又竟如此相似。法源寺见证了这一切一切。

  一个民族,总要有英雄人物。英雄激励人心,使后人懂得天地正气,生起奋发的心怀。中华民族不好战,我们生性善良,崇文恶武。但是每当国家危难之时,总有人会挺身而出。

  法源寺仍在。丁香花,海棠花年年盛开。钟楼、鼓楼、藏经阁、古碑仍在花影树荫中安然矗立。寺院静静的,比起其他的寺庙,多了一分静谧。见到年轻的僧人走过,手中拿着书本,轻松活泼。我想,他们再也不会在夜深之时为抬进来的亡者做法事吧?时移世转,外面菜市口已经成为闹市,寺后的义地荒塚也开发成了新的社区。

  我在俄罗斯旅行时,在莫斯科的战争纪念馆内,见到一群一群的小学生前来参观。他们全神贯注地倾听老师的解说,庄严肃穆的神情浮现在稚气的面孔上。在那一刻,我便想起法源寺。我们的国家也走过好长的历史,我们的民族也有无数的英雄,可是,今天还有人会记得他们吗?我们的孩子心中,除了卡通人物,还有那些激动人心的英雄形象吗?在这个没有人讲英雄的年代,我相信仍然有英雄在,仍会有人为芸芸苍生,舍生赴义,死而后已。

  法源寺仍在,法源寺的故事总会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