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议与国民素质
- 来源:旅游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际会议,国民素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26 15:40
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将于11月份在北京雁栖湖召开,关于本次会议的规模、主题等自然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但是,近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中国借助国际会议提升国民素质》新闻报道在网络上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国际会议、城市形象与国民素质之间的关系讨论也很热烈。
城市形象,一般而言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和感受。建筑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点、生活设施等,都是构成这种印象和感受的基本要素。而市民行为、公职作风、文化氛围、风土人情等,又都是形成富余特色的城市形象的最关键的内容。
对东道主而言,国际会议作为窗口和平台,是向外宾展示一个城市形象的最好机会。不仅国际礼仪对于城市形象展示至关重要,同样不能出差错的还有市民的举止。每一次国际性、高标准的有国家领导人参与的会议,东道主都会提倡全民参与,以饱满的热情、完美的个人形象来展示城市风貌。
其实,素质只是一个“虚拟”的词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准则来评判对错与否,甚至界定的范围都不清晰。
借助大型赛事或国际会议,进行文明礼仪宣传教育,一直被视为提升国民文明素质不可错失的契机。但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提升民众文明素养的常规性方式。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远地系统性“工程”。不仅大型赛事、国际会议被视为提升民众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各类主流媒体、各种公共设施也是文明宣教的阵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民众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言谈举止,国民素质也会随之提高。
根据ICCA公布的数据统计,每年在我国举办的国际会议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京、上海已位列举办国际会议城市前列,具有很高的认可度。此外,杭州、西安、贵阳也是榜上有名。由此可以看出,国际会议对我国的会议市场认可度也是越来越高。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前来中国举办。让国际会议成为检验国民素质的“阵地”,而非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的课堂,这才是举办国际会议与提高国民素质的完美境界。
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