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追尾”究可哀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人,追尾,可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21 10:25
我自打学会开车之后,在马路上见到最多的交通事故,便是汽车“接吻”,专业术语叫追尾。开着汽车在马路上跑,当然是一片你追我赶的热闹景象。倘若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你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追尾就不会发生。因此凡是发生追尾,就一定是你我太亲密无间了,依照法规判定的全部责任就一定是后者。自己的车脑袋被撞破了,又要赔偿人家的车屁股,还要接受违犯交通规则的处罚,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有人就表现一副可怜的“窦娥相”。其实你一点也不冤,谁叫你一厢情愿紧追不舍?看油画,保持一定距离,就会产生美感;开汽车,保持一定距离,就会产生安全。这都是至理名言。
我有次开车路过一个惨不忍睹的追尾现场时,本来见惯不惊了,可忽然“脑筋急转弯”,由此追尾联想到彼追尾。在另一条道路即政治道路上,不也经常发生“追尾”么?不也令人触目惊心么?文革时期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叫“紧跟”,谁“紧跟”谁,大凡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林彪可谓是“紧跟”的最典型代表人物了,他“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形象,是他“紧跟”的经典镜头。林彪的“紧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他成为“最最亲密的战友”和“最最可靠的接班人”。然而不幸的是,他“成也紧跟,败也紧跟”,由于“紧跟”得太“最最亲密”了,最终鬼使神差地坐上“超音速”飞机摔死在温都尔汗。
政治道路上的“追尾”悲剧,不仅发生在政治家身上,也发生在文化人身上。中国的文人总是喜欢与政治形影不离、如胶似漆,俨然一对恩爱情侣。可政治有时是个地地道道的“无情种”,它对文化人进行“限制”和“改造”,让他们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过去几十年发生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是首先拿文人开刀。从反右到文革,多少文人惨遭不幸。不过,在遭受打击和迫害的文人中,有的人一方面有难忘之痛,一方面又有“难言之隐”。他们是热衷于政治的“痴情种”,在政治道路上“步步紧跟”,也曾因此而春风得意而飞黄腾达,然而最终还是不幸“追尾”了——或身败名裂或家破人亡。“痴情”的文人与“无情”的政治,为何“冤家路窄”?剖析文人“追尾”的悲剧,很能发人深省。
有“中国文艺界的首领和文艺政策的主要设计师”(见《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周扬,可谓文人“追尾”的最典型代表。罗银胜在其著《周扬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下同)引言中所说:“周扬的一生,‘左’‘右’游移,是耶非耶,见仁见智;在他的生前身后,一直毁誉不一,争讼不断。”在我看来,周扬在“‘左’‘右’游移”中,“左”是“主旋律”;而他“追尾”的悲剧,正是他在极左道路上狂热“紧跟”的必然结果。
周扬从参加左联起就开始了“紧跟”的步伐。他在“左联”意气风发,满腔热血,“紧跟”中共、苏联和共产国际,将“左联”变成党的组织,把文艺绑上政治战车。从此,周扬的文学观和人生观,便超前地“政治挂帅”了。他对于文艺与政治的联姻钟情不已,1980年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还满怀深情地回忆说:“三十年代,我们在同‘自由人’与‘第三种人’的论争中,涉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在阶级社会、在火与血的革命斗争中,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而自由,它必然要受一定政治势力、政治倾向的支配和影响。一些人叫喊‘勿侵略文艺’,文艺不要‘堕落’成为‘政治的留声机’,那是别有用心的,是为了反对无产阶级的文学。”〔1〕
周扬把自己也绑上了政治战车,并成为重要的指挥员之一,驾驶着它走向极“左”的道路。周扬在左联时期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与鲁迅交恶,与胡风和冯雪峰结怨……等等言行,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紧跟”。周扬与鲁迅的分歧,不是某个观点的小异,而是立场和身份的大不同。周扬是站在政治和党的立场上看问题,而鲁迅则是站在文艺的立场上看问题;周扬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而是政治化了的“革命文学家”;鲁迅虽然在身后被冠以“伟大革命家”,但他或许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而已。正如罗银胜所写的:“鲁迅原先是左联执委之一,但很快就辞掉了,主动退回到‘无权者’的位置。作为一个作家,写作才是分内的事情。这个观念在他那里是十分明确的。”〔2〕何况周扬自从成为“党的人”之后,他就不属于他自己了,他的言行就要服从党的意志和政治需要了。譬如他为何拒不同意鲁迅、茅盾、胡风、冯雪峰等共同商量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而一意孤行坚持自己提出的“国防文学”的口号呢?“周扬遵循的逻辑是:‘国防文学’这一口号是党提的,再另提口号,就是标新立异,和党抗争。”〔3〕而鲁迅虽然是中共的好朋友,也曾向往和支持革命,但“鲁迅一直保持自己思想,以至行动的独立性。他支持中国共产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独立意志,而且是有前提的。因此当他发现自己与中国共产党或者其具体的组织与领导人(如当时作为上海文化界党组织负责人的周扬)之间存在意见的分歧,他当然要公开提出与维护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批评与反对的权利和独立意志”〔4〕。所谓“志不同则道不合”,鲁迅怎么会“臣服”周扬的领导呢?怎么会与周扬一道坐上政治战车呢?怎么会同意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的口号呢?怎么会赞成周扬在左联搞的极左那一套呢?
周扬驾驶着政治战车走向延安,走向北京。由于他“紧跟”有方,“战功”卓著,深得毛泽东主席的欣赏和信任,新中国成立后位居中宣部副部长,掌管文艺界大权,直至“文革”开始“打倒阎王殿”时被罢官。周扬“紧跟”毛泽东,虽然赶不上林彪,但至少在文艺界是名列前茅的。周扬和其他政治官员一样,把毛泽东当做党的化身。作为中宣部二号首脑人物的周扬,在制造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中,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譬如对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是最衷心拥护和最积极响应的。“周扬参加了这次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耳聆听过毛主席的教导。周扬还请毛主席到鲁艺去作过讲话,指出鲁艺教学方针繁荣改造方向。周扬从此拳拳服膺于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坚决实践者”〔5〕。林彪后来才炮制毛泽东思想“顶峰论”,周扬早先就鼓吹毛泽东《讲话》“唯一论”——他1949年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以斩钉截铁的口气宣布:“毛主席的‘文艺座谈会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6〕
周扬对毛泽东“步步紧跟”,不仅在于思想的合拍上,还在于行动的一致上。文艺界许多人对周扬最不能容忍和谅解的,就是他发动和组织对胡风、丁玲等人的批判,把他们打成“反革命”和“右派分子”,使他们蒙冤受难,九死一生。可是,人们也总是把宗派主义当作周扬的“思想动机”,认为周扬整他们是出于个人恩怨。这恐怕有些过于情绪化和表面化,而且这也有把周扬的错误和责任轻描淡写之嫌。我认为,周扬真正的“思想动机”,就是盲目“紧跟”。不明乎此,就不能真正探寻胡风、丁玲悲剧产生的根源,也不能真正解剖周扬最终也“追尾”的根源。
周扬与胡风早就是一对“冤家”。“两个口号”和“四条汉子”,是他们结怨的由来。本来周扬利用在文艺界至高无上的权利,借文艺整风运动之机整胡风,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可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毛泽东发动的文艺整风运动,从批判武训和《武训传》开始,其目的就非常明确:“……向知识分子说明并使他们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社会的进步,决定性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而不是知识分子在反动统治下进行的所谓‘文化教育’。这个运动也有改造知识分子的用意,并实际发展成为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但直接目的还是推进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7〕然而,从批判武训和《武训传》到后来批判《清宫秘史》和“《红楼梦》研究批判”,文艺界的反应“迟钝”和“麻木”,令毛泽东很不满意甚至大为光火。也许批判《武训传》、《清宫秘史》和《红楼梦》研究,都是“拿古人说事”,不能触及现实。因此毛泽东就想抓个“活典型”,狠狠地触及一下知识分子的灵魂。于是,正“跳出来”写“三十万言书”的胡风,就成为文艺整风运动的“活典型”了。毛泽东认为,“在文学艺术领域,对党的领导威胁最大的,不是胡适、俞平伯资产阶级唯心论,而是‘隐藏’在革命文艺阵营内部,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以‘青年导师’、‘青年朋友’自居的胡风和他的文艺理论”〔8〕。如此看来,胡风已不是周扬所想要整肃的对象,而是毛泽东为推进改造知识分子运动所要打倒的对象。难怪在开展批判胡风的运动中,毛泽东给周扬的亲笔批示达八次之多,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甚至连周扬发表的那篇著名讲话《我们必须战斗》,也是经过毛泽东亲自精心修改的;最后下令以“反革命”罪名逮捕胡风,也是由毛泽东钦定的。完全可以说,在处理“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中,周扬虽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枢纽式人物”,但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还是一言九鼎的毛泽东。作家陈昭在《拾得旧梦祭于伶》中曾说到,有一次于伶和他谈起周扬,于伶说:“胡风反革命案件平反后,文艺界很多人谴责周扬,闹到他的家里。周扬在无法说清楚的情况下,只得拿出一封信给大家看,总算获得大多数人的谅解,才使事态平息。原来周扬在这个位子上也受到不可抗拒的压力……”
周扬与丁玲虽然说不上是“冤家”,但也算是“对头”。周扬在接受赵浩生的一次访谈中说:“当时延安有两派,一派以‘鲁艺’为代表,包括何其芳,当然是以我为首。一派是以‘文抗’为代表,以丁玲为首。这两派本来在上海就有宗派主义。大体上是这样,我们‘鲁艺’这一派的人主张歌颂光明……而‘文抗’这一派主张要暴露黑暗。”除此之外,周扬与丁玲也确实有些个人恩怨。比如丁玲为出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把书稿送给周扬,他却不予理睬,而这本书后来得了“斯大林文学奖”。此事使丁玲对周扬芥蒂很深,多少年来不能释怀。而且,对于周扬在文艺界推行的极“左”路线,丁玲无论在私下还是在公开场合,都对周扬发泄过不满。然而,丁玲被打成“右派”,是否周扬出于“个人动机”进行打击报复呢?其实并非如此。本来在反右前夕,周扬还在主持对丁、陈的“反党”问题进行复查,准备予以改正。不料1958年1月,在反右高潮中,毛泽东改变自己在四十年代对丁玲的文章和历史问题的判断,亲自出面对丁玲口诛笔伐。和胡风被打成“反革命”一样,丁玲被打成“右派”,在前台“操刀”的是周扬,在幕后指挥的却是毛泽东。丁玲的丈夫陈明说:“延安时期毛对丁说过:‘周扬有个好处,就是懂得一点逻辑。他的长处是听党的话,党正确他正确,党错误他错误。’”〔9〕看来,毛泽东对周扬的欣赏和信任,固然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能,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听话”。毛泽东对周扬的如此“表扬”,不就是周扬盲目“紧跟”的最好注脚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周扬本是文人,文人整文人,实乃文人的大不幸。而文人不幸的根源,是政治和权力的斗争。有史以来,不幸的文人,大多成为政治和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周扬驾驶着政治战车,在极左道路上与毛泽东越走越近,几乎是“零距离”了。当毛泽东根据政治的形势和需要,采取“急刹车”和“急转弯”时,“紧跟”的周扬已晕头转向了,“追尾”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本来周扬在文艺界整风和反右运动中,都是在极力“紧跟”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可不料毛泽东又迅猛地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周扬还没反应过来,就在“打倒阎王,解放小鬼”的最高指示下被打倒,从此与胡风、丁玲“殊途同归”——走上了万劫不复之路。然而更为可悲的是,周扬“追尾”之后还一时醒不过来,也把自己当作是可怜兮兮的窦娥。他的秘书露菲在《文坛风雨路——回忆周扬同志片段》中写道:“他以为毛泽东主席了解他,从1937年他到延安,直到六十年代初,毛主席经常找他谈话,倍加关怀。他想,无论如何毛主席不会相信他是反党的。他从来没有反过党,更没有反对过毛主席。”而且还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周扬对一马当先打倒他的江青还“一往情深”,“他自言自语地说:‘江青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看来,周扬骨子里还是文人品质,对领袖的崇拜和“紧跟”,也还是文人的方式和做派。他对毛泽东的“厚爱”是感激涕零的,以为自己这个“士”,是可以为毛泽东这个“知己”而死的。悲夫,周扬!悲夫,文人!
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对周扬的批评,周扬是一直难以接受的。可其中有一段话,我觉得是很值得周扬深思的。鲁迅说:“抓到一面旗帜,就自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是无药可医,于中国也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处的。”周扬那样盲目“紧跟”,其实也是奴性使然。即便是“奴隶总管”,不也是奴隶出身么?不也奴性十足么?鲁迅的话虽然确实有点刺耳,可“话糙理不糙”。周扬如果在地下见到鲁迅,是否会对先生表示忏悔?
周扬正是在发生“追尾”的悲剧之后,才有刻骨铭心的反思。他晚年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正是反思的结晶。虽然引起了一场“异化论”的政治风波,但他正是通过这样的反思,才使他回归到文人的本质。“魂兮,归来!”文人是要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否则,文人就把自己混同于政客。
捧读周扬的“异化论”,不禁想到,在极左政治的影响下,岂止某些政治和主义“异化”了,文艺和文人不也“异化”了么?应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文人,甘愿成为某个组织和某个个人的“留声机”,这不是“异化”是什么?周扬“追尾”的悲剧,不正是“异化”的典型么?!
注释:
〔1〕〔2〕〔3〕〔4〕〔5〕〔7〕〔8〕〔9〕《周扬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52、76、76、127、181、209、233页。
〔6〕《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70页。
……
我有次开车路过一个惨不忍睹的追尾现场时,本来见惯不惊了,可忽然“脑筋急转弯”,由此追尾联想到彼追尾。在另一条道路即政治道路上,不也经常发生“追尾”么?不也令人触目惊心么?文革时期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叫“紧跟”,谁“紧跟”谁,大凡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林彪可谓是“紧跟”的最典型代表人物了,他“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形象,是他“紧跟”的经典镜头。林彪的“紧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他成为“最最亲密的战友”和“最最可靠的接班人”。然而不幸的是,他“成也紧跟,败也紧跟”,由于“紧跟”得太“最最亲密”了,最终鬼使神差地坐上“超音速”飞机摔死在温都尔汗。
政治道路上的“追尾”悲剧,不仅发生在政治家身上,也发生在文化人身上。中国的文人总是喜欢与政治形影不离、如胶似漆,俨然一对恩爱情侣。可政治有时是个地地道道的“无情种”,它对文化人进行“限制”和“改造”,让他们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过去几十年发生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是首先拿文人开刀。从反右到文革,多少文人惨遭不幸。不过,在遭受打击和迫害的文人中,有的人一方面有难忘之痛,一方面又有“难言之隐”。他们是热衷于政治的“痴情种”,在政治道路上“步步紧跟”,也曾因此而春风得意而飞黄腾达,然而最终还是不幸“追尾”了——或身败名裂或家破人亡。“痴情”的文人与“无情”的政治,为何“冤家路窄”?剖析文人“追尾”的悲剧,很能发人深省。
有“中国文艺界的首领和文艺政策的主要设计师”(见《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周扬,可谓文人“追尾”的最典型代表。罗银胜在其著《周扬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下同)引言中所说:“周扬的一生,‘左’‘右’游移,是耶非耶,见仁见智;在他的生前身后,一直毁誉不一,争讼不断。”在我看来,周扬在“‘左’‘右’游移”中,“左”是“主旋律”;而他“追尾”的悲剧,正是他在极左道路上狂热“紧跟”的必然结果。
周扬从参加左联起就开始了“紧跟”的步伐。他在“左联”意气风发,满腔热血,“紧跟”中共、苏联和共产国际,将“左联”变成党的组织,把文艺绑上政治战车。从此,周扬的文学观和人生观,便超前地“政治挂帅”了。他对于文艺与政治的联姻钟情不已,1980年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还满怀深情地回忆说:“三十年代,我们在同‘自由人’与‘第三种人’的论争中,涉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在阶级社会、在火与血的革命斗争中,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而自由,它必然要受一定政治势力、政治倾向的支配和影响。一些人叫喊‘勿侵略文艺’,文艺不要‘堕落’成为‘政治的留声机’,那是别有用心的,是为了反对无产阶级的文学。”〔1〕
周扬把自己也绑上了政治战车,并成为重要的指挥员之一,驾驶着它走向极“左”的道路。周扬在左联时期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与鲁迅交恶,与胡风和冯雪峰结怨……等等言行,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紧跟”。周扬与鲁迅的分歧,不是某个观点的小异,而是立场和身份的大不同。周扬是站在政治和党的立场上看问题,而鲁迅则是站在文艺的立场上看问题;周扬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而是政治化了的“革命文学家”;鲁迅虽然在身后被冠以“伟大革命家”,但他或许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而已。正如罗银胜所写的:“鲁迅原先是左联执委之一,但很快就辞掉了,主动退回到‘无权者’的位置。作为一个作家,写作才是分内的事情。这个观念在他那里是十分明确的。”〔2〕何况周扬自从成为“党的人”之后,他就不属于他自己了,他的言行就要服从党的意志和政治需要了。譬如他为何拒不同意鲁迅、茅盾、胡风、冯雪峰等共同商量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而一意孤行坚持自己提出的“国防文学”的口号呢?“周扬遵循的逻辑是:‘国防文学’这一口号是党提的,再另提口号,就是标新立异,和党抗争。”〔3〕而鲁迅虽然是中共的好朋友,也曾向往和支持革命,但“鲁迅一直保持自己思想,以至行动的独立性。他支持中国共产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独立意志,而且是有前提的。因此当他发现自己与中国共产党或者其具体的组织与领导人(如当时作为上海文化界党组织负责人的周扬)之间存在意见的分歧,他当然要公开提出与维护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批评与反对的权利和独立意志”〔4〕。所谓“志不同则道不合”,鲁迅怎么会“臣服”周扬的领导呢?怎么会与周扬一道坐上政治战车呢?怎么会同意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的口号呢?怎么会赞成周扬在左联搞的极左那一套呢?
周扬驾驶着政治战车走向延安,走向北京。由于他“紧跟”有方,“战功”卓著,深得毛泽东主席的欣赏和信任,新中国成立后位居中宣部副部长,掌管文艺界大权,直至“文革”开始“打倒阎王殿”时被罢官。周扬“紧跟”毛泽东,虽然赶不上林彪,但至少在文艺界是名列前茅的。周扬和其他政治官员一样,把毛泽东当做党的化身。作为中宣部二号首脑人物的周扬,在制造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中,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譬如对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是最衷心拥护和最积极响应的。“周扬参加了这次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耳聆听过毛主席的教导。周扬还请毛主席到鲁艺去作过讲话,指出鲁艺教学方针繁荣改造方向。周扬从此拳拳服膺于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坚决实践者”〔5〕。林彪后来才炮制毛泽东思想“顶峰论”,周扬早先就鼓吹毛泽东《讲话》“唯一论”——他1949年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以斩钉截铁的口气宣布:“毛主席的‘文艺座谈会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6〕
周扬对毛泽东“步步紧跟”,不仅在于思想的合拍上,还在于行动的一致上。文艺界许多人对周扬最不能容忍和谅解的,就是他发动和组织对胡风、丁玲等人的批判,把他们打成“反革命”和“右派分子”,使他们蒙冤受难,九死一生。可是,人们也总是把宗派主义当作周扬的“思想动机”,认为周扬整他们是出于个人恩怨。这恐怕有些过于情绪化和表面化,而且这也有把周扬的错误和责任轻描淡写之嫌。我认为,周扬真正的“思想动机”,就是盲目“紧跟”。不明乎此,就不能真正探寻胡风、丁玲悲剧产生的根源,也不能真正解剖周扬最终也“追尾”的根源。
周扬与胡风早就是一对“冤家”。“两个口号”和“四条汉子”,是他们结怨的由来。本来周扬利用在文艺界至高无上的权利,借文艺整风运动之机整胡风,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可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毛泽东发动的文艺整风运动,从批判武训和《武训传》开始,其目的就非常明确:“……向知识分子说明并使他们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社会的进步,决定性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而不是知识分子在反动统治下进行的所谓‘文化教育’。这个运动也有改造知识分子的用意,并实际发展成为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但直接目的还是推进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7〕然而,从批判武训和《武训传》到后来批判《清宫秘史》和“《红楼梦》研究批判”,文艺界的反应“迟钝”和“麻木”,令毛泽东很不满意甚至大为光火。也许批判《武训传》、《清宫秘史》和《红楼梦》研究,都是“拿古人说事”,不能触及现实。因此毛泽东就想抓个“活典型”,狠狠地触及一下知识分子的灵魂。于是,正“跳出来”写“三十万言书”的胡风,就成为文艺整风运动的“活典型”了。毛泽东认为,“在文学艺术领域,对党的领导威胁最大的,不是胡适、俞平伯资产阶级唯心论,而是‘隐藏’在革命文艺阵营内部,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以‘青年导师’、‘青年朋友’自居的胡风和他的文艺理论”〔8〕。如此看来,胡风已不是周扬所想要整肃的对象,而是毛泽东为推进改造知识分子运动所要打倒的对象。难怪在开展批判胡风的运动中,毛泽东给周扬的亲笔批示达八次之多,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甚至连周扬发表的那篇著名讲话《我们必须战斗》,也是经过毛泽东亲自精心修改的;最后下令以“反革命”罪名逮捕胡风,也是由毛泽东钦定的。完全可以说,在处理“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中,周扬虽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枢纽式人物”,但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还是一言九鼎的毛泽东。作家陈昭在《拾得旧梦祭于伶》中曾说到,有一次于伶和他谈起周扬,于伶说:“胡风反革命案件平反后,文艺界很多人谴责周扬,闹到他的家里。周扬在无法说清楚的情况下,只得拿出一封信给大家看,总算获得大多数人的谅解,才使事态平息。原来周扬在这个位子上也受到不可抗拒的压力……”
周扬与丁玲虽然说不上是“冤家”,但也算是“对头”。周扬在接受赵浩生的一次访谈中说:“当时延安有两派,一派以‘鲁艺’为代表,包括何其芳,当然是以我为首。一派是以‘文抗’为代表,以丁玲为首。这两派本来在上海就有宗派主义。大体上是这样,我们‘鲁艺’这一派的人主张歌颂光明……而‘文抗’这一派主张要暴露黑暗。”除此之外,周扬与丁玲也确实有些个人恩怨。比如丁玲为出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把书稿送给周扬,他却不予理睬,而这本书后来得了“斯大林文学奖”。此事使丁玲对周扬芥蒂很深,多少年来不能释怀。而且,对于周扬在文艺界推行的极“左”路线,丁玲无论在私下还是在公开场合,都对周扬发泄过不满。然而,丁玲被打成“右派”,是否周扬出于“个人动机”进行打击报复呢?其实并非如此。本来在反右前夕,周扬还在主持对丁、陈的“反党”问题进行复查,准备予以改正。不料1958年1月,在反右高潮中,毛泽东改变自己在四十年代对丁玲的文章和历史问题的判断,亲自出面对丁玲口诛笔伐。和胡风被打成“反革命”一样,丁玲被打成“右派”,在前台“操刀”的是周扬,在幕后指挥的却是毛泽东。丁玲的丈夫陈明说:“延安时期毛对丁说过:‘周扬有个好处,就是懂得一点逻辑。他的长处是听党的话,党正确他正确,党错误他错误。’”〔9〕看来,毛泽东对周扬的欣赏和信任,固然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能,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听话”。毛泽东对周扬的如此“表扬”,不就是周扬盲目“紧跟”的最好注脚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周扬本是文人,文人整文人,实乃文人的大不幸。而文人不幸的根源,是政治和权力的斗争。有史以来,不幸的文人,大多成为政治和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周扬驾驶着政治战车,在极左道路上与毛泽东越走越近,几乎是“零距离”了。当毛泽东根据政治的形势和需要,采取“急刹车”和“急转弯”时,“紧跟”的周扬已晕头转向了,“追尾”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本来周扬在文艺界整风和反右运动中,都是在极力“紧跟”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可不料毛泽东又迅猛地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周扬还没反应过来,就在“打倒阎王,解放小鬼”的最高指示下被打倒,从此与胡风、丁玲“殊途同归”——走上了万劫不复之路。然而更为可悲的是,周扬“追尾”之后还一时醒不过来,也把自己当作是可怜兮兮的窦娥。他的秘书露菲在《文坛风雨路——回忆周扬同志片段》中写道:“他以为毛泽东主席了解他,从1937年他到延安,直到六十年代初,毛主席经常找他谈话,倍加关怀。他想,无论如何毛主席不会相信他是反党的。他从来没有反过党,更没有反对过毛主席。”而且还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周扬对一马当先打倒他的江青还“一往情深”,“他自言自语地说:‘江青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看来,周扬骨子里还是文人品质,对领袖的崇拜和“紧跟”,也还是文人的方式和做派。他对毛泽东的“厚爱”是感激涕零的,以为自己这个“士”,是可以为毛泽东这个“知己”而死的。悲夫,周扬!悲夫,文人!
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对周扬的批评,周扬是一直难以接受的。可其中有一段话,我觉得是很值得周扬深思的。鲁迅说:“抓到一面旗帜,就自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是无药可医,于中国也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处的。”周扬那样盲目“紧跟”,其实也是奴性使然。即便是“奴隶总管”,不也是奴隶出身么?不也奴性十足么?鲁迅的话虽然确实有点刺耳,可“话糙理不糙”。周扬如果在地下见到鲁迅,是否会对先生表示忏悔?
周扬正是在发生“追尾”的悲剧之后,才有刻骨铭心的反思。他晚年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正是反思的结晶。虽然引起了一场“异化论”的政治风波,但他正是通过这样的反思,才使他回归到文人的本质。“魂兮,归来!”文人是要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否则,文人就把自己混同于政客。
捧读周扬的“异化论”,不禁想到,在极左政治的影响下,岂止某些政治和主义“异化”了,文艺和文人不也“异化”了么?应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文人,甘愿成为某个组织和某个个人的“留声机”,这不是“异化”是什么?周扬“追尾”的悲剧,不正是“异化”的典型么?!
注释:
〔1〕〔2〕〔3〕〔4〕〔5〕〔7〕〔8〕〔9〕《周扬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52、76、76、127、181、209、233页。
〔6〕《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