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产业2015年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阿里巴巴,京东,微软,索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13:40
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IT产业会出现哪些变化和趋势,它们将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回顾即将逝去的2014年,狄更斯这句名言用在IT界再恰当不过。在这一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抢尽风头,阿里巴巴、京东纷纷赴美上市;但像索尼这样的老牌企业,却依旧在扭亏为盈的泥泞之路上艰难行走;而微软、SAP、Infor则在2014年进入了人事调整期。总体而言,过去的一年是IT业风起云涌、激情荡漾的一年。
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IT产业又会出现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新的商机,还是给那些守旧企业敲响了警钟?对于IT从业者,这些变化又意味着什么?是更好的机遇,还是有被淘汰之忧?围绕这这些疑问,计世传媒研究院综合分析了海内外研究机构的多份研究,撰写了这份《IT产业2015年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希望这份报告能为关注中国IT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份比较全面的、前瞻性的参考资料。
该份报告建立在对56份来自于海内外研究机构、企业或者业内专家的预测报告所做的分析之上。我们分析了这56份报告对2015年之后的IT业发展所做的预测,从中提炼出10个焦点问题进行分析: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络安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3D打印、用户体验、高度集成系统、IT人才资源。这些焦点问题的提取,皆是以海内外研究报告对该问题的关注程度(报告提及次数)为依据。
云市场的价格厮杀将持续
云计算被视为全球IT市场最显著的增长点之一。据Gartner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广义云服务市场2013年达到1318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8%,预计2017年将达到2442亿美元,并且未来几年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思科发表的报告预测,未来4年内,云计算将占到全球数据中心流量的76%。
云计算的市场规模虽然庞大,但要打下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却并非易事。研究机构认为,2015年之后的云市场将呈现以下几大特征:
(1)云市场的价格厮杀将持续。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及开发者,云市场在2014年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阿里云计算宣布对云服务器(ECS)和云数据库(RDS)产品进行全面降价,其中云服务器最高降幅达到25%,云数据库最高降幅20%。阿里云、亚马逊、谷歌全球三大云计算巨头一直进行着此起彼伏的降价。三巨头的价格厮杀下,传统IDC(数据中心)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殆尽。
(2)混合云仍是企业采用云服务的主流模式。研究机构Coda Research Consultancy认为,公共云计算应用在中小企业中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大型企业更可能采用混合的和专有的云计算。CRN(中国科研网)预测,到2015年,小企业将花费近1000亿美元在云服务上。
(3)移动分布式云计算或迎来爆炸式发展。IEEE计算机协会认为,移动计算以及云计算正在融合为同一个平台,能提供不受限制的计算资源。在这个新平台上,人们能更方便地同步信息,移动应用将更可靠以及更易于扩展,用户体检也会更加丰富多彩,一大波新式服务正在蓄势待发。
大数据将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支点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BCG(波士顿咨询)今年11月份发布的企业创新力报告显示,大数据、移动将成为企业创新的支点。报告指出,最具创新力的企业更依赖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57%对19%),67%的突破性创新者表示在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方面的投入产生了显著的回报。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发布的报告预计,从2013年到2018年,全球大数据市场将会出现年均26%的增长率,即从今年的148.7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463.4亿美元。在未来几年,大数据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1)数据分析速度将是下一个热点。IDC预测各大公司将争相开发基于云的、可实时流传输数据的平台。甲骨文认为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数据不足,而是匮乏正确的数据。在数据数量和种类都得到广泛重视后,数据处理速度,即收集、分类和分析数据以获得可执行情报的速度,将是下一个热点。中桥国际调研咨询所做的调研表明,国内大企业用户的大数据相关IT投放重点放在数据分析ETL和商业智能上,而中小企业的IT投入重点则在数据仓库和ETL上。
(2)大数据将驱动制造迈向智能化。InfoWorld主编Eric Knorr认为,从长远来看,大数据技术将不止限于优化电子商务,而是更加推动各种产业——从制造业到交通运输到电网——的智能发展。比如在德国政府推出的“工业4.0”战略中,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工厂/车间的设备传感和控制层的数据与企业信息系统融合,使得生产大数据传到云计算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分析,形成决策并反过来指导生产。
(3)数据共享联盟可能出现。如果每一家企业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相信也能够获得相应的价值,但是如果想获得更多的更大的价值,那么就需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企业信息共享。上海经信委发表的报告认为,今后可能会呈现一种数据共享的趋势,数据联盟可能出现。
移动互联设备要做好更新换代准备
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据艾瑞网统计,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807.6亿元,增长率达81.2%,预计今明两年将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GSMA Intelligence预测,通过移动设备上网的用户数量从今天的22亿将会暴增,到2020年达到38亿。这意味着6年的时间里,从今天大约30%的全球人口增长至大约50%——将使其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传播最广泛的技术之一。(见图4)
研究机构普遍认为,移动互联领域将在2015年之后出现如下变化:
(1)亚洲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引领者。根据GSMA Intelligence的预测,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移动网络用户将从15亿增长至30亿。谷歌今年11月份在台北举办的Mobile First World大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亚太地区智能手机出货量每年为6.737亿,相比之下美洲出货量仅为2.838亿。从整体上看,亚洲已经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中国工信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8.72亿,这一数字远超于之前预测的7.1亿,而这一数字中手机网民贡献了5.27亿。
(2)移动互联视频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Facebook、Twitter等在2013年就推出了视频分享功能,微信在9月底推出了包含小视频分享功能的新版本。根据KPCB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在移动设备上分享视频的次数、观看的时间都在呈直线增长态势,我们将进入微视频时代。
(3)移动互联设备要做好更新换代准备。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一年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市场格局基本已经确定,发展走入稳定上升期。而目前市场上的智能设备中,外观时尚是大多数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卖点,但功能方面却基本上还是智能手机的衍生品。因此,诸如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品需要尽快找好产品定位,为在智能手机、平板等设备走入瓶颈期时,取代这些产品的地位做准备,实现市场的更新换代。
安全性成为IT界未来几年的要务
在网络与大众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的社会,网络的安全性成为用户选择的重要指标。研究机构普遍认为:
(1)信息安全将成为未来三年的IT要务。KPCB认为信息安全的边界不断扩大,涉及环节越来越多,这对信息安全服务商提出更高要求。Tech Pro Research 今年11月份针对418名企业CXO级别高管和部门级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将提升IT安全视作未来三年最重要的IT要务。
(2)IT安全市场的规模将达到上百亿美元。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无线网络安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8亿元)。同时,随着无线网络普及,预计到2019年,这一数据将达到15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2.94%。IDC发布的报告也认为,2014年中国IT安全市场的规模将超过20亿美元;2012到2017年,中国IT安全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12.2%。
(3)新类型的黑客攻击方式可能造成严重威胁。英特尔旗下的McAfee实验室发布的报告称,随着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推动所有平台的勒索软件的增长,勒索软件预计将在移动设备上泛滥。攻击者将更积极地利用社交平台攻击消费者的金融和个人信息、知识产权和企业领导者的贸易机密。Gartner公司报告显示,在2011-2016年期间,由网络诈骗、犯罪等行为所导致的财务损失将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断增长。
(4)网络安全的专业人才越来越紧俏。在毕马威今年11月份发布的报告称,在过去的两年里IT网络安全专员越来越难找,所以越来越多的英国公司开始寻找黑客以及有网络犯罪前科的人来保护他们的网络安全。在本次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毕马威公司对300名IT、HR专员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53%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正在考虑聘请黑客来对内部网络进行审查,然后给安全团队提供内部信息以保护网络安全。
可穿戴设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可穿戴设备被不少调研机构誉为“下一个智能手机”,时尚业也是望风而动。从近一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的确抢了不少风头。2014年初,四大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德勤)发布调研数据,声称至2014年底,将有1000万台可穿戴设备售出。9月,市场调研机构Juniper则将这一数字提升至2700万台,而到了2017年,总销量可能达到1亿台以上。
不过,也有机构提出不同的观点:
(1)可穿戴设备的理想虽然很丰满,但现实却依旧骨感。虽然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可穿戴设备只是“圈内热”,因为绝大部分产品并没有解决用户真正的刚需问题。业内认为,可穿戴设备的规模需要达到千亿级方能引爆市场向规模化发展。市场调研机构ABI Research预计,2018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约在700亿元~1100亿元左右,保守估计,2019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达千亿级,成为规模化发展的引爆点。
(2)未来5年,硬件仍将是可穿戴设备市场收入的大头。ON World预计,传感器融合和云连接的可穿戴设备在未来五年内会生成一个500亿美元的产业。五年后,每年将有7亿的可穿戴设备销往全球,市场估值约为474亿美元。在此期间,硬件将是市场收入的大头,但移动App和服务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3)健康类可穿戴设备仍受市场喜爱。虽然ON World预计,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和个人传感器等消费化的可穿戴市场将会在2014年超越那些专用于体育或健身的穿戴设备,并在2018年占总收入的2/3。不过,普华永道在今年10月份发布的针对美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消费者最想从可穿戴设备中获取的数据,前三位都与健康有关:77%希望可穿戴设备帮助他们更好运动,75%希望它可以监测并收集医疗信息,67%希望可穿戴设备能让他们吃得更好。
物联网相关市场高速发展
在无处不在的用户导向型计算设备的驱动下,物联网将继续扩张。综合各家研究机构的观点看,物联网在2015年之后的发展,将表示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物联网设备的增长率将保持在高位。Gartner预测今明两年互联物品的涨幅将达30%。分析师在今天发布的预测中指出,截止到2015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将从38亿飙升至49亿。到2020年,将会有大约250亿部智能装置出现在全球市场。IDC预计,到2020年,物联网将可创造出300亿个自动连接的终端,来自物联网的总收入将达8.9万亿美元。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预测显示,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30%,市场前景巨大。
(2)M2M、车联网市场将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到2013年底,全球M2M连接数达到1.95亿,年复合增长率为38%。目前,全球已有428家移动运营商提供M2M服务。全球车载信息服务市场也非常活跃,成规模的厂商多达数百家,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化车载信息服务平台如通用的安吉星(OnStar)、丰田的G-book。
(3)与物联网相关半导体市场可能迎来飞速增长。Gartner的研究显示,与物联网相关的处理、感应以及通信半导体元件,将成为整个半导体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预计2015年将增长36.2%,而整体市场的增长率仅为5.7%。处理功能将成为物联网“物件类”半导体元件相关营收的最主要来源,2015年营收将达75.8亿美元,感应器的增长则最为强劲,2015年将大幅增长47.5%。其中,在未来十年内,汽车产业将在物联网半导体需求方面持续扮演重要角色,在前15大半导体营收物联网物件中,将有6个来自汽车相关产业。
3D打印逐渐走向成熟
虽然3D打印在2014年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突飞猛进,据Canalys估计,2014年第一季度,只有26800台3D打印机发货到世界各地。然而,海内外研究机构依旧看好3D打印将在2015年之后飞速发展,见表2所示。原因如下:
(1)3D打印的成本逐步下降并为消费者所接收。Gartner认为,3D打印的成本未来3年将出现下降,促使低价3D打印机市场快速扩张。Canalys的分析表明,2014年有46%的3D打印机被消费者购买,相比2013年(43%)出现上升,这反映出在价格上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的3D打印机的普及。
(2)未来基于3D打印的应用将不断地增加,诸如惠普等大企业将进入并带动市场增长。英国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市场在5年内会出现增长的拐点,预计到2018年全球家用3D打印机的销售量将超过100万台。IDC认为,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可并接受3D打印技术带来的成本和生产效益,从2012年到2017年,全球3D打印机市场将出现出货量和销售额的巨大增长。
用户为王时代的来临
在11月份举行的2014中国IT两会暨领袖峰会上,“大产品”这一新概念成为与会互联网商业精英热议的话题。所谓的“大产品”具备以下特点:用户深度参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定制化的智能属性、平台化特性、高度自主控制下的销售渠道、纯熟掌握体验式营销诀窍。而消费者的深度参与,是“大产品”时代的重要特征。海内外研究机构在对2015年之后的IT业趋势预测中,也普遍认为用户体验将是决定企业商业版图的重要因素。
CA Technologies认为,如今,客户就是IT服务所关注的全部。这将给应用程序开发带来巨大的改变,将增加以体验为主导的设计,同时也将使开发运营(DevOps)模式(由开发者和IT运营专家合作加速新业务服务交付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发展成为必然。英敏特(Mintel)指出,在2015年,更多的公司将谋求双边互动的沟通方式。创新不再只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从概念到产品曾经像单向箭头的推演,而现在这个过程更像一个流程图,每一个节点都可让消费者参与。英敏特的统计显示,在英国,22%的英国啤酒饮用者对参与开发一款手工酿制的啤酒新品感兴趣。超过五分之一(21%)的英国少女希望对新产品的设计贡献自己的创意。Ascend2的调查则显示,42%尚未从事移动营销的企业打算参与移动营销,而提升用户参与是这些企业参与移动营销的主要目的。(见图8)
企业加速布局系统集成市场
2014年全球集成市场并未受市场疲软的大环境影响,反而逆势而上,这种持续增长的趋势将在2015年延续。研究机构普遍认为:
(1)集成系统高速成长的势头将持续。IDC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全球集成化基础设施与平台市场营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3.8%、总额达到24亿美元。2014年上半年市场同比增长35.9%,总额达到43亿美元。Oracle、VCE、EMC、Cisco、NetApp等厂商表现出色,IBM则有些差强人意。
(2)Oracle等企业对集成系统的部署加速。据Gartner的调查显示,全球已经有一半企业已部署或正在部署融合基础架构,其中包括打包在一个端到端解决方案中整合的计算、存储、网络和系统管理资源。比如,Oracle正进一步将其企业级应用集成化,推出了ZDLRA(Zero Data Loss Recovery Applicance)集成设备。而戴尔也正在通过未来就绪的IT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解决包括新的融合基础架构、存储解决方案以及针对具体负载的设备等一系列问题。
(3)中国正成为系统集成市场的重要一极。统计资料显示,2012、2013年中国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规模分别达到419.67、499.06亿元。行业规模的增长一直保持在16~23%之间,显著高于国内GDP的增长率。政府、金融、电信三大行业成为系统集成商重点开拓领域,三大行业占系统集成服务的总比重达到55.1%。
IT人才市场正悄然生变
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变革下,更短的开发时间,更深的用户参与,都在改变着IT专业人才的价值和地位。海内外的研究机构普遍认为,2015年之后的IT人才市场将发生一些重要改变:
(1)物联网的开发研究将越来越受青睐。VisionMobile在10月份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对10000名开发人员的调查中,有17%受访者表示他们投身到了M2M或IoT研究中。VisionMobile估计IoT开发者的数量达3.2亿人。70%IoT开发者在小团队工作,大多数在少于50人的新创公司。
(2)企业CIO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角色。CDI对2015年CIO工作日程的预测显示,到2015年,60%的CIO将使用DevOps作为他们解决移动、云和开源应用速度与扩张的主要工具;到2016年,80%的CIO将提供一个实现创新和改善业务决策的新体系架构。
(3)企业的人才培育体系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CA Technologies认为,在未来十年,发展最快的职业几乎都将要求劳动者熟练掌握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等方面的技能。企业需要从长期角度投资技术教育,才会成为真正的赢家。然而,企业对IT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今正处于两难境地。据相关机构研究,在美国,IT专业人员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培训每人大约需要1000小时和大约40000美元。令企业头痛的是,这些员工一般会在培养后的18个月内离开,他们会寻求更高的收入;但如果企业放弃培养,员工也将选择离开去其它地方获得培训。
何懿文 叶玲莉 陈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