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能力,教师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5 12:24
摘要:基于笔者所在职业院校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分析了高职教师职业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的重点,明确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提出系统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的思路与举措,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与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能力,教师发展,高职院校
数字化与信息化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随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推进,信息技术在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MOOC与SPOC,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改革迅猛推进,探索基于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范式成为必须,此背景下,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能力与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
一、高职教师职业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重点分析
1.教师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决定了教育质量
众所周知,教师质量与教育质量密不可分。美国人的教育圣经则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是无法超越它的教师质量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教师发展是“学校与教学革新的心脏,它能最大限度地重建和振兴一个国家的教育希望”。
2.教师职业发展应纳入高职院校重点工作
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对于教师发展与能力提升理论研究、机制建设、推进策略尚处初期,教师发展中心等内设机构设置不健全,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缺乏顶层设计推进举措不完善。教师职业发展是教师职业价值、人生价值实现过程。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师发展,积极借鉴大学本科院校的管理经验,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推进教师发展工程。
3.对高职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的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师也具有自身属性特征。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四种能力:职场化课程开发能力、信息化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能力。
职场化课程开发能力,职业院校实施职场化育人模式的要求,也是高职教师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的特征所在。教师课程开发能力高低,对于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突出地呈现为开发职场化教材以及课程整体设计的能力。
信息化课程开发能力,这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要求。该能力体现了高职教师应对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最新要求。MOOC风暴、翻转课堂热潮等使信息化教学成为关注焦点。教师开发信息化课程能力事关重要。
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成功教学在于教师能基于教学研究而开发出最佳教学设计,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它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要有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基于教学研究,选取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
职教课程实施能力,这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使教学设计得到落实。提高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是保障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4.实现教师双师素质的可持续培养是核心
具备“双师素质”是高职院校教师履行职责的重要前提。教师作为施教者,是人才培养关键要素。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教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即双师素质。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双师素质可持续培养较难落实。应积极构建教师双师素质可持续培养机制,重点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提升将其转化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创新双师素质可持续培养机制。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能力提出新要求
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际MOOC教学与翻转课堂等模式的实施经验,结合高职办学实践,探索实现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1.构建具有职业院校特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特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概括为“线上、线下、职场化”,基本做法:教师提前录制教学视频等课程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登录教学平台观看视频,在线测试、讨论或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任务学习、展示交流及作业等活动,教师主要负责解疑答惑、组织活动;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线上与线下各环节,“职场化”特色贯穿始终。即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业说评价等方面,体现行动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特征。
2.新模式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变化
一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微视频制作,这是现代职教课程实施的起点。信息化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设计。教学微视频,是行之有效的载体。好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习重点,站在学生学习角度,优选最佳视频展现形式,设计和制作微视频,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在线完成自主学习。
二是信息化教学平台应用能力,这是现代职教课程实施的媒介,也是“线上”与“线下”连结的纽带。当前具有教与学功能的课程平台,功能强大,能够实现学生在线学习、测试、讨论、作业等,教师依托平台可实时观测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效果、评判试题作业、解答学生疑问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
三是职场化课程开发能力,这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化人才的必然要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灵魂,高职院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须开发高职特色课程。学院以校本教材开发为切入点,贴近职场要求,开发以行动导向为特征的工学结合课程,形成“职场化课程”。
四是职场化课业设计能力,这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改变传统的重复记忆、练习等作业形式,设计职场化课业,根据企业生产、科研具体项目设计任务、项目,学生或独立或团体完成,教师与相关企业人员合作,结合行业与企业标准,对课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多途径系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健全教师发展专业化工作机构,创新开展教师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工作
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职业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工作,设置专业化内设机构如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等,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教师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活动,统筹学院教师发展与培养培训工作。
要创新实施教学沙龙、教师能力短板潜力激发培训、工作坊等校本培训活动,有序组织实施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提升工程,使教师职业能力快速提升,教学、生产、科研三项能力提升是重点。
要借鉴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作法,推进课例研究,积极组织说课比赛、公开观摩课、听评课、集体备课等课例研究。
2.分层次、分类别推进校本化培训,强化教师职业能力提升
要重点培养专业主任,充分发挥其专业领队的作用。关注专业主任培养,聚焦集体备课组织策略、校本教材开发及审核、现代职教课程开发及设计等主题,促其提升;并通过专业主任自身试点探索,积累经验带动团队。
关注新进教师成长,形成合理的阶梯型教师队伍。要组织新进教师系统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培训,有效提升其教学能力、实践技能水平,注重引导青年教师在做事中成长,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提升能力和水平。
分层次培养兼职教师,形成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应根据兼职教师不同岗位学历工作重点,视其职责重点不同设定标准。改变单纯的劳酬关系,建立培养发展机制,为其提供高层次行业会议、教学改革培训机会等,促其教学能力提升。
3.构建教师“产学研”能力持续培养机制,破解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难题
职业院校职场化育人,对教师教学、生产、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借助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有利用条件,提升工程实践、技术服务等能力,使之与行业企业深度对接,培养其具备承担教学、参与生产、从事科研三项能力。长效培养机制使教师始终不脱离生产、科研实践,可将行业产业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新技术引入教学,破解“双师型”教师匮乏、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难题。
4.利用MOOC网或教与学平台,创新教师在线培训新模式
教师培训、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始终是一项重要工作。但由于教师课表安排复杂使之较难有集中时间进行统一培训,很多院校培训缺乏系统性。要积极利用中国大学MOOC网以及校园内信息化教与学平台,研究并设计培训内容,将微视频、自测题等资源传至平台,使教师可自己掌控学习进度,实现自身提升,以此来创新实施教师培训在线教育模式。
四、结语
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学校发展,教师能力提升是高职院校一个永恒主题。高职院校要完善教师职业发展机构设置,抓住关键环节,重视校本培训,建立起教师成长工作长效机制。要关注教师双师素质可持续培养体系构建;关注教师国际视野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增强高职院校应对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能力。
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必须予以关注,这是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工作,突显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重心,创新机制,才能更好地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永海袁韩锡斌袁杨娟袁程建钢.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在线教育11年系列报告的综合分析及启示[J].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曳,2014(04)
[2]叶小明等著.广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袁2007
文/董传民,杨慧慧,葛永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