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蒙
- 来源:新潮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手环,耳机,手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05 08:59
可穿戴设备远谈不上兴起
可是,怎么样的产品能称之为“可穿戴式设备”?手环、耳机、手表、头箍……不少之前见过,或是没见的产品,都在一夜之间默默贴上了“可穿戴式设备”的标签——可他们无论是功能还是使用的体验相差非常之大,没有任何类似之处。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可穿戴式设备只是一个概念,而没有严谨、统一的定义。并且,其对便携方面极致要求并不能延用之前穿戴式电脑(Wearable Computer)的解释—那样的话,目前公认的、并且是体验感最好的智能手环反而要被剔除在“可穿戴式设备”之外了—它没有独立计算能力。
也就是说,尽管“可穿戴式设备”在数码产品市场中让感到声名赫赫,但其实连定义都非常模糊,这是一件非常有趣,并略显滑稽的事。
发展与停滞并存的今天
PC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还全部停留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产品之上,但这个时候已经有厂商、研究机构甚至是个人在穿戴式产品方面进行了尝试,试图对PC进行穿戴形态的改造,这也可以被看作是“穿戴式电脑”的起源—当然,这其中大多数产品是失败的,连实验品都没有做出来。直到2006年3月份,Eurotech公司曾推出过一款型号为Zypad WL 1000的手腕式电阻式触屏电脑(以前在美国大片中经常见到),在业界引起了一阵轰动。消费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预装Linux或Windows CE的版本,配备3.5英寸240×320分辨率显示屏、内置GPS,支持802.11b/g无线网络,除了支持触控外,用户还可以利用机身按键进行操作。Zypad WL 1000主要用于搜救、卫生医疗、安全、维修、交通、军事等领域,对大众电子消费者并不友好,因此这款“穿在身上的电脑”也极为短命。而让可穿戴设备从专业领域到消费领域的应用,即让专业人士在特定场景使用的设备成为大众电子消费品的,是2012年发布的Google Glass。这款到现在依然经典的产品彻底激活了“可穿戴设备”这个名词。
在2014这一整年中,智能手环产品风头无两。国外的Jawbone、FitBit、Pebble,国内的小米手环、荣耀手环、咕咚手环等产品都已发展成为“明星级产品”—而这只是用户能看到的下游终端产品。
如果我们能将目光看向整个产业链角度,就会发现其上游厂商的成长更为迅速—目前国内9家上游公司:歌尔声学(传感器厂商)、水晶光电、苏州固锝、得润电子(柔性概念元件厂商)、丹邦科技,非晶态合金厂商安泰科技、云海金属、德赛电池都以成为上市公司。这些企业掌握了可穿戴式设备最底层的核心技术,从而整个行业的发燕尾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但是,为整个产业链提供交互解决方案的中游厂商在2014的表现却非不突出,甚至可以用毫无建树形容。这块成熟的企业也基本是上市公司,如语音领域的巨头科大讯飞,以及体感领域的明星数码视讯都在一级市场上显得比较平淡,没有太多产品,特别是可穿戴式设备的技术发布。而另一些虚拟现实技术公司的大热,如眼控技术的七鑫易维、基于体感技术的锋时互动、唯创视界等,却主要由于Facebook 20亿美金收购Oculus的影响,与可穿戴式设备没有太大关系。产业中游的不力,所带的的影响是易而易见的—可穿戴式设备的概念虽炒得风生水起,但革新性的产品馈乏,同质化严重。整个产业的创新性依然取决于中游技术的突破。
如梦似幻的未来
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吐槽其实不在少数,如价格、续航、伪需求,应用匮乏、实用性差、体积大、缺乏独立性、无美感以及隐私等社交问题。虽然有些问题过于杞人忧天,但大多还是比较中肯的。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这也只是针对目前的产品而言,而这些所有产品并非是可穿戴设备的全部—甚至,连基石都算不上。
虽然目前体验感最好的可穿戴式设备是智能手环,但真正意义上的可穿戴式设备雏形却是智能手表—因为它从设计一开始就采用了独立运算构架,最接近于“智能”。只是目前这个雏形实在是太粗糙了,特别是待机时间太短,让大多数用户诟病。但让我们回想一下,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不是也只能飞行59秒、260米?应用性差,是任何一款产品必然经历的阶段。如果将智能手表当手表看,续航短难以忍受;如果将其当新设备,则是可以接受的。并且,电池技术正在发展。无线充电、弯曲电池、极速充电、动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充电技术,让续航总有突破的一天。
除了手表之外,可穿戴式设备当然还有着更广阔的空间。飞利浦近日宣布,将和信息技术咨询巨头Accenture联手共同研发一个名为Emotiv Insight的可穿戴脑波追踪设备,以实现帮助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又称“渐冻人症”)的患者提供控制周围环境的可能。Emotiv Insight可以扫描患者的EEG脑电波,并据此绘制出“大脑计算机交互界面”,随后,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将传输到平板电脑上,让渐冻人症患者通过平板电脑发出指令来控制飞利浦公司的电子产品,比如智能电视、灯泡以及拨打电话需求医疗报警服务等。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走得更远的产品吧。以色列有一家名为ReWalk Robotics的医疗科技公司到现在为止,已销售出62台ReWalk Rehabilitation及19台ReWalk Personal产品—这个ReWalk,就是我们以前在科幻片时常常看到外骨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穿戴式”。同时,你不要以为它还呆在很遥远的试验室之中:ReWalk Persona个人用机器人外骨骼定制系统先后于2012年底和2014年中获得CE标识和FDA批准,成为FDA批准的第一个个人用外骨骼系统(FDA要求在有人监督情况下使用ReWalk),也是在欧洲市场最早获得保险覆盖的个人用机器人外骨骼产品。并于2014年第三季度开始销售!帮助腿脚不便的人重新走路,注重了它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当然,另一个问题就是售价。
从最初的理念构想,到当前的初级应用,可穿戴式设备走很长的一段路,并且还有更长的路要继续走。未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像产品整合以及规模应用阶段,可穿戴产品的功能特征正在一步步的发生改变,并且朝着和用户更加友好的方向发展,这种改变直观的通过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表现出来,但即便如此,这类产品目前依旧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功耗、电池以及内容显示方式等等。
不过功能方面的优化和更新只是针对目前阶段性的产品而言。将来的“可穿戴式设备”注定了还要将现在的“可穿戴式设备”推翻重来。正如喷气式飞机将螺旋桨飞机推翻重来一样。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才是可穿戴设备未来最值得关注的地方,而这也是真正能够改变人们生活的根本所在。换一种方式则可以理解为,新功能的探索是循序渐进的,而交互理念的演变却是“革命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