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博物馆藏明代书画综述
- 来源:中国书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绘画,草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0 15:36
武汉博物馆属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书画作品丰富,其来源主要由武汉市文物商店收购、社会人士无偿捐赠、政府调拨及博物馆向社会主动征集等。其中2010年武汉市文物商店合并入武汉博物馆,成为馆藏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热爱中国艺术的社会人士如黄陂籍老军人童邱龙先生及其夫人也无私捐赠了不少价值极高的书画作品。在馆藏书画作品中,明代书画的收藏是一大特色,吴宽、文徵明、祝允明、仇英、董其昌、黄道周等均有佳作入藏。本文拟介绍部分精品以飨读者。
浙派
浙派是活跃在浙江一带的画家群体,他们和宫廷绘画家关系密切,部分画家如戴进、吴伟等都曾服务于宫廷,其创作深受当时贵族喜好,在明初形成广泛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浙派画家多取法南宋绘画,形成水墨淋漓、苍劲有力的风格。但这类下笔洒落、狂放不羁的画作因其与含蓄蕴藉的文人趣味相悖,在后代遭受了诸多批评,被鉴赏家斥为“邪学”,以致浙派作品在本土流传不广,反倒在邻国日本颇受欢迎。但在浙派画家活跃时期,他们和当时的文人画家往来颇多,全非后人眼中那般派别对立。吴伟是湖北江夏人,擅长山水、人物画,作品有工细精致和粗犷淋漓两种面貌。画史上又以之为“江夏派”,但就其风格而言,仍属广义的“浙派”。馆藏吴伟《仙道人物图》是粗简奔放一路的代表作,所绘三高士衣纹线条用笔奔放纵肆,富于变化和节奏感,与脸部的精心勾勒形成对比。高士手捧牡丹、灵芝等吉祥之物,与二童仆皆面带微笑,祥和安逸。这类富有生活气息、寓意美好的人物画是浙派的常见题材,画风也以粗犷为主,可见这类作品的观众与买家的趣味与崇尚精雅含蓄的文人品味并不相侔。
郭诩的《竟陵四景图》是另一件浙派代表作。郭诩为江西泰和人,少弃制科业,致力于诗画,作品风格亦豪放不拘。他自号清狂,疏散狂人,当为其自身写照。《竟陵四景图》是郭诩的一件巨制,长近十米,是他正德甲戌(1514)游历湖北省竟陵县(今湖北省天门市)时所作。该卷集中描绘了“东冈石湖”“竟陵城”“东湖别业”“梦野书院”四处景物,每段均标注画题。全卷连贯一气、彼此呼应,构图疏密有致,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所绘景物依河岸展开,山峦烟云、村舍渔舟、城楼亭台、石桥人物无不一一展现,笔法纵横老辣、水墨淋漓,清远旷逸之气满幅。跋中郭诩称“为莲北鲁司成先生写”,鲁司成即鲁铎,字振之,竟陵人。弘治十五年(1502)会试第一授为编修,时任南祭酒。郭诩与鲁铎素来交好,此卷应是鲁铎邀请郭诩畅游其家乡山水时所作馈赠,作品既是画家卓越艺术才华的体现,也是明代中叶天门地区景物风貌等历史地理信息的珍贵记录。
吴门书画
太湖流域自宋代以来即是东南文物兴盛之地,有明一代更是书画名家迭出。吴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祝允明、王宠等吴门名家,形成了吴门书派和吴门画派,风流衍及数代。吴门的书法一反当时的“台阁体”风气,纷纷向古代经典名家书法汲取营养,如吴宽学苏轼,沈周习黄庭坚,徐有祯师法米芾等。祝允明则家学渊源深厚,是徐有贞的外甥,李应祯的女婿。他转益多师,广泛临习晋唐两宋的名家书法,加之天赋卓然,勤苦用功,成为当时书坛的一颗巨星。祝允明楷、行、草三体皆擅,尤以草书为最,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评其草书“出入变化,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馆藏《草书谒韩文公庙等诗(十开)》册是其草书代表作,作品点画活泼,章法错落,看似欹侧多姿,但每个字都自有平衡。全卷神采奕奕,一气呵成,偶现枯笔涨墨,丰富了作品的视觉趣味。祝允明在《论书帖卷》中曾引唐人“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之语,这件作品当是其最佳注脚。此册写录五言律诗七首,其中《潮州谒韩文公庙》是一首咏古诗。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十九日,祝允明曾“在潮州独往谒韩愈庙”,“望拜而归,寄言楚声”,故此诗应作于此时。此册所书当其晚年笔,作品原为手卷,后改装成册。
另一件吴门书派的精品是文彭的《各体书杜甫七言律诗十二首(七开)》册。文彭乃文徵明长子,少承家学,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工书画,精篆刻。文彭不但长于书法也善于勾摹,明代刊刻的两部重要法帖《真赏斋帖》和《停云馆帖》,他都曾参与勾摹。基于这样的经验,文彭的仿古功力可谓深湛。这件册页依次仿赵孟頫、赵佶、杨凝式、黄庭坚、苏轼、孙过庭、欧阳询等十二家笔法,各具神态,又处处有自家风格。跋中文彭以草书写道:“古人真迹石刻粗存梗概,然亦未有佳本,往往随手涂抹,殊不足观。然见者则每欲效仿,终不得其仿佛,而乃有以诸体为命者,良可发笑。愧耻之余,未免命笔,一笑弃之可也。”虽多谦辞,但全册精整稳健,当是“狮子捉象,全力赴之”。吴门书家如祝允明、文徵明已有创作“仿书”的兴趣,这类作品以某种古代书家风格为依归,书写内容与原书家无关,这类创作在晚明趋于大盛。文彭此作即是一件仿书佳作,颇有炫耀多能之意。
吴门绘画是在继承元代文人画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形成的。由于城市的发展,生活的丰富,文人的审美趣味也趋于精致细腻,浙派的粗疏已不符合时人的品味。“城市山林”成为吴门画家创作的新焦点,这类山水的发展和苏州园林的兴盛不无关系。另一方面,送别图、纪游图、别号图、园林图等功能绘画满足了观众的不同需求,应酬与商业化成为吴门画家不可避免的处境。馆藏吴门绘画作品中,文徵明的《江山泛舟图》扇页是其“细文”佳制,整幅全以水墨描绘,浓淡相宜,层次明朗。一高士独坐舟中,江山旷远,意境幽渺。吴门诸家最擅长这类富有文人情趣的山水小品,扇子作为怀袖雅物也是这类题材的理想载体,也是文人墨客喜爱的把玩之物。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大量的文徵明扇面小品,有草草应酬者,也有精心绘制者。
仇英的《竹梧消夏图》也是一件小品妙作。所绘三高士,一人倚栏静坐于水亭之下,二人闲坐对谈于竹林之间,勾勒细腻,敷色清丽,虽工谨而清爽之气扑面。吴湖帆在裱边题跋:“清峭流丽,锋颖如棱乃是十洲本色。人以刻画求之,便非真鉴。实实父笔墨在文唐之间,不难辨也。”吴湖帆独具慧眼,看出了画工身份的仇英在艺术取径上的文人趣味,而非以“刻画”为能事。唱和、品茶、郊游、雅集等是当时苏州文人的日常活动,仇英的这类毫无尘俗烟火气的画作也是当时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
松江画派
松江派是明末兴起的又一山水画流派,其执牛耳者是董其昌,虽然明末清初画坛对松江派批评甚多,以为狭小单薄,但董氏生前身后,追随者众。董其昌不但身体力行,也提出了“南北宗”论作为其绘画创作的理论支撑。他宗奉“董巨”“元四家”,“集其大成,自出机杼”,又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拓宽心境。董其昌时代的吴门绘画已步入衰落,苏州画家徒学文徵明而趋于程式化。董其昌正是不满于此而有意重新回顾传统,取法宋元,“丘壑内营”,化出他自己的山水。明末唐志契对两派山水有清醒的认识,他说:“苏州画论理,松江画论笔。理之所在,如高下大小适宜,向背安放不失,此法家准绳也。笔之所在,如风神秀逸,韵致清婉。此士大夫气味也。任理之过易板痴,易叠架,易涉套,易拘孪无生意,其弊也流而为传写之图障。任笔之过,易放纵,易失款,易寂寞,易树石偏薄无三面,其弊也流而为儿童之描涂。”武汉博物馆藏有董其昌早年佳作《仿董巨山水》一卷,卷后另有行草书《送郭宪副入贺》诗卷。这件山水用笔得董巨意趣,以披麻皴为主,略加渲染。但山石向背、结构布置却了无章法,但诚如徐邦达先生所言,董画好就好在“乱七八糟”。整幅笔墨清润,浓淡枯湿变化丰富,耐人细细玩味。画幅右上题了一首五言绝句:“石路少经过,山云自来去。为问高人居,更在幽深处。”1596年中秋,董其昌奉使长沙,“清河阻风”,遂重题一跋:“余此图仿北苑、巨然两家,今两家画世不多见,余得以知希贵矣。”董其昌乐于在船上鉴赏、创作,这是他艺术生活之一。“董巨”则是董其昌最乐于谈论的山水宗师,在他的“南北宗”论里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赵左,字文度,是松江又一名家,被后人归为“苏松派”开创者,也是董其昌的代笔人之一。《山间秋色图》轴取法黄公望的浅绛山水,构图以中线为轴,坡岸山峦成之字形蜿蜒伸进。前景老树林立,茅屋数间;中景汀岸辽阔;远景峰峦层叠,一小庙立于山间。所绘秋景细腻动人,为未完全萧条的时节,山间只红叶点点,尚有不少树木葱葱郁郁,给人以清润明净之感。赵左画画注重章法,也强调得势,曾说作画“所贵乎取势布景者,合而观之,若一气呵成,徐玩之,又神理凑合,乃为高手”。精于布置者方能得势,《山间秋色图》即是这样一张章法紧凑、山势连绵的佳作。
晚明书法
明末是旧王朝分崩离析、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艺术思潮却没有禁锢,晚明书坛的张瑞图、米万锺、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无不标新立异,各逞其能,引领一代风骚。后人评价明人书法“尚态”,这一点在晚明诸家身上尤为明显,他们的书写乍看起来甚至丑怪无美感,用笔表现则倔强生涩。世情人心的变化和观看方式的转变决定了这种创作理念和文雅的书卷气表现完全不同。馆藏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长4.63米,气势磅礴,风格特出,展卷有刚猛之气。他用笔直接果断,顺势翻转折笔,因而多露圭角,有时锋芒过甚,遭人诟病。全卷章法排布间距疏朗,以行为准,跌宕起伏,峭劲奇逸。张瑞图在“锺王之外另辟蹊径”,一扫糜弱之病,清人梁巘在《评书帖》里说“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张两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后赤壁赋》是文学名篇,张瑞图曾多次书写,东坡文字间的超然之气与张瑞图的不羁之笔颇有相合处。
黄道周是晚明名臣,学贯古今,文章风节高天下。他自认为“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然其书法成就有目共睹。《行楷书挽郑太夫人诗文》是黄道周和其夫人蔡玉卿的书法合卷,为二人悼念郑太夫人所作挽辞。郑太夫人,即郑鄤之母。郑鄤,字谦止,号峚阳,江苏武进人,与黄道周是同年进士,文章、气节颇受黄道周看重,后遭阉党诬陷,受刑处死。崇祯五年(1632),黄道周获罪归乡,舟过毗陵,本相约为郑鄤之母做寿,然而此时郑母已谢世,夫妇二人滞留舟上,写下了这卷言辞恳切的挽辞。黄道周的书法效法锺繇,自成一格,笔意古拙,劲健多姿。他以侧锋取势,沉着有力,字形左低右高,行距宽而字距密,风格鲜明。此卷笔笔精准,毫无草率之意。他夫人的书法则规模丈夫,稳健秀雅。二人作品中都喜用异体字,是晚明尚奇之风的余韵。
武汉博物馆藏明代书画数量虽不多,但品质精良,颇有可观。
蔡春旭(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任军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