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寿伯的人品和画艺
- 来源:中国书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齐白石,陶寿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0 15:49
陶寿伯(1902-1997),名知奋,又名之芬,号万石,江苏无锡人。自幼诚笃好学,15岁即投苏州名师唐伯谦门下,研习书法、篆刻、镌碑诸艺。23岁师从沪上耆宿沈恩孚,研读《说文》和孔孟之学。25岁时转师艺林宗师赵叔孺,直入赵氏堂奥。后又拜张大千为师。其于绘画、书法、篆刻无不精能,并称“三绝”,画梅被称圣手。于右任评其“刻印推海内巨手,画梅亦为第一”。陶寿伯于1950年经香港转赴台湾,与渡海名家于右任、张大千、溥心畬、黄君璧等时相酬唱。其一生勤于艺事,治印作画均逾万数,在海外举办书画展达一百五十余次,为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不遗余力,贡献卓著。
陶寿伯先生在台湾乃至海外享有书画印“三绝”的美誉,篆刻被称为巨手,画梅称圣手。他的艺术成就为曾熙、于右任、吴稚晖、钱穆、溥心畬、张大千、黄君璧、王季迁等名家们所盛赞。从《陶寿伯自编年谱》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出身贫寒,幼年时所受的教育很少,9岁入无锡匡村小学,14岁母亲过世,中断学业,15岁时奉祖母命又复读了半年,旋即辍学,往苏州汉贞阁碑帖店当学徒。前后学习时间才四五年,按现在来讲,小学都没毕业。然而在其自编年谱29岁那年,他说:“近数年来,于书刻之外亦为《大世界报》写稿,有一天刊出我七篇短稿,欣喜之极。”38岁时创办了《奋报》《袖珍报》《艺术新闻》三份报刊。今天我们欣赏他的书画印章,书画的题款、印章的边款,就文字来说无不文从意顺,而且有很高的文学性,特别是画上的题诗,清新隽永,饱含深情。陶先生晚年曾为没有受到高等教育而遗憾,认为早年的命运和齐白石一样困苦。他的朋友胡会俊(画家、将军)则把他与王云五相比,称他为“王云五第二”。王云五早年也是在五金店当学徒,业余刻苦自学,最后成为英文教授、著名出版家的。陶寿伯后来能成为著名的艺术家而不是普通工匠,有几个重要原因,第一是儒家行为修养的教育,二是他个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勤奋和谦虚,三是拜到了名师。
先说陶寿伯的师从。粗略计算他一生有八位名师。15岁时他背井离乡,往苏州学艺,拜唐伯谦、唐仲芳昆仲为师,学习刻碑、拓碑、裱帖及篆刻等。汉贞阁是清末著名的碑帖店,庋藏碑版法帖达四五千种,唐氏兄弟为清代“碑帖大王”唐仁斋之子。陶寿伯学满五年后往上海谋生。25岁时他师事夙儒沈恩孚,研习小学及孔孟儒学;同时,由陈巨来引荐拜四明赵叔孺为师,学习篆刻书画,登其堂奥。44岁在安徽蚌埠师礼前清举人蒋英先、梅达夫,学习书画;46岁拜张大千为师,成为大风堂重要传人。
“转益多师是吾师”是陶寿伯成功的秘诀。要拜到名师一定要谦虚、诚恳和厚道。陶寿伯一生虚怀若谷,常以“三人行必有我师”自勉,曾刻有一印“虚心是我师”,是他人生的写照。
25岁在上海遇到陈巨来时,陶寿伯刻印已有十年,已有较高水平,但他始终未敢收人润资。他诚恳地向陈巨来请教,陈问其年龄,竟比自己还大两岁,自然不敢做老师,所以引荐给自己的老师赵叔孺。赵叔孺知道他在纱布交易所当小职员,收入低,说拜师费(贽仪)可免交,但陶寿伯登门拜师时还是恭敬地呈上8元贽仪(当时他的月收入是二十四元)〔1〕,可见他的诚恳和厚道。
陶寿伯拜张大千为师时年已46岁,在书画界已成名,而张大千只比他大三岁,但照样恭敬地行拜师礼。陶寿伯晚年撰写《我的习艺经过》时,清晰地回忆了此事,他说:“我四十六岁那年,复经老学长陈巨来之介绍,拜大千夫子为师。”“我在上海行拜师礼,是在卡德路李公馆,主其事者为李祖韩先生和李秋君女士,同时拜者为朱尔珍小姐及符季立君(符铁年丈公子)。观礼者有同门侯碧漪等多人。”
陶寿伯与张大千有一张合影照片,大概是在台北机场贵宾室照的,张大千坐在沙发中,银髯垂胸,戴着眼镜,已显老态,众人围着,陶寿伯站在中间,弯着腰恭敬地跟他说话。在照片背面,陶寿伯记了一段话:“某一年寿伯往机场接张夫子千公,事前逸鸿(按:高逸鸿,画家,张大千弟子)兄属为带一口信,说他身子不好不能到机场,属门人代为说明。此图即为告知此事,所以我以右手,指向我鼻子也。1988年12月28日记于台北。”写这段文字时陶寿伯已87岁,张大千已过世6年。这虽是件小事,但对恩师的尊敬和怀念却真切感人。
陶寿伯的勤奋更是艺术家中的楷模,在中国古今书画家中少有像他这样勤奋而高产的。他15岁学刻印,到30岁时,刻印已达万方,故斋号“万石楼”。1986年,台北历史博物馆为其出版《陶寿伯书画集》,陶寿伯时年85岁,王季迁在《序》中说他从艺70年,“刻印达三万八千余方,作画三万幅以上,举行画展达一百五十余次,海内外游踪何止万里”。陶寿伯享年96岁,因身体极好,直到过世前,仍能创作。故他一生创作,保守估计印章应在四万方以上,书画也应超四万幅。如果算他从艺时间为80年,那么每年要创作一千件作品。
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少有人能做到。齐白石一生作画三万余张、印三千多方,张大千一生作画约三万张,方介堪一生刻印超四万方,都算是高产者,但也无法和陶寿伯相比。每天刀笔不离手,其一生的勤奋可想而知。他的艺术成就与此有极大的关系。陶凤若说:“父亲有很多警句常挂在嘴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一生都在实践这几句话。”陶寿伯本名“知奋”,确实是名实相符的。
陶寿伯好友画家张谷年在《画以人重的陶寿伯》一文中说,他的一生是“奋发有为而有成”,所过的生活是“奋斗生活”。他说陶寿伯是“白手起家的模范”,“空拳成名的圭臬,他并无权贵的靠山,豪富的背景,只是孤军奋斗的与人交接,从订交而建立深厚的友谊,卒获预期的成果,此为常人所难能者”。陶寿伯交友极广,文化界、政界、工商界、报界、医生、律师、同乡会等,朋友之助,是陶先生事业有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回到陶寿伯儒学的修养上。孔子说:“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如果自身没有学养、没有道德和能力,就少有朋友。朋友之帮助,其实都是施予人之回馈。只有真心,才会有朋友。张谷年回忆说1951年时,“余割治胃病住院之际,他每日必来慰问,亲切有如手足,关怀甚至落泪。于病中得此深厚友情,令人毕生难忘。对我如是,对他人亦复如是,此所以能广结人缘之由来也”。
陶寿伯在自编年谱中(1957)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为帮助朋友林清霓(按:黄君璧门人)延期所持美国护照,他转请泰国朋友符先生办理。事成后,符先生以办公司经费困难为由向他借钱,他通过邮局第一次汇去500泰币,符回信说,需新加坡币,又汇去500新币。两年后符先生去世,钱未还。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而林清霓直至1972年去世,也未知有此事。
陶寿伯无锡弟子张真之先生告诉笔者,陶先生内侄上海王正夏先生曾亲口给他讲述了此事:1950年陶寿伯将往香港,好友项季翰将一包名贵石章(其中有寿山田黄、昌化鸡血石等),请他携至香港代为出售,说倘若卖不出好价钱,就由他自行处置。当时大陆刚解放,大批内地人拥向香港避乱,人心惶惶,各方面都不稳定,石章无人问津,没能售出。不久陶寿伯转往台湾,行前把印章存入了香港银行的保险箱,为此他每年要支付一笔存储费用。陶凤若1967年定居香港后,此事就由她去办理。这样一存就是三十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两岸开始交往,王正夏出差到香港,陶先生就从台湾赶来与他相见,临别时陶先生将这包石章从银行取出,并郑重嘱托他带回上海,亲手交还给了项季翰。
为人谋而忠心,与朋友交而诚信,这是儒家的修养,陶寿伯诚厚的人格修养是他能广交朋友、事业有成的原因。
笔者数月前曾往上海拜访王正夏先生。王先生在言词和神情中对他的伯父充满了尊敬和感恩。他说:“我父亲(王开霖)是由伯父带出来的,从无锡老家带到苏州,再带到上海。我伯父不仅有本事,而且善交际,为人厚道。”陶寿伯18岁那年,在苏州习艺已三年,第一次回无锡老家探亲,弟弟王开霖其时13岁,在沙塘盈镇学木工已有两月。他和父亲同去看望弟弟,看到弟弟跪在地上锯大木头,太苦了,十分心痛。他断然决定要带弟弟同往苏州学艺,回家便写了一封信给老师唐伯谦,未等回复,就把王开霖带到了苏州。对手足兄弟的赤诚之心强大而坚定,也凸显出青年陶寿伯的英气和魄力。陶寿伯在上海立足之后,又让弟弟来上海,一同创办冷香阁印社。那年他30岁,王开霖25岁。王开霖后来也成为著名的碑刻家和篆刻家。
在《陶寿伯自编年谱》中有这样一段文章,他写道:“(无锡)王村土地贫瘠,附近无小学,男童十五六岁,尚有未读书者。我于三十岁,即决心存贮卖书画收入作为王村小学之基金。陈蒙庵先生亦加入卖字,章显庭先生甚同情此举,建议积极进行。我乃发信名书画家征求作品,得百幅。党国元老于右任、吴稚晖,亦求得其墨宝。今秋在上海义展,共得款一千四百余银元。”
翌年,王村小学开学,“修理王氏宗祠为校舍,请堂兄族长王盘增任其劳,凡清贫子弟,均免费”。此时为1935年,陶寿伯三十五岁。陶寿伯父亲姓王,他随母姓。王村应是其宗族所在地。陶寿伯立足社会后,不忘家乡的恩惠,不忘家乡子弟的教育和发展。乐善好施,济世度人是儒家的教育。陶寿伯把对自己手足兄弟的赤诚推施于家乡子弟以及身边更多的人,如此做人修养的功夫,在他而立之年已完全建立起来了,这是他一生事业成功的基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人成功了,才能为学,才能为艺。
再说陶寿伯的“齐家”之道,这是最让人难以企及的。夫人强淑平也是丹青能手,擅画兰,琴瑟和谐,为人所称羡。长子龙若为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长期担任微软公司高级主管,早年师从王季迁习山水,闲暇爱调弄丹青。次子豹若建筑系毕业,擅画兰竹和山水。女凤若精于绘事,师从张穀年、吴子深,受其器重。媳陈小燕、石秋琴均擅画。快婿陈天锡为澳洲医学博士、香港名医。曾子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文化的目的是化人,是教人走真、善、美的人生道路,陶先生不仅自己成功,而且能教育家人子女都能成才,可谓一门风雅,这是陶先生最了不起的地方。
《尚书.洪范》说人有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陶寿伯虽未有大富,但晚年颇享清福,于享五福者几相近。陶凤若说,其父“年轻时颇辛苦,年老却轻松自在,知足常乐”。南洋著名学者、文学家、书画家萧遥天是陶寿伯的好友,他说“大凡艺人的成功,必须能专一,具独行,享大年,三者寿伯兼有之”。特别是享大年,陶寿伯是近代书画家中的人瑞,享年96岁,吴昌硕(84岁)、齐白石(94岁)、黄宾虹(91岁)、张大千(85岁),都没有他长寿。最重要的是,陶寿伯能善终,即“考终命”。他身体一直很好,去世前三星期还由女儿陪同参加台北无锡同乡会春节联欢会;去世日中午,他由佣人扶着往饭厅吃饭,走着即辞世了。
世间享五福者,鲜矣。儒家说“仁者寿”,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者善终。陶寿伯人品高洁,其艺当为人所重。
陶寿伯的艺术成就在刻印、书法和绘画上。刻印是他最初涉足的领域,也成名最早。28岁时他拜谒艺坛宗师曾熙,得到奖誉,曾熙评他的印章说:“寿伯先生以近所刻印见示,上追周秦两汉古法,古韵盎然,奏刀于缶叟外又超然独立矣。”陶寿伯因此声名鹊起。书法则是陶寿伯绘画和篆刻的基石,一生致力于此,由唐楷上追汉隶,于大篆用力最勤,晚年致力于《天发神谶碑》,深得张大千赞赏。
萧遥天评陶寿伯艺术说“寿伯诸艺,篆刻第一,寒梅第二,山水第三,久有定评”。关于篆刻,陆昱华兄已有专文,笔者在此想谈谈陶寿伯的绘画。
台湾《中国美术》第34期(1992年6月)刊发“陶寿伯大师及门人画展专辑”,丁慰慈撰《冰雪梅园》一文说,(1953年美国)艾森豪威尔任总统,蒋公介石曾以陶寿伯巨幅梅花作为贺礼。20世纪80年代初,蒋纬国在台湾推广梅花运动,台北《大华晚报》(1981年2月4日)发表他的文章《梅花天地心—为推广梅花运动进一解》,文中说“画家陶寿伯先生自民国十九年专致力于写梅,半世纪来,作品逾三万零五百幅,每年巡回海内外展出,意境超凡”,并说其父蒋介石生前“曾极为赞赏”。之前(1月19日)他又亲笔写信给陶寿伯说:“纬何敢以爱梅之倡导者自居,与先生之写梅五十年、蜚声海内外相比,更惶逊莫及也。”陶寿伯八十寿庆时,台湾领导人蒋经国曾亲书寿屏相贺。这虽说是艺术与政治的联姻,亦或艺术为政治所用,但也足见陶寿伯画名之大。至于其画品之高下,还得看专家们的评论。
1950年,陶寿伯只身由香港转赴台湾,翌年在台北举行第一次画展。国民党元老、文化名人吴敬恒以87岁高龄为画展撰序,并亲笔书写道:“其饮誉大江南北,固甚久矣。今夏漫游香岛数阅月,许世英、钱穆、马鉴诸先生极赏其艺,推崇备至。”“所写梅花,雅逸高古,似不食人间烟火食者,堪与冬心、巢林先后媲美,实当为梅传神之圣手,故乐为之推荐。”“写梅圣手”之名由此而传,陶寿伯时年50岁。
溥心畬是清贵族王孙(恭亲王奕.之孙),被称为文人画的殿军,与张大千齐名,他曾为陶寿伯画展撰序:“辛卯,遇陶君寿伯于海上寄庐,飘然遐岸,慷慨奇士也。出所画梅数纸,则古干生烟,凌风欲起,笔以欹侧生姿,敷花婀娜,觉孤山处士之风,若可揽接。仆亦以读书之暇习绘事,虽偶然画梅,而六法不工,绳矩未备。见君画梅,落纸如风,辄爽然若有所失。”溥心畬在台湾课徒授画,曾请陶寿伯代授梅花数月之久。
1956年,陶寿伯将往南洋举行巡回画展,国民党元老、书法名家于右任亲笔书写赠言:“江南名士陶寿伯先生,自十六岁即从事书刻之学,二十九岁复致力于画梅,已数十年。今刻印推海内巨手,画梅亦为第一。”
陶寿伯开始习梅为1931年,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列强凌辱,民不聊生。梅之坚韧耐寒、不屈不饶的精神可以激励同胞奋发图强,同仇敌忾,以驱除外敌。老梅向来被视为不可战胜的象征,它能从老干上发出新枝,老树上发出新芽,开出美丽的花朵,它所蕴藏的无比强大的重生之力,一如我们古老而灾难深重的国家。陶寿伯作为有志青年,其画梅正是其爱国热情的表达。梅花所赋有的文化内含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象征。陶寿伯中年以后漂泊海外,一生画梅数万,在海外举行画展近二百次,作为一个文化使者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故得到爱国人士的称许。
陶寿伯71岁时曾在一幅《墨梅图》上作了长题,叙述自己习梅的方法、过程、取法的对象以及对前贤的品鉴,这是一段极为重要的文章,故照录如下:“写梅有三境界,初学师画稿,继则临古人名迹,再则取法自然。倘锲而不舍进入化境,便能创出新格,但万人难求其一耳。王元章植梅盈千,写梅池水尽黑,其画似近写生,然细察其小枝及著花,亦并不全属写真,而是别塑面目,因得‘梅王’之尊称。陈宪章师之守之,亦传世而享名。清代金冬心、赵撝叔咸为名金石书画家,金梅以密胜,赵梅取其雅秀。近代吴昌硕缶翁写梅,纯以书法入画,以篆植干,以行草发枝著花,水墨淋漓,极尽用笔、用墨、用水之妙谛,气韵生动乃其极高境地。余圈圈点点得四十余年,连从事书刻已达五十余年,因颇知此中甘苦也。”〔2〕文中道出了画梅的三个境界,也是习梅的三个步骤,第一是师法古人,第二取法自然,第三进入化境。
陶寿伯师法的古人有吴昌硕、金农、赵之谦、陈录、王冕等。晚年他在《投入艺海七十五年、写梅六十五年甘苦自知》(以下简称《投入艺海》)中说:“我写梅从二十九岁起,临摹汪巢林册页,备有百梅图谱,常常读王元章之梅花。我于二十九岁至三十九岁止,写梅十年,当时有墨梅专家之雅号。”〔3〕汪士慎(1686―1759),号巢林,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善画梅,与金农相友善。王元章,即王冕(1327―1359),元代墨梅大师。汪士慎墨梅秀逸清刚,陶寿伯得其清秀。王冕是文人画的代表人物,由写实融入了写意,是墨梅传统的重要开创者。陶寿伯画梅于王冕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是其师法的重要对象,他一生都在研究王冕,直到晚年90岁时还在潜心研读他的画作。他说:“我曾对王元章之《万玉图》〔4〕发生疑点,怎么一位种梅和画梅之高士会画出不合植物生理之梅树,岂不令人怀疑”陶寿伯观察发现梅树被折断或弯曲的老干所发新枝必定是向上生长,而《万玉图》有四面生枝的情况。后来他找到了答案,他说:“人本来有二手,千手观音可能不是真实之事,但他是佛家理想中之构图,《万玉图》也就是这类产物”。陶寿伯遍习历代画梅名家,也成为画梅高手,成为他所说的万分之一者。他到晚年开始总结画梅心得,授之于门徒。他有画梅干四字诀,为“清”“奇”“古”“怪”,说“写老干于四字得一字即行”。(出自《投入艺海》一文)91岁时他用毛笔书写了《写梅简诀》:“有人说画梅至难,亦有人说并不太难。余早岁习书法,二十九方习梅,写过篆字者画梅干及枝较予接近,即所谓书画同源也。一、要老干有奇古之态;二、写枝要挺要清;三、圈花须秀;四、加点要有力有笔意(即点苔),能墨分五色。题款盖印是画龙点睛,最最重要。”并作了“圈花法”“写梅枝及老干法”和“生花枝上”三幅示范画。
在一幅《红白梅图》的题跋中,陶先生又谈论了关于构图的问题,他说:“作画不难,难于布局,写梅亦然”,“整个布局要整齐中求参差,参差中求得整齐,否则非失之呆板,便是凌乱,其最高境界为搁笔后,再加一笔觉得太多,苟拿掉一笔又感太少。”〔5〕
师法古人有两方面,一是技法,二是韵致和精神。技法是有形的东西,可以锤炼而得,韵致和精神是无形的,故难以求得。大画家对于技法一定是十分完备的,然其技法本身已蕴含了他的风格和韵致,两者兼容在一起。陶先生的画诀,侧重于技法的论述,但也谈论了韵致和精神,融入了自己的心得和创造,特别是他的《写梅简诀》,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是他一生画梅的理论结晶,是对前人写梅的重要补充,也是他无愧为“画梅圣手”的重要证明。我们欣赏陶寿伯的梅花作品,确实很难找到败笔或不妥帖的地方,梅干之屈强古拙,梅枝之挺拔俊逸,梅花之秀美灵动,跃然纸上,让人感觉此梅似乎是活的,似乎有屡屡幽香,拂面而来。他教学生画梅,先学“圈花”,说“圈花圈多了,小枝也画多了,花才生枝上”(出自《投入艺海》一文)。他的《写梅简诀》也专门有“生花枝上”的示范。一个“生”字是陶先生能画活梅花的主要原因。
对自然的师法,是大画家的必由之路。
在《投入艺海》文中,陶寿伯坦言:“我对画梅是下过苦功的,确实研究过梅花的生态。”“(梅树)老枝不著花,生花在新枝,这是物理现象。梅有不屈精神,凡被折断或弯曲之老干,第二年发芽生枝,必定是向上生长得直挺的,绝没有向下面生出的。今日元宵后我到张老师(张大千)故居(维摩精舍)细细看了三小时,才完全肯定这一事实(维摩精舍植有佳种梅花数株)。”陶寿伯生于江南,无锡的梅园,苏州的邓尉、虎丘这些莳梅胜地,都曾使他流连忘返,90岁时他在一幅《古香冷艳》图上题词,对四十多年前在无锡东大池的鱼庄,获赏绿萼梅之事,念念不忘,并作成此画。他画梅丰富多彩,姿态各异,除墨梅外有红梅、绿梅、双色梅、三色梅、五色梅等,或疏影横斜,或暗香笼月,或铁骨生春,或柔枝冷香,或冰肌玉骨,或嫩蕊争春,其生动的姿态都得自于自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法则,“外师造化”即师法自然,“中得心源”是抒写胸中之意,心中之情。陶寿伯认为王冕成为“梅王”的原因是“外师造化”的同时,又能“中得心源”,“其画似近写生,然细察其小枝及著花,亦并不全属写真,而是别塑面目”,“别塑面目”,乃写胸中之意也。陶寿伯在《投入艺海》一文开头他说:“我因爱梅而写梅,因写梅而研究古人画梅,又因写梅而采访各地梅花,也得名师良友指引与研究,可称为梅痴。”“我非但在梦中访梅,梦中画梅,而且在友人谈话时,右手中指一直在写梅花之结构,那是真的事情,不是梦。我自己一再考验,每个月不知有多少次数。”文中还配了三幅陶先生用中指在大腿上划画梅花的图形。陶寿伯于画梅真是进入身心都在画中、无时不在作画的境地。他才有资格讲,所画乃“胸中之梅”,所发乃胸中之情,所得乃心源之妙。他82岁时画了一幅三色梅,题诗云:“异种梅开三色宣,缤纷照眼总鲜妍。多般境界凭我照,老夫一夜未曾眠。”〔6〕陶先生写梅已进入化境,随手写出皆为梅传神。
萧遥天(1913―1990)在《陶寿伯先生金石书画》文中说:“缶庐写梅如珊瑚屈铁,近世无两,然老劲有余,馨逸不足,高人往矣。降辈求之,当数寿伯。寿伯早年常游无锡之梅园、苏州之邓尉,日涵泳于香雪海中,身心与梅混化为一。写生过两万帧,腴瘦疏密,尽得其态,风雪冰玉,尽得其神,吴稚老许为写梅圣手,一艺已足不朽。”〔7〕
萧氏写此文时陶寿伯77岁,时间为1978年。当时陶寿伯在新加坡办画展,忙中为萧遥天刻了四方印章,为答谢,萧氏写了这篇文章。按理说应酬之作往往泛泛而谈,然此文却不是。萧氏文辞水平之高,暂且不说,其深见卓识,非一般论者所能达到。下文还将继续谈到。
陶寿伯于画是一门深入,他说:“学画先学会一样,可能要花数月、或数年,成功之后,再学第二第三种,可以很快了。因为知用笔、用墨、用水、赋色,繁简灵实弄明白,临人家是方便的了,但要画出自己面目难上难。没老师,画不会,画不好,从了老师脱不落面目。齐白石老夫子及大千夫子都公开在报上或刊物上发表: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傅狷夫(按张大千门人)兄说过,学生都是老师网内之鱼,要逃出这网才是大鱼,难不难。”(出自《投入艺海》一文)陶寿伯画梅十年后,于39岁时兼及花鸟,五十七岁自南洋归来,才攻画山水〔8〕,其涉足的题材十分广泛,山水、花卉、蔬果、翎毛、鳞介、走兽等都能。他是一步一步拓展,一步一个脚印,而且都画出了自己的面貌。他的山水由张大千上溯清“四王”、“四僧”、元倪云林以及宋米芾,得大千之秀丽、“四王”之苍茫、石涛之酣畅生辣、八大之幽逸以及云林之清简澹远。张谷年〔9〕为陶寿伯题画,说其“笔墨生辣,气味醇古,意在清湘(石涛)八大(朱耷)之间”〔10〕,在临一幅《山水雪景》上又题云:“寿伯以篆籀铁笔工夫,随手写出,气味高人一等,钦佩钦佩。”〔11〕陶寿伯山水得石涛和倪云林之韵味,于两家用力较深。他在《仿石涛笔意山水》上题云:“如欲学石涛山水,必须由倪云林开端,方得秀逸之气。”〔12〕在另一幅《仿倪云林笔意山水》上他题款云:“乡先贤倪云林先生与余同邑,相距十五里,其所写都为江南平远之景。予近二十年亦时以山水为遣,每好写幼时所见,亦均属江南山水。”陶寿伯时年74岁。〔13〕陶寿伯晚年还致力于画松,极尽苍虬郁勃之态,老辣苍劲,气势撼人。他曾跟张真之先生说:“世人只知我刻印、画梅,其实,我的苍松亦有我之特点。”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陈奇禄曾在陶寿伯画展开幕式上致辞说:“(陶先生)写松尤为别树一帜,其松针之有劲力,实突破历代写松之格局,最早之知音为王新衡与张隆延先生,也深为其师张大千先生赞赏。”王季迁在《陶寿伯书画集序》中也说:“画评家张隆延曾盛赞其松,谓其松针之弹力有其独到处,确为定评。”
笔者在上文谈到萧遥天对陶寿伯绘画的评骘乃卓识深广。他说:“观其图写之物,虽渐繁杂,而实际是用刀用笔的多面转锋,纳万殊于精简,故能于传模物象之外,创立超然之境界,这是中国文人画的正统道路。他的风格,一言以蔽之,是标准的文人画。”(出自《陶寿伯先生金石书画》一文)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主要特征是诗书画印的综合,这个传统从元代开始确立起来。此后明清两代直至近现代,有成就的画家,于文学、书法甚至金石篆刻都有极高的修养,大画家们几乎都是诗人、书法家甚至金石家。陶寿伯在书、画、印上的修养极高,上文已经论述,其文学的修养限于资料和篇幅未能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就其题画的诗文来看,绝非等闲之辈。文人画的核心和魅力就是由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韵味,这似乎难以言传。但陶寿伯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因为除画之外,他特别注重画上的题款和印章,甚至认为是画幅最重要的内容。他说:“题款是画幅之画龙点睛,印章于画亦非常重要。吴缶翁曾语钱瘦铁云,我之画当画成搁笔时,视之并不太突出,必须题好款、盖好印方显出完满之美。”〔14〕
陶寿伯认为民初吴昌硕、齐白石,近代溥心畬和张大千,为“杰出之士”,“凡欲求题款有突破境界,可多搜求诸公之画册画作,多多研求,自能得悟得明”〔15〕。欣赏陶寿伯的画,其诗书画印的结合几乎到了完美的程度,处处妥帖,醇厚隽永,生机勃勃,令人流连忘返。笔者个人认为后人学画,凡欲与传统文人画接上轨道,吴昌硕诸公之后陶寿伯也是一大家。
萧遥天对陶寿伯的评价最为深刻的是,他认为陶寿伯之文人画是“特异之文人画”。此意与傅抱石对文人画的阐释不谋而合,傅抱石认为文人画可用三字来概括,“文”即画家文学的修养,“人”即高尚的人格,“画”是画家的技巧,他认为学养和人格高于技巧,是“绝对不能忽略的问题”。〔16〕萧氏所论宏阔深远,令人佩服,故不吝作文抄公来结束全文,他说:“加上他的立品高洁,壮游万里,胸中积蕴充实,取舍不同凡格,乃一跃而为特异之文人画。我友错公云:‘以不着点尘之笔,写出不可一世之情;叩于窈冥,诉于真宰,一丘一壑,妙机其微。取之于自然,化之于毫素。凝静处如孤僧入定,一空尘障;潇洒处如散仙游行,了无滞碍。’最搔着寿伯痒处,而此等境界,有关一生学养、性情,岂徒事笔砚刀石者所能取得?我更惊寿伯笔砚刀石之外的成就。”(《陶寿伯先生金石书画》)
注释:
〔1〕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第5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版。
〔2〕《陶寿伯书画集》第81页,台北“历史博物馆”1985年版。
〔3〕陶寿伯《投入艺海七十五年、写梅六十五年甘苦自知》,台湾《中国美术》第34期,1992年6月。
〔4〕按陈录有《万玉图》传世,陶先生可能记错。这篇文章似乎是由陶寿伯口述,他人记录的,故也有可能为记者听错。
〔5〕《陶寿伯书画集》第85页,台北“历史博物馆”1985年版。
〔6〕《陶寿伯书画集》封面画,台北“历史博物馆”1985年版。
〔7〕萧遥天在南洋极有名,被称为“东南亚潮人一枝花”,他是广东潮阳人,30年代参加岭东新文化运动,50年代定居马来西亚槟城。其著作等身,包括考据、散文、小说、联语、诗等达六百多万言。特别是《潮州语言声韵之研究》为学术巨著。张大千对他的书画,评价也极高,说:“萧遥天的笔墨很深刻,是溶诗书画于一图的文人画中的佼佼者。”说他“下笔深刻”、“往往超过齐白石”。
〔8〕陶寿伯在《双帆远峰图》题跋中说:“余年十六致力书刻,廿九岁方习画梅,三十九兼及花鸟,五十七岁自南洋归,始攻山水。己巳春寿伯写,时年六十四矣。”(《陶寿伯书画集》第68页,台北“历史博物馆”1985年版)
〔9〕张谷年(1905―1987),常州人,冯超然外甥,幼随舅氏习画,从王同愈学诗文,精擅山水,十六岁即于海上鬻画,后渡海到台湾,与陶寿伯为好友,时常切磋画艺。
〔10〕《陶寿伯书画集》第67页。
〔11〕《陶寿伯书画集》第64页。
〔12〕陶寿伯在《仿石涛笔意山水图》上题款:“欲写欧书宜从隋碑入手,如欲学石涛山水,必须由倪云林开端,方得秀逸之气。乙卯元宵后一天,万石山人陶寿伯之芬写于洛杉矶年七十四。”《陶寿伯书画集》第89页。
〔13〕《陶寿伯书画集》第69页。
〔14〕陶寿伯接着说:“此语为瘦铁兄告知。陈巨来兄曾云,吴湖帆喜用大印,是明朝人风格,细审八大山人及石涛款印果然。吴昌硕喜用小印,彼题款字较大,盖上之印小于字。若非明白告知,我之万石楼同学不易自知。八四叟陶奋寿伯。”《陶寿伯书画集》第138页,《墨梅图》。
〔15〕陶寿伯《绿梅图》,《陶寿伯书画集》第136页。
〔16〕叶宗镐编《傅抱石美术文集》第455―473页,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沈江(作者单位:昆仑堂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