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妙笔传神 三镇风貌再现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仇英,汉口,辨识
  • 发布时间:2015-01-20 15:39

  ——《江汉揽胜图》赏析

  时光流逝,似水如斯。历史的痕迹点点滴滴,它见诸于文字,见诸于实物,亦口耳相传。一幅《江汉揽胜图》的传世,为我们留存了四百多年前武汉三镇相对真实的图像记忆,为我们回首江城武汉的历史变迁传递了重要信息。

  《江汉揽胜图》横幅描绘了明代中后期某个时段长江、汉水交汇处的水陆景象,再现了当时武汉三镇的物事风貌。画面取景宏阔,大气磅礴,景物繁而不乱,界画精整而不板滞。这是一幅青绿山水佳作,熔写实与艺术于一炉。结构严谨,布局爽朗。景色平远,瑰丽不俗。皴法细密,古雅清秀。

  画面左上方绘长江南岸武昌地区的繁华景象:城墙高大厚实、蜿蜒环绕,城楼林立、历历可数,各城门次第而列,彰显了湖广省城以及楚王府所在地的政治地位和城市繁荣。

  223年,吴主孙权在黄鹄山北侧(今之蛇山北侧)筑城。此城临长江,与夏水(今汉水)入江口遥遥相对。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分封第六子朱桢于武昌为楚王。此后,楚王世代居武昌达262年之久,与明朝相始终。武昌城在明洪武四年(1371)基本定型,城区扩大到黄鹄山(今蛇山)南,该山始归入城内。旧武昌城城周约二十里,辟有九个城门,东有大东门,东南有新南门,南有保安门、望泽门,西南有竹簰门,西有平湖门,西北有汉阳门,北有草埠门,东北有小东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都御史顾磷重修武昌城,改大东门为宾阳门,新南门为中和门(辛亥革命后改为起义门),望泽门为望山门,竹簰门为文昌门,草埠门为武胜门,小东门为忠孝门。1926年,北伐军攻下武昌城后,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作出了拆除武昌城垣的决定。至1929年,武昌城墙被全部拆除,宏伟壮观的武昌古城从此成为历史。

  画中的武昌城,城墙边上黄鹤楼突兀高耸,雄居画面的左上方,俯视大江,周围亭台楼阁相绕,尤为凸显,成为武昌城的标志。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传说孙权筑城时,建楼作为登高凭眺的军事瞭望台。巍峨耸立于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千百年来黄鹤楼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不绝于世,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符号。黄鹤楼前有胜像宝塔,又称白塔,位于黄鹤楼前的黄鹄矶头,是黄鹤楼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元代至正三年(1343)为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所建,是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采用外石内砖方式砌筑,以石砌为主,塔外观分为座、瓶、相轮、伞、宝顶5个部分。画面上绘有白塔,证明黄鹤楼旧址从明末到清末都没有大的改变。城墙之外的沿江地带,房舍密布,江边各处码头众多,大船小艇停泊其间。画幅左上角洪山宝塔掩映于山峦之中,与黄鹤楼遥遥相望。洪山宝塔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动工,至元二十八年(1291)竣工,历时十一年建成,是为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所建,又名灵济塔。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塔随寺改名为宝通塔,因坐落于洪山,俗称洪山宝塔。塔为七级八方,砖石叠成,据志书记载,原建时每层外围均有木质飞檐和护栏,塔下周围为砖木结构的围廊,每层八角坠以风铃,设计精巧,工程浩大。再远处群峰叠翠、若隐若现,令人心旷神怡。俯观全画,我们不难发现:洪山宝塔、黄鹤楼、胜像宝塔处于同一条对角线上,再往右下延伸是晴川阁,这四座建筑大致分布于画面的对角线上,这既是地理位置上的巧合之处,更是画者敏锐的观察力有意为之,以此作为画面构图的轴线可谓妙也。同时,此四处亦是作品的点睛之笔,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今天,画幅中的其他建筑、景物或已消失,或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面貌全非,但这四处景物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仍然可以看见,成为历史记忆的地标。

  画面中部为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只见它从画面的右上角向左下角斜贯而下,并与其支流汉江在画面的中下部交汇,形成极为宽阔的“Y”字形自然水域。高桅大帆的江船上下穿行,数只小船往来于两岸之间。远方江中有一沙洲,其上林木郁郁葱葱、屋舍星罗散布,依文献记载再对照其地貌、方位,此洲应为现已无存的古鹦鹉洲。古鹦鹉洲横亘于距武昌江岸约两里的江心,最大面积曾达200万平方米,因汉末名士祢衡的《鹦鹉赋》而得名,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句而闻名遐迩,很早就成为旅游胜地和船运码头,陆游《陆放翁全集》卷四十七中记载,“三十日,黎明离鄂州,便风挂帆,沿鹦鹉洲南行。洲上有茂林神祠,远望如小山”。《江汉揽胜图》上看到的鹦鹉洲接近陆游的描述,可见自南宋以来的数百年间,鹦鹉洲尚无太大变化。

  画面中右部绘以醒目的青绿石山楼阁,是汉阳的龟山及今南岸嘴一带的景象。晴川阁雄踞于江边禹功矶之上,巍峨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与黄鹤楼隔江对峙,形成锁江之势。两座名冠四方的楼阁隔岸相对,在万里长江上唯此一处。晴川阁北临汉水、东濒长江,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名取自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么悠久,但所处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有“楚国晴川第一楼”的美誉。其旁禹王庙粉墙碧瓦,铁门关巍然而立,另有一阶道直达龟山之巅。汉阳城墙亦逶迤如龙,其内外屋宇密布,物象繁盛。东汉时,此地筑有卻月城,乃汉阳县境内第一座城堡。明朝初年所筑汉阳城周长756丈,辟四门:东朝宗门、南南纪门、西凤山门、北朝元门(后塞)。三个城门上建有城楼。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占汉阳,城毁。有清一代曾数次重修。1928年汉阳城被拆除大部分,余下西门及两侧一段城墙在1950年全部拆除。

  画面右下部近景,为新兴的城镇汉口。只见江上帆樯林立,岸边房屋鳞次栉比。幅面虽小,然汉口沿河地带的繁华景象尽显无遗。两江交汇之处,有一艘装满大批货物的大船尤为醒目,仿佛在告诉人们此处商贸往来的繁盛,也显示了武汉九省通衢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明初的汉口一带,还是无人居住的芦苇荒滩。明宪宗成化年间,汉水故道淤塞,主河道在龟山之北形成,并由此入江。主河道移至龟山之北后,原先的汉阳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岸,南岸一侧仍称汉阳,北岸一侧则称之为“汉口”。因汉江在此处河口一段的江流向北岸凹进,风浪较小,宜于商船停泊,因而自然形成了船泊码头。同时,又因这里共有长江、汉江的地理优势,“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汉口迅速崛起。嘉靖年间,汉口的人口增多,已有城镇居民区“坊”的出现。汉口也在此时正式设镇,并设置有汉口巡检司对市镇进行管理,标志着汉口镇的形成和初具规模。万历年间,湖广地区的漕粮均在汉口交兑,同时运销湖广的淮盐也以汉口为转运口岸。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米、木材、棉布、药材、典当为六大行业,物资集散、贸易频繁,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迅速发展,汉口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至明末,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之地,是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这里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明末清初诗人吴淇中描绘:“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

  此画右下角题有“仇英实父制”款,并钤有两方朱文印,惜印文已模糊不可辨识。1988年,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对此画进行了鉴定,认为此画非仇英所作,绘画风格与仇英的画风有所不同。仇英作品多秀丽细润,相比而言此画则显得深厚浑朴些。题款应为后人所添,但确系明代绘画。此画虽非仇画,但技法水平不在仇英之下,应当是明代另一位名家所作。明末何瑾《古今游名山记》详细记载了他所见到的黄鹤楼建筑结构:“省城黄鹄山楼。制方而补四隅为圆,二顶三层,高约五六丈。每隅合九角,每方四溜为柱,中外三起,外二起四面各二十柱,中一起四……”比照《江汉揽胜图》上黄鹤楼的形制,正合何瑾所言。

  此画的创作年代,我们可以从画中所提供的几项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首先,从画中汉口与汉阳的位置看,汉水横过龟山北麓入江。考武汉地理沿革可知,汉水于明成化(1465-1487)初年改道,由龟山北麓汇入长江,汉口、汉阳分立。画中晴川阁最早为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由此判断,此画的创作年代应不早于明嘉靖年间。其次,查究画中鹦鹉洲的浮沉,据胡凤丹《鹦鹉洲小志》记载,该洲在“天启崇祯(1621-1644)渐沦于江”。清雍正三年(1725)傅泽洪《行水金鉴》载,“鹦鹉洲在汉阳府城西南二里大江中,尾直黄鹄矶,明季荡灭”。《江汉揽胜图》上的古鹦鹉洲比较大,有树木屋舍,显然不是残洲模样。因此,此图的创作年代应早于清初,也就是在晴川阁建成之后到鹦鹉洲沉没之前这一历史时期。据徐邦达《仇英生卒年岁考及其他》,仇英卒于1552年。故此画中的“实父仇英制”款正如徐先生所论,是该图作者抑或后人的伪托款。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古典形态,但在“水墨为上”的文人画观念影响下,宋元以后青绿山水的创作顿减,以至于逐渐淡出中国画正宗,这或许也是作者伪托为世人所认可的青绿山水大家仇英款的原因之一。

  此画原藏武汉国画院,1987年由武汉市人民政府调拨给武汉博物馆珍藏。2005年,经湖北省文物鉴定小组鉴定,该画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2007年,此画曾作为冰岛“中国文化年·武汉历史文化遗产展”的重要展品赴冰岛展出,成为反映四百多年前武汉三镇历史变迁的重要图像资料。

  夏建建(作者为武汉博物馆藏品保管部主任)责任编辑:任军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