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执着筑梦的力量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关键字:合成纤维,曾世军,王占峰
  • 发布时间:2015-01-26 09:22

  高强聚酯长丝胎基布产品及其装备开发项目引关注

  一个是成立于1991年、主要技术人员都来自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的技术型企业;一个是成立于1985年、从几万元起步发展成河北无纺布佼佼者的奋斗型企业,大连华阳化纤科技有限公司同河北省安国市中建无纺布有限公司因为对于高强聚酯长丝胎基布产品的一致追求而走到一起。怀揣着共同的梦想和目标,两家企业历经好几年的时光,成功完成了高强聚酯长丝胎基布产品及其装备开发项目,凭借着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及在行业内的广泛影响力,项目荣获2014年度纺织之光科学进步一等奖,可谓实至名归。

  迎头赶上不怕晚

  近年来,我国房屋建筑、高速铁路、地铁、城市道桥、机场码头等基建工程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实际应用量在国际上遥遥领先,因此聚酯长丝胎基布产品及装备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是,与之不相匹配的是我国聚酯长丝胎基布产品及技术与装备的相对落后。

  “这种技术和装备一直被欧美发达国家所垄断,他们起步很早,而且材料的使用寿命很长,几乎与建筑物一样。中国由于没有技术,因此一直使用物理性能与使用寿命较差的短纤聚酯胎基布作为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主要胎体,这种材料的使用寿命一般仅为3~8年。”大连华阳化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世军这样介绍道。

  中国在高强聚酯长丝胎基布产品及其装备开发已经落在了后面,但是曾世军不怕,在他看来,迎头赶上就是。巧的是,这种想法同王占峰率领的中建无纺布不谋而合。

  “我们愿意为这种技术去冒险,但是几千万的投入,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个问题也必须考虑。同曾世军几番商量,我们觉得可行,大不了就做土工布,这也要比我们之前的技术和装备好啊!”河北省安国市中建无纺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占峰向记者说道。

  勇敢尝试才能不断突破

  作为行业内的一项重大突破,今天的高强聚酯长丝胎基布产品及其装备开发项目看起来是这么的光彩,不停运转的机器、热气腾腾的景象,都在向每一个到过中建无纺布生产车间的人诉说着项目的成功。

  “这其实是第三条生产线,是2013年我们结合着第一条和第二条生产线优点、改进缺点基础之上做出来的。”王占峰说。随后他又引领记者去了旁边的生产车间,那里有第二条生产线。同第三条生产线相比,第二条生产线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像你所看到的,这是我们2011年的生产线,技术进步就是这么快,2年的时间,我们和大连华阳是可以不断进步,做出成绩来的。”

  中建无纺布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占立也回忆起项目研发时候的情景。“研发第一条生产线的时候非常不容易,设计原理问题和材质偏差导致不能连续生产,几小时就要断一次。这对于生产而言是致命的,改变材质刻不容缓。第一条生产线从试车到投产用了6~7个月,但是这个筹备过程就耗费了我们2~3个月的时间。那时候我们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全待在车间里,绞尽脑汁想到底要怎么解决所面临的困难。每天产生的废品就达几十吨,材料也尝试了3、4种,一种办法行不通就推翻重来,重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而且,那时候大连那边要不断的发给我们材料,我经常半夜开车去首都机场接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断地尝试,我们终于解决了所面临的难题。”王占立说。

  进军海外成必然

  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在不断地付出下,高强聚酯长丝胎基布产品及其装备终于大获成功。

  曾世军自豪地告诉记者,该项目创新点颇多。单箱体双模头高密度精密纺丝技术、纺程非晶结构可控的纤维冷却技术、纤维凝聚态结构可控的高效气流牵伸技术、结合气流扩散加机械打散双重分丝、高频大摆幅精密布丝的均匀成网技术、以淀粉胶替代化学胶的浸胶整理技术,这些都是创新点。我们通过对各项关键技术及设备的集成创新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聚酯长丝胎基布全套生产工艺技术,全套国产化的生产线装备,超越国外同类产品性能指标的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美国Johns Manville公司你听说过吗?他们非常有名气,在制作同类产品的时候他们使用的是化学胶,而我们用的是淀粉,你可以去我们的生产线上喝上两口,绝对安全。而且我们的项目产品从强力、延伸率、纵横向强力比到尺寸热稳定性指标全面超过Johns Manville公司的规格产品。他们的化学胶是从BSF公司购买的,其成本为13500元人民币/吨,而我们的玉米淀粉成本为3000元人民币/吨。”曾世军说。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该项目于2014年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鉴定意见上写着:项目设备和技术属于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加快拓展产品市场。

  “我们在中建无纺布建成首条聚酯长丝纺粘针刺胎基布生产线,制成6幅1.02米胎基,年产能5000吨,这也是国际首条可同时生产6幅胎基的宽幅生产线。2011年到2013年底,已产业化推广建设该型生产线18条,形成产能9万吨/年,另有5条生产线在建。已实现新增销售额、利润、税收分别达到28.67亿元、4.8亿元、1.62亿元,其中产品出口额达1201万美元,盈利是肯定的。”曾世军说。

  王占立也告诉记者,项目的优质及低成本优势,已经完全主导了国内聚酯长丝胎基布市场,国外产品已基本退出了我国市场。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前提下,进军国际市场将是必然趋势。

  邵蔚 文/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