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非遗碰撞时尚花火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纺织,陈倩,服装学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6 09:28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成功举办
“我参赛的两个作品分别获得了设计类优秀奖和收集类一等奖。拿到题目后我就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能用古老的非遗元素表达出今天生活中的感觉。”参赛选手天津工业大学学生陈倩告诉本刊记者。虽然是古老的纺织非遗主题,虽然俯首皆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但是通过参赛学生的“任性”发挥,最终呈现的作品艺术而实用,经典而时尚,展现了纺织非遗一直“隐藏”着的“潮”形象。
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历时6个月在天津工业大学圆满落幕。本次大赛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创新方法研究会管理技术分会联合主办,天津工业大学承办。大赛以“传承、发展与创新”为主题,分为初赛与复赛两个阶段,共有来自国内各高校近2000名学生参加了比赛。
三大分类促多专业参与
“现在各个国家都在重视文化的建设,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非遗是重要组成部分,纺织行业中非遗不可少。特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也有精力、有能力去发展非遗文化。”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表示,“院校是学生人群集中的地方,我们想挖掘一下这方面的工作,借此大赛促进纺织非遗的发展。”
大赛受到各行业人士、多专业同学的重视。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讲师、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负责人陈昌介绍,大赛分为设计类、制作类、收藏类三大类,参赛队员可自行选择类别进行比赛,初衷就是想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如文法学院学生可参加收集类比赛等。
大赛要求参赛作品必须有非遗元素。制作类作品主要是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生们结合自身课程内容去做,将多种刺绣融为一体,特色创新;设计类作品为根据纺织非遗元素做的海报等物品,如防雾霾公益海报等;而收集类作品则呈现了云南、贵州的蜡染、扎染,苗族刺绣等拥有悠久历史的纺织非遗文化。
陈昌说:“为弘扬、传承纺织非遗的内容,所以大赛分为三类,每一类参赛作品都呈现了不同的特色。”
虽然参赛学院还是纺织类居多,但科技类等大学也有参加,出乎想象的是,他们还参加了制作类比赛。河南工程学院利用机械科技,用机绣方法绣出来的纺织非遗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特色作品传承文化
大赛初赛于8~9月举行,组委会共收到20多所高校的600余件作品。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专家通过作品的实物照片、模型照片或设计构思图等进行评审,最终共有来自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14所高校的约400件作品进入决赛。最终评出了一等奖33件,二等奖49件,三等奖36件,6所院校获最佳组织奖。
参赛作品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作品运用了蜡染、扎染、刺绣、编织等技艺,融合了南京云锦、苏绣、蓝印花布等中国传统民族纺织工艺,并运用了剪纸、水墨画等中国传统元素,将纺织非遗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多为服装、家居装饰、家纺用品等类别,既有实物展现也有设计展板,作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并融入了流行趋势风格,体现了各高校的专业水平及现代大学生对于纺织非遗的理解与热爱。
倪阳生说:“大赛引起了学校、地方的重视,作品众多且各具特色,通过专家等方面的努力效果超乎预想。现在,多个学校也在不同层面地申请非遗项目,我们希望大赛发挥鼓励与交流作用,更加引起社会的重视。”
参加就要了解,了解必须学习。大赛激发了大学生对纺织类非遗的了解和热爱,推动了大学生对非遗知识、相关技能技术、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深入研究,促进了我国纺织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设计能力。
陈昌强调:“此次大赛与其他大赛相比,对纺织非遗确实发挥了宣传作用。以前大家只了解民族元素,其实其重要核心就是非遗。对民族服饰有更好的了解,真正在于理解它的地域与象征图案,本次大赛抓住了其核心的东西,这也是本次大赛的最大特色。”
让非遗文化走进课堂
文化不仅强国,还会强行业企业,强学校,最重要的是强意识和思想。本次纺织非遗大赛的成功举办引发了众多地方及学校的思索,走在探索道路上的更加坚定了信心,而一直张望的也准备起航。
倪阳生表示:“这是第一届大赛,我们都在摸索。随着参与学校的不断增加,社会可能越来越重视,我感觉前景不错。我们希望一直以我们主办、学校承办的形式办下去。我们会尽量把学校资源调动起来,做一些大家感兴趣的事。”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地方、学校,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作品。多角度、多特色的交流促进了多种方法的呈现。本次大赛的承办方天津工业大学以身作则,为促进纺织非遗的发展做了多方面工作。
天津工业大学新建成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不仅发挥了博物馆的职能,它还给热爱非遗的同学提供了设计、学习的空间,方便同学们的研究。该“非遗馆”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运用实物、视频和图片等手段,使悠久的中国纺织文化得到完美呈现。学校面向相关专业学生构建了“通识课+专业课+实践”的“非遗”教学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非遗知识。
陈昌表示:“我希望以这次大赛作为突破口,不断扩大宣传。我们会对学研馆不断完善,进行产学研的后续发展。希望更多的纺织非遗会议、大赛继续举行,内容与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更加喜欢。”
高校专访
用教育传承非遗
访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讲师、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负责人陈昌
“调研显示,我国国家级纺织非遗共74项,但在国际上申报成功的纺织非遗只有两项,这与‘纺织大国’的名声不符。”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讲师、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负责人陈昌对本刊记者介绍说。陈昌是亲身力行的纺织非遗建设者,其对此次大赛更是颇有感触。
陈昌介绍,第一届大赛学生与学校参与特别积极。但由于第一次接触“纺织非遗”,刚开始大家都不太理解,陈昌将拟定好的纺织非遗项目及介绍发送给大家,促进了作品的顺利产生。
陈昌说:“大赛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原汁原味做作品,而是希望进行产品创新及创意的设计与再制作,从而更好地传承纺织非遗文化。”
大赛分为三大类别,每一类在优秀作品产生的同时都有不少收获。收集类作品的完成需要研究产品发源地、特征等,需要去查找资料及物品,无形中增加了收集者的知识;稍了解刺绣的制作类参赛学生,通过制作可能会了解到13种刺绣,甚至将其融为一体,创新创造;而设计类作品要把握产业融合的设计要点,开拓了思维。
大赛得到了北京服装学院等各方的关注。陈昌说:“各大学对纺织非遗的内容和方向都特别支持,但是面对一个怎样做的问题,国内目前刚刚重视,现在如何在高校中传承是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本次大赛中江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表现突出,展现了强大的纺织实力。陈昌介绍,湖南工艺职业学院的陶瓷类设计做得较好,其把非遗传承人引入学院,开设非遗的不同课程,整个专业都围绕非遗去做。这值得纺织类院校探索与学习。
承办方天津工业大学也进行了纺织非遗的系列建设。其兼具博物馆与学习功能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具有三个版块:一是传统版块,进行原始的布料、技艺的展示;二是继承版块,即把利用传统面料、技艺做成的服饰进行展示;三是创新版块,是学生进行再创造及非遗课程进行的空间。
天津工业大学还依托学研馆开设了全校的纺织非遗课程,让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学到非遗技艺,加强了对传统技艺的喜爱与传承。陈昌说:“现在希望把这个课程结合好、做好,将来做成中国自己的东西。”
谈到纺织非遗未来的发展,陈昌告诉记者,希望以后众多纺织非遗会议、活动在高校轮流举行,各方多多汇集,一起研究发展。大赛内容要与课程相结合,真正深入教育普及。
作品赏析
姓名:刘昕
院系:天津工业大学设计学专业2013级研究生
作品:制作类一等奖——扎染装饰布
非遗元素:扎染
TAweekly:你本次参赛作品的创造动因是什么?
刘昕:我在网上看到波涛汹涌的海底世界这种图片,感觉非常漂亮,结合本次大赛的非遗主题,所以就想用古老技艺创作出现代装饰品。作品用了扎染、珠缝等纯手工古老工艺,呈现了拥有暗涌感觉的现代作品。
TAweekly:大赛给你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刘昕:这幅作品我约用了半年的时间,能够获奖首先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这些东西的制作都是创作美的过程,大赛的参与对于激发灵感与构思都有一定作用。
姓名:陈倩
院系:天津工业大学设计学专业2013级研究生
作品:设计类优秀奖——海报《罩霾》
非遗元素:苗绣、青花
Taweekly:你的作品灵感来源于什么?
陈倩: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雾霾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大烦恼。我想把中国传统刺绣元素与环境问题相结合进行创造。这样不但可以凸显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也能弘扬传统文化。将传统元素融入流行趋势中,更能发人深思。
Taweekly:本次大赛让你有什么感触?
陈倩:把每天能够感受到的环境等问题通过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行这些工艺创造,这是让我感觉参赛最有意义的一方面。做设计需要每天接触一些新的东西,这次大赛让我增加了设计的灵感,以后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创造。
本刊记者_孟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