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冬日暖阳 坚定破冰前行之路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棉纺织,棉花,新常态,集群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6 13:11
2014年,对于棉纺织行业来说是值得记住的一年。这一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实施、内地棉花补贴额度明确、国内棉花销售模式改变、实施棉花入库公检制度以及行业内“高征低扣”问题得以解决等,一系列的政策改革让纺织行业产业链上最重要的棉纺织行业企业看到了希望,也让棉纺织集群地的发展找到了方向。
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棉纺织行业是我国纺织工业中重要的基础行业,也是产业规模最大的纺织行业。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共同授牌的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有21个县(市)、镇,与棉纺织行业相关的共有25个县(市)、镇,在行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湖北等省份,以生产纱线、坯布、色织布和牛仔布为主,是纺织工业中的基础产业。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克莉表示:“棉纺产业集群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最初企业都是乡镇和村办企业,后依靠政府有力支持和市场的拉动逐步发展壮大。棉纺企业门槛低、回收快,纺织企业经原始积累、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逐步形成目前棉纺产业集群,其中根据类型不同分为纺纱、坯布织造、色织(牛仔)等不同类型。其中纺纱产业集群有7个,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产品:山东邹平县、高青县、广饶县、临清市、张家港塘桥镇主要生产大众棉纱线产品,江苏金港镇以生产氨纶纱产品为主,湖北马口镇主要生产化纤缝纫线。其次,织造产业集群在我国棉纺产业集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分为坯布、色织布和牛仔布。最后,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生产色织布和牛仔布的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最大,均超过一半以上,在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前几年,各产业集群地区抓住特色产业快速崛起,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拉动地区纺织产业链体系。广东省、江苏省有关集群投资兴建工业园区整合优化纺织资源;举办博览会,建设商贸城完善配套产业;组团参加海外展览,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此外,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建立纺织工业园,营造完善的产业链,通过工业园集中处理污水,解决环保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14年,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讲,三句话总会绕到原料价格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上。“虽然目前棉纺织行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经营仍较为困难,但集群与企业仍在不断努力,并保持了平稳运行。”王克莉说,“目前来看,江苏和广东的集群地相对较好,究其原因,它们主要涉及织造领域。”
棉纺织行业协会每年都会在3月和10月进行两次的走访调研,力图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今年,协会围绕原料问题,了解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我们走访的160多家企业来看,100%开台率的企业占到了40%多,充分说明有一些企业还是在平稳健康发展的。”
值得注意的是,棉纺织行业呼吁多年的“高征低扣”难题,也在安徽、河北、河南、浙江、湖南、山东、陕西、江西、江苏等多个省份试点改革,大大减轻了棉纺织企业的负担,为困境中的棉纺织集群企业提供了相对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谈到当前集群最大的发展困惑时,王克莉认为其实还是人才的留用。“由于集群中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本就不强,很难在招工方面获得优势。棉纺织企业本来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90%工人来自农民工,部分工人持观望态度,出现了进城不进厂的现象,造成纺织企业用工紧缺,不能满负荷开足机台,影响到订单的生产及按期交货,给企业带来损失。”王克莉如是说,“其实,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缺乏才是企业发展的最大隐患。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是密不可分的,纺织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加产品附加值才能在国内、外的竞争中顺势而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纺织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型、设计型、创新型人才,面临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的窘境,无论是纺纱、织造还是牛仔服装多为中低档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基本雷同,缺乏创新,最终使得市场竞争力不强。”
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于棉纺织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王克莉也从协会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仍是集群发展的重要保证。虽然国家将纺织行业定义为“传统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但由于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利润低的行业,银行信贷系统对纺织行业采取歧视性政策,尤其是对中小纺企的融资,导致纺织企业贷款困难,流动资金紧张,影响到纺织产能的提升、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造。地方政府应出台具体支持纺织企业信贷的相关政策,解决纺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扶持骨干企业,提升纺织行业竞争实力。为了突显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相关集群地区都积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它们做大做强,从而辐射相关中小企业,提升当地纺织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对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在土地、资金等方面优先考虑提供,帮助他们健康快速发展。通过培育优势规模企业,从而带动整个集群地区的综合实力。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集群间增加健康交流。产业集群地区的纺织产业都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和商会为纺织企业搭建信息交流、人力资源、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原材料及产品销售等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员工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纺织产业发展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2015年,棉纺织工业协会也会加强与各集群的联系,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好指导和规划,并针对各集群的需求,与院校和集群间搭好桥梁。”王克莉如是说。
典型案例
最佳匹配促成最佳结果
2010年,山东省临清市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蜡染名城”。为此,临清市确立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科技纺织、时尚纺织、绿色纺织”三大主题,用十年时间将纺织产业升级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产业”的发展模式,奠定临清纺织产业在僵和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地位,实现环境——战略模式——资源的最佳匹配,成为国内具有规模性、配套性和集群化的一流棉纺织产业基地。
临清市纺织工业办公室主任杨国田表示,目前临清在融资平台建设方面,市政府积极推进纺织企业的银企合作,大力开展助保金贷款、大联保体贷款和信贷工厂等新业务,为助推纺织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由政府主导的融资平台,有效缓解了中小纺织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在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方面,近年来先后选派部分纺织企业家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流学府进行学习;与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每年为纺织行业培训中高级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300名以上。
在物流平台建设方面,纺织协会与大型物流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纺织协会会员企业在运送货物时优先选择协议物流公司的车辆,物流公司对会员企业在运输费用上给予正常价格10%的下浮优惠,解决了物流公司业务量不足的问题,也降低了纺织企业的物流成本。
在品牌发展方面,一个是通过建立产业园进行集群式发展,希望能合集群之力推广区域品牌。另外我们也一直给企业主传输正确的品牌意识,鼓励他们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打造自主品牌,多参加商标类的评选。除了扭转意识之外,还支持品牌从低端走向高端,积极向上游发展良棉种植、精细加工,向下游发展高支纱、高档面料、家纺、服装产品。只有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让品牌由粗到细,提高知名度。
按照临清市纺织产业“十二五”规划设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纺织工业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投入达到60亿元,无梭织机数量占织机总数的70%以上,纱锭规模达到350万锭,年生产各类棉纱49万吨,各种布7亿米,各种针织服装2000万件。
本刊记者_吕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