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摘要:本文就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所处地位,及其影响作了分析和阐述,作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行为是其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的因素;同时作者还论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研究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意义,从而明确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非言语 交际 跨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围绕着经济发展,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各个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无论是哪种交往,都需要沟通和交流,这都属于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在如此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在全球方兴未艾,如何达到深层次的有效沟通与理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人类的交际过程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除了要克服语言障碍外,还必须对跨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含义有所理解。因为由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所产生的诸多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更为常见和突出。

  非言语交际行为包括体距、姿势、身势、手势、眼神、微笑、沉默、触摸、服饰、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在很多交际场合中,非言语交际的效果要比言语交际的效果显著。Rosst(1974)声称他的研究结果证明言语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非言语交际(主要是肢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Me Brabia(1968)更是认为,约93%的信息效应源自非言语因素。

  Samova 认为,文化与非言语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言语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言语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非言语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大多数非言语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某种文化共同的习惯。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常常决定着一定的非言语行为的形成及其效果;同时,一定的非言语行为也在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征及民族性。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只有从文化上彼此认同,事先“约定”某一相同(或者接近相同)的心理认知环境,交际才能获得其有效性;但由于对干扰交际的异域文化因素的无知或知之甚少,使得交际者很可能会“以我为中心”,产生民族中心主义(national centralism)——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本民族思维方式和符合本民族习惯的表达方式去衡量或评判对方的想法和观点,导致产生一些分歧和误解,极易引起文化冲突,最终导致交际困难和交际失误。

  不同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正是导致交际冲突的主要因素。其中,有一些非言语行为是不同文化所共有的,例如,微笑表示和善,握手意味着友好。但是有一些是某些民族特有的,对这些特有的非言语行为的特有含义如不明了,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误解。例如,在大多数国家,上下摆动头部即点头表示同意、赞同,左右摆动头部即摇头表示不同意、拒绝;而在印度人和爱斯基摩人中,情形却完全相反,点头表示否定,摇头表示赞成。中国人同性手拉手,肩并肩挽臂同行表示亲密,不会遭到非议,但在西方国家这种非言语行为会遭到非议。

  因此说在跨文化的非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应具有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含义的共知,才能达到顺利交际、增进了解的目的;只有掌握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内涵并能适当运用,才能有效地避免误解和更好地相互理解和沟通;只有意识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具有的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才能够适应不同文化,理解非言语行为的差异和含义,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质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正高速向前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而非言语交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建立文化多元式的新思维模式,构建科学、完善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体系,对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它可以为全球和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探讨提供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参考,因此该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其次,在很多交际场合中,非言语行为的差异要比言语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Argle(1979)也曾说过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和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研究非言语交际的模式,探讨其规律,对于有效避免与克服文化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再次,作为一个日益开放的国家,中国正需要大量国际型的、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因为从事与外界沟通的种种事务都涉及跨文化沟通与交际领域,如果不懂得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与策略,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含义缺乏共知,就很可能达不到该类活动的预期效果,出现跨文化误解,导致跨文化交流的中断或失败,造成经济或时间等方面的浪费,无法创造更好更高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所以研究非言语行为的差异和含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和学习非言语交际行为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可以增强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非言语交际行为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其足以胜任面临的种种跨文化交际使命,从而减少和避免由非言语交际行为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偏见等文化冲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理解,有效地完成和实现交际任务。

  参考文献

  [1]brry A.,Richard E.and Lisa A.跨文化交际[M].北京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Fast,Julius.Body Language[M].New York:Pocket Books,1971.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5]汪福祥.奥妙的人体语言[M].北京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马文.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及克服.[J].山东社会科学,2000(6).

  范可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