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课堂作为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开展已经有多年的时间,不同时期优质课程教学主题均不相同,既存在共性,也有着一些差异。分析了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小学数学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思维的多变和考虑方式全赖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培养建设。现在我国教育中对于小学教学的课堂研究分析,优质课堂的产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学生间协作解决数学上的问题和加强小学教材解读深度。
关键词:优质课 数学课堂 录像研究 小学数学
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在本文中将会分析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主要特点。在最近几年,中国的数学课堂已经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不仅如此,小学数学课堂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关注,所以创立小学数学优质课堂十分重要。而优质课堂的结构与传统的课堂没有什么不同,依旧是六个环节组成:教学组织,家庭作业的检查,明确课堂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巩固新课堂,布置作业。这里所讲的“优质课堂”具体是指:要在最大的限度里去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换一句话来讲就是在课堂中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数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一直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课堂气氛、学生地位、有效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具体特征,并分享有效教学的相关方法,以期为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本文呈现的是一项对中国大陆地区不同年代的小学数学优质课的比较研究。这里的优质课是指在国家级的教学观摩活动中被作为样例展示,或在国家级的教学评比中获得最高奖项的课。这项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年代的优质课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增进对中国大陆地区近二十年来的数学课堂以及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本研究采用了工具性个案研究和多重个案研究的思路。
多年以来,中国数学课堂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认识与反思中国数学课堂的特征是中国数学教育界定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数学课堂的一部分,小学数学课堂应受到足够的研究关注。优质课是特定时期课堂教学的缩影,不同时期的优质课比较是课堂研究的新视角。这种视角便于凸显不同时期课堂教学的特征,从历史的角度把握教学改革的进程和趋势。
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的优质课中选择了两组个案。
第一组个案是不同年代相同主题的优质课比较,共11节课,每组个案聚焦于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包含不同年代的优质课3~4节。第二组个案是同一年代不同主题的优质课比较,包括21世纪头十年的优质课11节,涵盖不同的教学主题。本研究通过分析课堂录像和文本形式的教学实录来揭示优质课的特征。分析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策略。参考TIMSS录像研究的分析框架并结合本研究实际,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的结构、教学方式、教科书使用等5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在以上框架内,采用“不断比较的方法”,“自下而上”地建立“扎根理论”。
三、通过分析两组个案共22节优质课,发现不同年代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共性与差异并存。
一方面,优质课的特征因所处年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一些明显差别。具体表现为: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优质课,近十年的优质课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课的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具开放性,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也体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调适教科书,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近二十年来的小学数学优质课也共享着一些稳定的特征。具体包括: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涵盖许多共同的知识与技能;在课的结构方面,包含一些相同的环节,并体现出较为相似的结构模式。在教学方式方面,不同年代的优质课都以公共活动为主,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师生谈话和问答,教师话语多于学生话语,学生很少主动提问,学生齐言现象明显。此外,在不同年代的优质课中,教师都是基于教科书来设计教学和选择内容。在共享以上特征的基础上,优质课的特征也会因教学主题不同而略有变化。对优质课的共性与差异的分析表明:不同年代优质课的共同特征反映了教学的规律性和教学文化传统的稳定性;不同年代优质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改革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变化过程。
四、基于对不同年代优质课的特征的分析和讨论,得到对教学改革的四点启示。
一是教学的文化特性。教学与文化紧密关联。在审视教学活动时,应将教学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理解和分析;当推行教学改革时,应考虑到改革理念试图架构的文化对既有文化的冲击和二者之间的相互适应;二是教学改革的渐进性。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和文化传统的渐进式发展决定了教学兼具稳定性与变化性,教学改革表现为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变化过程。既要承认教学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要意识到其缓慢性和长期性;三是对教学实践的持续反思的必要性。每项改革都有其针对性,不存在全面而又彻底的改革。教学改革不应仅仅着眼于改革所提倡的“新”和其所针对的“旧”。持续不断的反思应全面关照课堂,贯穿实践全程,伴随改革始终;四是找准教学改革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有所变又有所不变,优质教学具有适切性的特点。然而教学不只是被动地适应,更应着眼于超越。教学改革应在适应与超越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找准“最近发展区”。
结束语:
由于目前新课程教学出现了趋于形式、效率低下的现象,高效教学课堂的出现刻不容缓,为了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追求优质课堂的教学要求应运而生,教师应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分析优质课堂的存在重要性,重点说明了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
王金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