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学校课程改革与开发中“平等者中的首席”。借鉴调研的一些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一、加深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一是树立教师专业化的理念。管理者首先要改变目前对教师职业的局限性认识,引导教师和社会进一步端正教师的职业定位,认识到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教师,只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具备一定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胜任教师工作。二是严格教师资格准入。严格执行《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教师准入条件,师资人才的引入首先要具备教师资格,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在职教师的职业资格培训,逐步推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

  二、提高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水平

  一是加大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辖内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师培养培训的长期规划,应设立专项资金保证教师专业化培训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力度; 应改革完善教师培训的评价体系,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和培训结果的考核,确保教师专业化培训的质量; 应制定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二是提升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的有效性。农村中小学应结合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开展校本培训需求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制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应进一步丰富校本培训的实施方式,将校本培训与教师自我反思、教育科学研究相结合,使教师能够尽快内化培训内容。

  三、改革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

  一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标准,构建包含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心理品质在内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确立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通过教学评价,促使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中的成绩和不足,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主动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三是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要能体现教育活动所有关系人的整体意志,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和教师等都应成为评价主体,并要保证教师的自我评价在整个评价之中的所占权重,确保教学评价真正有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四是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评价原则应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体现个体差异,不拘于单一标准。

  四、强化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化培养培训制度。不仅职前培养要突出教师专业化,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也要突出教师专业化; 不仅师范教育要体现教师专业化,各类教育培训也要体现教师专业化; 不仅教学研究要注重教师专业化,教学实践同样也要注重教师专业化。二是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制度。职称评定要突出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要通过职称评审、晋升制度、工资待遇等引领农村中小学教师向着专业化方向积极进取。三是建立有助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给予农村中小学更多的政策倾斜,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和骨干教师评选实施单独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对口支援,根据农村师资队伍实际,选派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水平,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五、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喜欢的专业化发展模式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信息闭塞,缺少与他人交流的弊病。因此,农村中小学要努力建立起教师间相互交流的机制,加强教师之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除了与同行交流外,农村中小学教师还要经常和学生、家长、社会其他人士交流,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选读一些教育大家的著作,学会与大师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

  六、坚持和完善“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专业化发展机制

  所谓“走出去”就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走出农村,到城市学校特别是优质学校去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小学校领导要积极地创造条件,打破区域间的壁垒,推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本县、本市、本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交流以及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并使之形成制度。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推广的“国培计划”就是一项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在现有的条件下,农村中小学教师“走出去”往往难以推广到每个人,其影响是有限的。因此,把校外的优秀教师、专家请进农村学校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许多城市学校也把“送课下乡”作为“助农”、“支农”的重要方式。“送课下乡”的方式有效地传播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惠及了所到学校乃至当地其他学校的教师。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的今天,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不再是他们的孤军奋战。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要形成合力,共同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供更多便利条件,不断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何晶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