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餐厅风潮又一波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港式,设计,美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05 12:43
近半年来,上海又刮起一股港式食店风潮,新开了多家茶餐厅不在话下,更有像香港的牛腩专门店,而且宣传造势甚懂门路。有一家上月开的,索性就把自己和中环的九记相比,说爽腩是比得上九记的精彩,有了这些噱头,你说住在上海的港人,那会不抱着找回自己饮食根源的念头,立刻冲去试一下。
结果大家都知道的是,牛腩又好,奶茶又好,怎会做到香港水平(汤底是最大问题,另外是水准常不能保持),可是如果那里食物不太差的话,大家就姑且原谅它了。反正心理很简单:以内地来说,这算是可以了。
茶餐厅不再街坊
我想港式茶餐厅来到大陆开业,最明显的文化震荡是它变得不再街坊。一般大陆的茶餐厅(这名字时常变化,有时不以茶餐厅自居,但其实格局近似),档次都比街头小店略高,不少进驻各大购物商场,定位为中产消费。自然那价格也就一样提升了。比起香港,加上人民币兑换率,可能是贵20%(譬如一杯冻柠茶可去到22-24港元,一碗鱼蛋粉40港元)。
香港茶餐厅有所谓从冰室、街坊店发展至新钊记、翠华等集团,再到主题式设计(如华星)的历史。在大陆,直接就是从集团式经营跳进主题式茶餐厅的阶段。就以现在最火爆的几家为例,都在装修及话题上,极力营造一种视觉环境上的香港风格,在营销上非常注重港式文化情怀。
港产片主题公园
那是甚么风格呢?那就是无时无刻提醒你,这是间有香港情怀的茶餐厅啊!是的,就像到了一个港剧或港产片主题公园。开展这风潮的可能是早几年就始作俑者的「查餐厅」,因为有做过电影美指的老板,所以装修格局就像杜琪峰、王家卫电影中的老派茶餐厅。木卡位、细砖地板、颜色玻璃、水吧放满黑白牌淡奶、汽水柜有支装可乐。风气所及,南京去年甚至有家全TVB剧照海报装修的狂迷茶餐厅,真的由TVB疯狂粉丝开店,连请的伙记,都要熟悉TVB剧集和港星,时不时能说几句广东话。
港式设计美学特色
上海较近期新增的还有一家叫美誉的,用的霓虹招牌就真像香港环头环尾的风格(在一些艺术展中,看到霓虹灯绕成字体现在忽然成为一种港式设计的美学特色)。至于另有以TVB港剧为主题的丽粤,就索性把过往的电视剧集名统统作为装饰,又在店内大播旧的TVB剧集,走入去根本就像是在香港任何一间地道茶餐厅,而更似一间以香港娱乐文化作主题的食店(开店时热推的菜式是「黯然销魂饭」)。至于左麟右李以明星号召力开过来的就更不用说了(开在上海商城,一个高大上的地方,它的定价还高得叫人意外,一点也不「左邻右里」街坊情怀)。
厨房最能判断是否靠谱
被国内朋友问到这些新开的茶餐厅是否正宗,这是常出现的话题。我则常像《一代宗师》般回答,本无正宗这回事,都是集自己一套再经当地转化。可是从食物和布局谈起,说香港文化也不是坏事。
一有新茶餐厅开,我都例牌问,厨师是甚么地方来,最好还可到厨房「八卦」一下。这是最能判断它是否靠谱的方法。新开店者,现在不少是从香港招来。
其实除食物之外,我更关心的,可能更多是茶餐厅作为一个做事系统。这才是观看茶餐厅有趣之道。定义茶餐厅的,是一样独特的店面格局和经营模式,譬如客饭与套餐模式——及其意味的经营与用餐文化。菜式纵可变化万千,但这背后的运作模式却不离其宗。这是一种讲求效率的快速美味支持。表现于细节中,则有饮管粗幼、是否用碎冰、卡座的编排、服务员的衣着、桌的分布、是否拿单到柜台找数、有否适当的套餐(经常都没有早餐/常餐等配套)等等。
我常说,首先要扣分的是国内常用绕圈的饮管。太粗的也不合用。卡座必须有,而且是四人传统卡座就最好,不要乱搞成半圆形夜总会式卡座。大圆桌叫到一枱都是食物来SHARE,都不是茶餐厅的传统。也不需提供点心和四川菜。可后者,即除茶餐厅式食物外,也有川沪菜供应,这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内地港式茶餐厅特色,其实认真来说,已不能称作茶餐厅了。
李照兴
香港作家、媒体人。现于北京、上海从事杂志创作,常穿梭中国各城,发现中国最新发展。近作《潮爆中国》、《燃后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