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的采冰人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冰雪节,哈尔滨,采冰
  • 发布时间:2015-02-05 14:05

  那年冬天,我在哈尔滨采访国际冰雪节。

  破晓时,嫣红的天际映照在玻璃窗上的霜花,彷佛是抹了糖浆。窗外零下30℃严寒,我穿上羽绒衣,戴上手套,把头上的滑雪帽往下一拉,全身只露出两只眼睛,对着镜子一副电影中打劫银行的模样,不禁笑了。好在这座城市年轻,包容性大,即便是穿了再多再古怪上街,也不夸张,天寒地冻是最好的理由;如果穿了很少,也不稀罕,松花江天天有人冬泳。

  赶到松花江边,太阳爬上右岸的树梢,冰封的江面像巨大的溜冰场,百余人在那儿采冰,看上去仍稀稀落落。大多人集中在江心,一是风沙不容易吹到江心,冰干净;二是江心水深气泡少,冰质量好。朝江心走去,两人并肩拉着一台咚咚冒黑烟的柴油机过来,后面一人扶犁似的推着直径1米的圆盘钢锯,钢锯飞转破冰的响声很刺耳,冰渣飞溅与呼出的热气把他的胡须、眉毛和头发染成白霜,有几分圣诞老人的模样。冰厚0.8米,钢锯只能剖开三分之一。接着,十几人一排,举起冰鑹朝冰缝呯呯呯使劲凿,啪一声断开。断开的冰块如同浮动平台,天很冷,水面很快结了玻璃一样的薄冰,得不停地捞掉,要不然就会再冻住。那台切割机毫不松懈,浮冰破成一块块门板大小,四五人手握秦戟似的杆子守候,破开一块,扎住拖上来;水遇寒冷空气起了白雾,好像从温泉中捞起来的。出水面的冰块,晶莹通透,没有气泡,水晶般鋥亮。带防滑链的铲车小心翼翼地靠近,把十几块光溜溜的冰,整整齐齐、严严实实装上车,拿绊绳一煞,纹丝不动,稳稳当当地开上江堤运走了。

  负责采冰的毕永和,52岁,身高1.8米,是一位山东大汉。他17岁那年,独自离开山东来闯关东,三十多年打拚,如今是一家建筑公司的经理。东北的建筑企业,季节性很强,夏天短,冬天长,无霜期不到全年的三分之二,冬季水泥砂浆乾不透,无法施工,毕永和把人组织起来采冰做冰灯,创造收益。冰雪节是哈尔滨旅游的王牌,这几年冰灯规模越做越大,说是做冰灯,实际跟盖楼差不多。毕永和自豪地说:冰盖的房子像水晶宫,我们盖过江南园林、北京天安门、八达岭长城,还有美国白宫、法国艾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一年一个主题,花样年年翻新。不过,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六十年代松花江冰厚1.2米以上。九十年代降到1米左右。2004年暖冬,11月哈尔滨还在下雨,松花江波涛滚滚,丝毫没有封江的迹象,离冰雪节开幕越来越近,冰块八字没有一撇,这可把冰雪节组委会急坏了。通常12月初就开始采冰,温度必须在零下10℃以下,高了冰薄,采冰有危险,即便是强劲的西伯利亚寒流袭来,也无济于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采冰被迫推迟了十多天,冰厚0.55米,历年最薄。

  最早在松花江采冰的是俄罗斯人。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哈尔滨从边陲小镇跃升为现代国际都会,俄国人在太阳岛建度假别墅,冬天采冰藏地窖,到夏天,一半医院冷藏;一半做冰饮。相比之下,国人对冰的利用仅限于观赏,就像我们祖先发明火药用来做烟花。哈尔滨民间有做冰灯的习俗,主要在元宵节,让猫冬窝子的孩子出来玩得开心。1963年兆麟公园举办冰灯游园会,园林职工把自家的搪瓷脸盆、铝锅、铁皮水桶拿来,灌满水,在零下20℃的露天放二三小时,容器内壁的水刚结冰——中间的水还没冻住时,先倒掉水,再反扣容器,像翻制模具一样倒出中空的冰,点上蜡烛,一盏简易冰灯便完成了,就这样如法炮制做了上千盏冰灯,外面广告颜料绘以「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学习雷锋好榜样」、「争做好人好事」等宣传画,元宵节展出,25万市民参观。第二年,大伙起了兴致去松花江采冰,冰灯冰雕春节展出,参观人数80万。从此冰灯游园会成了春节不可缺少的保留节目,每年一届,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全国人民「深挖洞、广积粮」停了两年。1985年哈尔滨为了发展冬季旅游,举办了首届冰雪节,后改名为「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除了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规模更大的「冰雪大世界」在松花江北岸公路大桥西侧横空出世。

  夜幕降临,隐藏在冰中不同颜色的灯泡闪闪砾砾,晶莹剔透的冰灯、冰雕流光溢彩,与绚烂的霓虹灯交相辉映,恍如神奇的梦幻世界。梦幻世界背后的推手是采冰人。12月初,他们每天从松花江拉走的冰块超出6千立方米,一个月采冰20万立方米。难怪有人说,哈尔滨是浪漫的,冬天可以把半条松花江的流水凝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并加以无比细腻的雕琢。三月,冰的姿容化作一股股春水流回松花江;等到腊月,梦幻再现……

  ——美如童话!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