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宁波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宁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05 15:10
宁波自古就是繁盛的商埠,「世界船王」包玉刚、董浩云,「邵氏电影创办人邵逸夫都是宁波人,上海的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印刷厂、灯泡厂……也都是宁波人创办。但随着上海口岸崛起,宁波地位被削弱,带着「小上海」的头衔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直到王澍凭藉宁波博物馆,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宁波才再次回到公众视线。
走一趟宁波,看青瓦磷磷的街边民居,住古村落改建的柏悦酒店、尝百年老字号推出的汤圆新吃法。如今的宁波,犹如用废旧砖瓦筑成的博物馆一般,既传承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潮流新元素,在混搭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甬城风云
回望过去,从远古时代的蛮荒之地开始,到真正被赋予「宁波」之名,一路走到今天,这个城市经历了漫长多动的数个阶段,每一次变迁都承载了深厚的记忆,绵延不绝。
从河姆渡到于越民族
距今7,000-6,500年,宁波宁绍平原就出现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原始文明,河姆渡人后裔演变成为于越民族。
建州
隋文帝合并4县,地方志上称为「大句章」。
唐代,宁波正式建制。当代宁波的市域范围在当时已经基本确定。
821年,明州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
明州港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之港。842年春,商人、航海家李邻德自明州港驾商船赴日本。这是最早的赴日贸易的记载。
出现「句章」
宁波的行政区域在唐代以前屡次更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域概念。夏时,宁波所在地称为鄞;春秋时归为越国,于今慈城镇境内建有句章,成为宁波境内最早的城池,也是重要的军港。战国中期后,为楚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宁波地区属会稽郡,置鄞、鄮、句章、余姚4县。
佛教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影响宁波。甬上最早的佛寺普济寺建于三国时期,现今的两大佛寺阿育王寺和天童寺则可以追溯到东晋。
开启航运贸易时代
宋代为「庆元府」,作为江南港口,地位日渐重要,与高丽、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都拥有贸易联系。在航海过程中,福建传来的妈祖信仰成为宋朝的官方神灵。伴随着贸易的还有文化交流。日本佛教临济宗、曹洞宗均从明州传入日本。
王安石任鄞县令,倡导经世实用之风,宁波民间形成的「田家有子皆习书,士儒无人不织麻」的风气,就从那时开始。
元朝复格为「庆元路」,后归降朱元璋重新改为「明州府」。
外贸兴废,宁波开埠
1645年,宁波明代官员降清。张苍水在宁波坚持反清长达20年。为镇压反清运动,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并实施海禁政策,这一政策使得宁波对外贸易损失惨重。
1679年(康熙二十三年),海禁解除,但乾隆年间,重开海禁。
黄宗羲、全祖望等闻名全国的大学者创立浙东学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一时期,宁波商人作为十大商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影响全国。
新宁波转型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资的迅速进入,官吏的腐败和太平天国的战乱使得宁波本土经济凋敝。此后宁波商人大批前往上海,并逐渐在金融和众多实业领域占据领导地位。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大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内战使得部分宁波商人陆续迁往香港、台湾和美国。
1984年,邓小平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在海外取得成就的宁波人在包玉刚等人的带动下开始支持家乡建设。
2006年1月1日,宁波港与舟山港联合,从内河港口转变为海港。2009年,宁波舟山港海上货物吞吐量全国第一。
终成「宁波」,学术发展与商帮出现
1381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称宁波府。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中叶,余姚思想家王守仁推崇濂洛的「身心之学」,创立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晚明和日本的思想。
晚明,葡萄牙在双屿港的走私贸易一度繁荣,客观上也促进了宁波的对外交流。为打击倭寇,戚继光和俞大猷等抗倭名将多次在宁波作战,许多海防设施的遗迹保留到今天。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宁波帮开始崛起,在京师成立会馆组织,日后逐渐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
甬
宁波简称「甬」起自周朝。「甬」为象形字,形状接近古代钟形。这一形状来源于鄞县、奉化两地县境上的山峰。由于这些山峰很像古代的覆钟,因而古代称甬山,穿过这一地带的江即称为甬江,这一地区称为「甬」地。
阿拉宁波人
你无法想像一个城市可以产生那么多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极高影响力的顶尖名人,其中以商界和文化界最盛。「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日本国师朱舜水,还有王阳明、蒋介石、邵逸夫、包玉刚……他们都是宁波人。
孙中山曾评价道:「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
王阳明(1472年~1529年)
名为王守仁,今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蒋介石留学日本时,接触阳明学,从此崇敬王阳明,故后来在台湾将许多校名、地名、路名改为「阳明」二字。
蒋介石(1887年~1975年)
中国政治人物及军事家。生于宁波奉化溪口,在蒋氏家谱中,其名为志清,字瑞元,号介石。十四岁与毛福梅成亲,长子蒋经国在奉化出生,后赴日本学习军事,追随孙中山先生,先生赐其名为「中正」。1927年,蒋宋联姻,蒋介石宣布与发妻毛福梅、侧室姚冶诚、陈洁如脱离关系。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再连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并连续当选中国国民党总裁。
邵逸夫(1907年~2014年)
原名邵仁楞,号逸夫,香港电影及电视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生于上海,祖籍宁波镇海。邵逸夫在邵家八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到香港后尊称「六叔」,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邵行银。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亦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生前致力于慈善事业,历年捐助社会公益,尤其教育和科技,他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中国大陆,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
包玉刚(1918年~1991年)
环球航运集团创始人,世界八大船王之一,香港20世纪70、80年代首富。包玉刚出生在宁波,父亲包兆龙是一个商人,常年在汉口经商。小时候在上海求学,后来先后在衡阳、重庆、上海的银行工作。1949年初举家放弃上海的事业,迁到香港从事进出口贸易和经营航运业。包玉刚不仅率先购买中国建造的船舶,还捐献巨资为家乡兴建宁波大学、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包玉刚图书馆等。
董浩云(1911年~1982年)
中国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的创办人,被誉为「现代郑和」,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1912年董浩云生于上海一个商人家庭,其父从事五金行业生意。董浩云的老家舟山(1953年前属宁波管辖)就在海边。小时候跟家人回家乡时,蔚蓝的大海深深吸引了他。12岁移居香港,成年后在天津航运公司当职员,后逐步升任为常务董事,踏上了经营航运业的生涯。其长子董建华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三女董建平爱好艺术,对国内新秀尤其江浙年轻画家,多有扶持。
陈逸飞(1946年~2005年)
中国著名导演、油画家,视觉艺术家。他出生于宁波,成长于上海。师从俞云阶、孟光等先生,间接地师承了徐悲鸿与马克西莫夫。他是西方世界中最著名的中国画家,代表作《夜宴》曾创下中国人在海外拍卖油画的最高价纪录。在油画上取得成功后,陈逸飞开始拍摄电影,多以旧上海为时代背景。2005年因指导电影《理发师》过度疲劳而导致胃穿孔,不顾医生劝告从医院返回拍摄地,再度发病救治无效逝世。
沈殿霞(1945年~2008年)
昵称「肥肥」、因地位崇高而被号「肥姐」、「开心果」,是香港一位著名主持人,一代综艺巨星,香港无线电视的第一代艺人,尤擅于担任现场直播节目司仪。祖籍宁波,生于上海,13岁时跟随父母移居香港,15岁时被招为电影《一树桃花千朵红》的童星,而开始其演艺生涯,曾参与多部电影的演出,拍摄过的电影逾百部,其后加入香港无线电视,开始长寿综艺节目《欢乐今宵》的主持工作。1970年曾与张德兰、汪明荃、王爱明组成「四朵金花」。
余秋雨(1946年~)
生于今宁波慈溪市,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着有《文化苦旅》、《行者无疆》、《何谓文化》等文化散文集,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
范徐丽泰(1945年~)
本名徐丽泰,香港建制派政治人物。祖籍宁波,生于上海,父亲徐大统为「上海纸业大王」,是青帮人物杜月笙的得意门生及得力助手,帮助过国民党。1949年随父举家迁到香港定居。现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及常务委员会成员,并曾自1997至2008年先后担任临时立法会及立法会主席,是参选201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的热门人选之一。
周星驰(1962年~)
人称星爷,生于香港,祖籍宁波,国际知名导演、演员、监制、编剧,被当作「喜剧」与「无厘头」的代名词,对网络文化影响非常深远。当被问及为何周星驰将电影《长江七号》的外景地定在宁波时,他说「因为阿拉是宁波人,理应为家乡做点事情。」2005年,周星驰回宁波认祖寻根,并被市旅游局和市旅游协会授予「宁波旅游形象代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