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跋颜鲁公刘中使帖》考论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文徵明,颜真卿,考论
  • 发布时间:2015-04-23 09:59

  颜真卿《刘中使帖》为墨迹本,又称《瀛州帖》,该帖后有王芝、鲜于枢、张晏、白珽、田衍、张晏、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的题跋。文徵明误将张与可(张绣江)认作张彦清(张晏),所以对这些题跋的时间先后提出疑问。本文纠正了文徵明的误解,并对文徵明题跋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探析。

  一、文徵明《跋颜鲁公刘中使帖》原文及著录情况

  文徵明《跋颜鲁公刘中使帖》原文:右颜鲁公《刘中使帖》,徵明少时尝从太仆李公应祯观于吴江史氏。李公谓:“鲁公真迹存世者,此帖为最。”徵明时未有识,不知其言为的。及今四十年,年逾六十,所阅颜书屡矣,卒未有胜之者。因华君中甫持以相示,展阅数四,神气爽然。米氏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者,此帖诚有之,乃知前辈之不妄也。帖后跋尾六通:首王英孙,次鲜于太常,又次张彦清、白湛渊、田师孟,最后亦彦清书。盖此帖曾藏彦清所,后易于英孙耳,观跋语可见。考英孙所跋岁月,宜在后,不知何缘出诸公之前?初疑装池之误,欲令改易,而张公钤印宛然,不可拆裂,姑记于此,以俟博哉。〔1〕

  颜真卿《刘中使帖》为墨迹本,又称《瀛州帖》,书于唐大历十年(775)左右,行书,八行,41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徵明此则题跋,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一、《清河书画舫》卷五、《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四、《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二十九以及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三均有著录。《文徵明集·补辑》中标明该题跋写于“辛卯八月朔”。但《书画题跋记》卷一著录此题跋时带有明确的书写时间:“嘉靖九年庚寅菊月望日徵明识。”《佩文斋书画谱》和《六艺之一录》著录与《书画题跋记》相同。据周道振所纂《文徵明年谱》记载,此则题跋款识为“嘉靖十年岁在辛卯八月朔,长洲文徵明题”〔2〕。周道振先生是根据摄影本《颜鲁公刘中使帖》著录,应是文徵明题跋的墨迹本,那《书画题跋记》等文献著录题跋的时间有误。

  二、文徵明题跋中提及的“王英孙”“张彦清”考

  文徵明在《跋颜鲁公刘中使帖》中提及:帖后跋尾六通:首王英孙,次鲜于太常,又次张彦清、白湛渊、田师孟,最后亦彦清书。

  对于颜真卿《刘中使帖》的这些题跋,《珊瑚木难》卷三、《赵氏铁网珊瑚》卷一、《书画题跋记》卷一以及《清河书画舫》卷五均有著录。但是,这些文献著录的第一则题跋,其作者为王芝。那王芝是否就是文徵明所提及的“王英孙”呢?

  王芝题跋如下:右《唐太师颜鲁公书刘中使帖》真迹,著载《宣和书谱》,南渡后入绍兴内府。至元丙戌,以陆柬之《兰亭诗》、欧阳率更《卜商帖》真迹二卷易得于张绣江处。此帖笔画雄健,不独与《蔡明远》《寒食》等帖相颉颃,而书旨慷慨激烈,公之英风义节犹可想见于百世之下,信可宝也。三月十有二日,大梁王芝再拜,谨题于宝墨斋。〔3〕

  从这则题跋的时间来看,是“三月十二日”,且题跋中还记载“至元丙戌,以陆柬之《兰亭诗》、欧阳率更《卜商帖》真迹二卷易得于张绣江处”。可知,王芝题跋的时间应该就是“至元丙戌(1286)三月十二日”,而且可以肯定,王芝是元代时期人。今考王芝,字子庆,号井西,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寓居杭州,喜收藏字画。王芝曾在跋《蔡君谟洮河石砚铭》中有款识云:“至元辛卯二月廿有四日大梁王芝释题于宝墨斋。”〔4〕

  从“大梁王芝”以及“宝墨斋”这样的字眼来看,与《刘中使帖》的首条题跋作者的称谓和斋号是一致的,这两则题跋肯定都是王芝所作。

  且王芝所跋《蔡君谟洮河石砚铭》的落款时间是“至元辛卯二月廿有四日”,“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纪年,“至元辛卯”是1291年,毫无疑问,王芝为元初时期人。此外,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卷五《息斋墨竹》中这样一则记载:大德癸卯夏四月,息斋道人为蹇提举乡友作于王子庆秘校家之宝墨斋。〔5〕

  息斋道人是指李衍,字仲宾,号息斋道人,为元初画家。从李衍的这句款识也可得知,王子庆的书斋就是“宝墨斋”,而王子庆正就是王芝,子庆是其字。

  而据元代夏文彦撰《绘图宝鉴》卷五记载:王英孙,字才翁,号修竹,绍兴人。宋将作监簿入朝,隐居不仕,作墨竹兰蕙,颇雅洁不凡。〔6〕

  显然,王英孙是宋代人,且擅长墨竹兰蕙。而且王英孙常落款“山阴王英孙”。例如他题跋《元高克恭夜山图》时就落款“山阴王英孙顿首”〔7〕。而元代的王芝不擅绘画。且元代王芝常落款为“大梁王芝”,虽然王英孙卒于元代1312年,但他是绍兴人,与大梁(开封)的王芝显然不是同一个人。可见,文徵明是将元代的王芝误认为宋代的王英孙了。

  文徵明在题跋中还提出这样的疑惑:盖此帖曾藏彦清所,后易于英孙耳,观跋语可见。考英孙所跋岁月,宜在后,不知何缘出诸公之前?

  张晏在颜真卿《刘中使帖》后有二则题跋,其一云:鲁公书存世尝见《李光颜太保帖》《乞米帖》《马病帖》《顿首夫人帖》《祭侄季明文》《允南母商氏赠告》《昭甫告》,并此八本。观于此书,端可为钩如屈金,点如堕石。东坡有云:“书至于颜鲁公。”诚哉!是言也。时大德九年,岁在乙巳冬十月廿五日,集贤学士通议大夫张晏敬书。〔8〕

  张晏第二则题跋如下:太平之日,生长京师,乃得会观诸公法帖,故能考其笔法,辨其真伪也。如颜书,且勿论碑本,今专审其墨迹如《乞米》《李太保》《马病》皆真行,《祭侄文》行草字,如钱许大,四帖相若皆白纸。《顿首夫人》行书,澹黄纸字,亦钱许大。《昭甫告》正书,甚严整有力,白纸,字亦钱许大,全肖碑刻。《允南母告》,寸五大字,笔力不及白纸。此《刘中使帖》,字最大。观其运笔点画,如见其人,端有闻捷慨然效忠之态,真希世之宝也。时于明窗净几,展玩之余,收卷三叹,后之学书者,非不属志。米芾所谓“心会而手不遂也”。饮中,尝用东坡砚、山谷墨敬书于劝学斋,张彦清重题。〔9〕

  张晏在第一则题跋中有款识云:“时大德九年,岁在乙巳冬十月廿五日,集贤学士通议大夫张晏敬书。”

  从王芝的题跋来看,他得到颜真卿《刘中使帖》是“至元丙戌,以陆柬之《兰亭诗》、欧阳率更《卜商帖》真迹二卷易得于张绣江处”。而文徵明题跋认为“此帖曾藏彦清所,后易于英孙耳,观跋语可见”。显然,文徵明把王芝题跋中的“张绣江”认定为“张彦清。”

  那张绣江是否就是《刘中使帖》中的题跋者张彦清呢?

  《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九及《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九十七载有《张绣江来往溪上帖》,其中有句云:与可顿首。一庵长老大禅师,行长与可二子来往溪上,受恩多矣,非谀也。〔10〕从文献记载的《张绣江来往溪上帖》中所称“与可顿首”字眼可知,张绣江即张与可。

  《珊瑚网》卷二十二记载云:张与可斯立号绣江所藏:《陶隠居小字黄庭外景经》、《张旭草书真迹》(六一翁跋)、《杨凝式千文》、《元微之转官诰》。

  《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七十八及《云烟过眼录》卷二等文献也记载了同样的内容。而《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六载:《书画舫》云:震泽王氏,世传《陶隐居黄庭外景经》,楷法俊逸,翩翩不群,原系张与可故物云。与可号绣江,前元名士。从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张与可,字斯立,号绣江,为元代时期名士,喜收藏古代法书。王芝题跋中称所得《刘中使帖》正是易于张与可处,并不是文徵明题跋中所言《刘中使帖》原在张彦清处。显然,文徵明误将张与可(张绣江)认作张彦清(张晏)了。

  而颜真卿《刘中使帖》题跋者张晏生活在元大德至延祐年间,字彦清,邢台沙河人,是张文谦之子,少有文学名,举进士,类官官御史中丞,赠山西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谥号文靖。

  而且,张晏题跋《刘中使帖》的时间是在大德九年乙巳(1305)冬十月廿五日,而王芝题跋时间是在至元丙戌(1286)三月十二日,比张晏题跋的时间整整早了十九年。所以,《刘中使帖》后的题跋顺序肯定是王芝在前,而张晏在后。由此可见,文徵明提出王芝、张晏等人题跋位置前后颠倒的疑惑,是他误将张晏认定为张绣江所致。

  三、文徵明题跋中言及的鲜于太常、白湛渊、田师孟等人题跋考论

  文徵明在颜真卿《刘中使帖》的题跋称,该帖后有鲜于太常、白湛渊、田师孟等人的题跋。前文已经提及,《珊瑚木难》卷三、《赵氏铁网珊瑚》卷一、《书画题跋记》卷一以及《清河书画舫》卷五对这些题跋均有著录。

  文徵明题跋中所称的鲜于太常是指鲜于枢。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因晚年营室名曰“困学之斋”,故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浙东省都事,晚年又任太常典簿。因此,后世称其为鲜于太常。他在颜真卿《刘中使帖》后的题跋如下:

  颜太师之书,世不多见,不肖平生见真迹三本,《祭侄季明文》、《马病》及此帖。《祭侄》行草,《马病》行真,皆小。而此帖正行,差大。虽体制不同,然其英风烈气见于笔端一也。此语岂可为不知者道哉?鲜于枢拜手书。〔11〕

  鲜于枢此则题跋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题跋中最有价值的就是鲜于枢提出了颜真卿书法“虽体制不同,然其英风烈气见于笔端一也”的书学观点。鲜于枢通过对比了《祭侄文稿》《马病帖》《刘中使帖》的书体和字形大小等不同形制而认为颜真卿作品中所具有的“英风烈气”是一致的。这种观点的提出,既是对颜真卿忠贞英烈的人格精神的肯定,也是对“书如其人”书学观点的印证。鲜于枢进一步说:“此语岂可为不知者道哉?”作为集书法创作和鉴赏于一身的鲜于枢,通过不同形制的书法作品而看出其精神气质,说明鲜于枢的眼光是非常独特的,是“知书者”的至理名言,这种体会是不懂书法的人永远无法理解和领悟的。

  文徵明题跋中所称的“白湛渊”是指白珽。白珽(1248-1328),字廷玉,元钱塘(今杭州)人。原是代名儒舒少度的遗腹子,后为钱塘人白某收作嗣子,取名白珽。白珽自幼聪慧过人,雅好诗文,博通经史。入元后,经李简推荐,授太平路儒学学正,不久摄教授事,后转常州路教授,迁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儒学副提举,又转任淮东盐仓大使,再迁为兰溪州判官。但白珽仕途不显达,晚年归隐西湖栖霞岭下,故号栖霞山人。因有泉自天竺山汇流于其门口,故题居室名为“湛渊”,自号湛渊,后世也称其为白湛渊。白珽在颜真卿《刘中使帖》后的题跋如下:《瀛州帖》,视鲁公他书,特大。而凛凛忠义之气如对生面,非石刻所能髣髴也。余生平获见真迹二,《小字麻姑记》与此耳。尝有云:“桃源在何处?乃见世道污。”所以颜鲁公细书《麻姑记》:“事近荒,忽特贤者适婴,多虞世,降俗陋,假异境,以明其志。”殆有托而云。然维鲁公忠贯日月,功载旗常,固不待善书名于代,况笔精墨妙若是耶?昔桓彝渡江,伤晋之弱,及见王导辈,语则知有托足之地。余于是观公翦禽之快,亦知夫唐爝未息欤?史侯处厚,尚义士也,旷岁月而得之。既得之,非尚义者不出示,非其人处厚知所尚哉?钱唐白珽谨题。〔12〕

  因《刘中使帖》开头句为“近闻刘中使至瀛洲”,所以《刘中使帖》也被称为《瀛州帖》,白珽的题跋就这样称谓该帖。白珽在题跋中也高度赞扬颜真卿的凛凛忠义之气。此外,他在题跋中称:“史侯处厚,尚义士也,旷岁月而得之。”那说明颜真卿《刘中使帖》元初被王芝易得后,又被史侯收藏。

  文徵明在题跋中还言及田师孟对《刘中使帖》有题跋,田师孟是指田衍。田衍是元代画家,喜书画古玩,师孟是其字,其先祖为京兆醴泉(今陕西醴泉)人,后徙蒙城。田衍历任中书掾主事员外郎、河中知府等职。田衍题跋如下:右《唐鲁郡开国公太子太师颜真卿字清臣书刘中使帖》真迹,四十一字。公尝学书于张旭,得屋漏雨法。衍游京师,览公书最多,衍之所藏《送辛晃序》《颜昭甫殷夫人二诰》《争座后帖》《朝回马病帖》,皆经宣和绍兴御府。然俱未若此帖之雄放豪逸,岂特入季明之室,将与元气争长。昔人云:“书一艺耳。苟非其人,虽工不足贵也。”惟公可以当之。至大己酉中秋日,拜观于兰谷大卿史侯之第。蒙城田衍题。〔13〕

  从题跋可知,田衍见过的颜真卿书法作品颇多,且收藏了颜真卿不少真迹。他的题跋有款识云:“至大己酉中秋日,拜观于兰谷大卿史侯之第。”由此可以推测,田衍题跋的时间与白珽题跋相距不远,且都在史侯家拜观了颜真卿这件真迹后所题。由此可知,颜真卿《刘中使帖》在元代至大年间被史侯收藏。那史侯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元代词人王恽曾作词《望海潮》,并有序云:“乙卯岁端午,赋北郊骑鞠,呈节使史侯。”另有词《水龙吟》,且序中云:“寿都督史侯,时为东平总管。”王恽(1227-1304),字仲谋,卫州(元代为卫辉路)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是元朝的官员和文学家。他在词中序言中所提及的“史侯”与白珽和田衍题跋中提及的“史侯”应该是同一个人。而元代陈宜甫所撰《秋岩诗集》卷上有《寄史兰谷少监李海一尚书》诗云:“天寒幽蓟远,怀友苦劳心。最喜加官秩,曾烦寄俸金。雪消兰玉秀,春暖海涛深。何日蓬莱馆,觞飞共醉吟?”〔14〕由此可知,史侯也称史兰谷,在元代时担任多节使、都督、东平总管及少监等职。而且,白珽题跋中称史侯是位处厚尚义之士。

  对于颜真卿《刘中使帖》的收藏情况,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上记载比较详细,记载云:相传《大字瀛洲帖》为宋宣和御府故物。元初藏张可与家,后具王芝、鲜于枢等六跋,乔篑成题名。历代传授有绪若此:弘治中归史明古氏,即《寓意编》所谓“史丈新收者”也;嘉靖壬辰复在华中甫家,而文徵仲为之跋,至甲子岁,幸为茂实府君所购。〔15〕而据清代倪涛所撰《六艺之一录》卷三百八十载:嘉靖壬辰,复在华中甫家,而文徵仲为之跋。至甲子岁,为茂实府君所购,后归檇李项氏。〔16〕

  根据张丑、倪涛等人文献记载,再结合王芝、白珽、田衍等人的题跋,颜真卿《刘中使帖》的流传更为具体:北宋宣和年间,该帖被内府收藏;元代初年藏于张可与家;后被王芝以陆柬之《兰亭诗》和欧阳询《卜商帖》二卷真迹易得;至大年间,该帖流入史侯家;弘治中被明代史鉴(史明古)收藏;嘉靖壬辰在华中甫家,文徵明题跋时,该帖正被华中甫收藏;到了嘉靖甲子岁,该帖又被茂实府收藏;后来归项元汴所藏。

  出上述题跋外,颜真卿《刘中使帖》后还有董其昌的题跋,其原文如下:鲜于伯机《题祭季明文》:“天下法书第一,吾家法书第一。”此又题《刘中使帖》,渔阳笔法,信有所自,名不虚得。此卷余已刻之《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因题。

  对于董其昌将《刘中使帖》刻入《戏鸿堂帖》之事,清代王澍有所评价。他在《竹云题跋》中这样记载:今董氏《戏鸿堂》所刻,字形差小。王芝以下诸跋皆无之。《戏鸿》所刻,既拙恶,又草率,不复匠心,一至于此。今未见他刻,仅据《戏鸿堂》临之,正未知有合否耳?〔17〕

  从王澍的题跋来看,他对董其昌刻入《戏鸿堂帖》的《刘中使帖》评价是不高的,认为被刻得拙恶草率。而对于《刘中使帖》真迹,他这样记载:“康熙间锡山秦公子树沣见于京师,云字大如掌,纵横遒古,惊欲下拜。”由此可见,该帖在康熙年间还没被清代内府收藏,而真迹的艺术效果,让观者钦佩不已。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知,作为颜真卿流传下来的真迹之一,《刘中使帖》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备受后世赞许,且后世将颜真卿人品与书品并加褒扬。就文徵明《跋颜鲁公刘中使帖》而言,其中不少观点很有学术价值。但是,文徵明误将“王芝”认定为“王英孙”,又将“张绣江”误认为张晏或张彦清,因此,对王芝和张晏的题跋时间先后提出了疑惑。而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刘中使帖》,其后的题跋顺序依次是王芝、鲜于枢、张晏、白珽、田衍、张晏、文徵明、董其昌等等。这种顺序是按照题跋时间先后排列的,不存在文徵明质疑的装池有误。

  注释:

  〔1〕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二十三,第1330-13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周道振、张月尊同纂《文徵明年谱》卷五,第438-439页,百家出版社,1998年8月版。

  〔3〕(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胡敬《西清札记》卷一

  〔5〕(明)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元)夏文彦《绘图宝鉴》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石渠宝笈》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元)陈宜甫《秋岩诗集》卷上《寄史兰谷少监李海一尚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百八十

  〔17〕(清)王澍《竹云题跋》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向彬 责任编辑/刘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