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林风眠,民族艺术,现代化
  • 发布时间:2015-04-23 12:31

  有没有一种喜爱,最初开始于一个名字?

  对林风眠,我就是。

  林风眠,念着念着,像一幅温远的画,清艳。记得几年前,在策划黑皮书《人间四月天》时,我们精选了林徽因作品中适合中学生的散文、诗歌,配上林风眠的画作。林风眠画的画,林风眠做的事,林风眠的性情,林风眠的品格,越看越洞明,再要不喜爱,已是不能。

  林风眠生于1900年,是20世纪的同代人,又是这个翻天覆地的百年的曲折命运的见证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世纪的重大变迁: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文革”……这些民族的大事件,都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他的人生几乎映衬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寻觅和苦难。但他的艺术,却仿佛孤行在这一切之外,吸取民族民间的养料,秉持东方艺术的理想,从抒情诗意的一端到苍凉忧郁的另一端,创造着一方清新隽远的新天地。在那里,“家园”之思的凝痛和个人命运的郁结,都被滤成咫尺之间的诗,被凝成一道历史天空下新东方艺术的凄美而又真切的身影。

  《林风眠全集》从创作、理念和思想等方面原生态地诠释林风眠以“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使命的一生,含画集(3卷)、文集(1卷)、年谱(1卷)三部分,共计5卷本。其中,“画集”部分以时间先后为序分主题展示林风眠作品。“文集”部分将林风眠一生的文艺作品以时间先后为序编排,含著述篇章、书信札记、经典语录等,尊重和保留了林风眠原有的用词方式。“年谱”部分则重在呈现林风眠的生平事迹和艺术创作道路。这是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在这个意义之上的一次蕴义丰饶的探试与拓新。

  谈起林风眠,总令我们百感交集。和那一代的许多文化大师一样,他的人生和教育相联。他传奇般的青年遭遇,使得他很早就站在一个高点上,参与和领导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向着现代转型的文化大业,先后执掌中国两所最高艺术学府,并抱定“我入地狱”的决心,锐意推行艺术运动的理想,潜心艺术教育的创制。

  1928年,林风眠秉持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以美心换人心”的实验宗旨,坚守着以艺术运动来“为艺术战”的实验理想,创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确定了“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使命,揭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新篇章,构建了我们今天的国美之路的学术脉络。

  此后,林风眠的学生李可染、席德进、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刘开渠、王朝闻、赵春翔、艾青等艺术家也都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出来的。

  从旅法之时起,林风眠就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民族艺术现代化的问题。那时,正值现代主义在欧洲鼎盛时期。林风眠被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所深深吸引,更加深入地研究学习祖国的艺术传统。经过潜心研究中西艺术的起源与本质,林风眠领悟到中西艺术是相通的:“其实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是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同时,他也深知二者融合不易,回国后,即以不懈的开拓精神,将其理论思想运用于大胆的艺术实践。

  他画山水、画静物、画仕女、画戏剧人物……所呈现的往往都不是自然直接对应物,但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却飘荡着一种独特的气韵:孤独、磨难和忧郁。

  孤单的秋鹜在低翔,在寻觅,林风眠的追求却是没有止境的。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研究汉画像砖,研究皮影民艺,临摹敦煌壁画,甚至对立体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孤独和忧郁把他抛掷到另一种情感的高点,中西艺术两端的深入理解赐予他一种能力,使他能洞悉视觉痕迹和灵魂之间那神秘的牵线,并从内心的深处含英嚼华、风餐露宿,细细地编结和吐纳而成一个演变的轨迹和网络。

  正如英国艺术史学者苏立文在《林风眠—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一文中向历史所发出的大胆的设问:“从抒情的、装饰的、充满诗意的极端,到悲惨的、暴烈的、忧郁的另一个极端—试问现代曾有哪一位中国艺术家,表达出来的感受有着如此广阔的范围?有哪一位中国艺术家,在20年代是一位大胆的革新者,而60年以后,仍是一位大胆的现代画家?”在近一个世纪的潜行中,林风眠带给我们如此丰饶而神奇的心灵风景,为新世纪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一条包孕中西、触及本性的精神道路,使中国的艺术家们能以现代的手法表达出完全中国化的感受,且从西方艺术理念的影响中得到解脱。他用他的一生孤独的奋斗指明了这条振兴东方艺术的创新之路。

  抚今追昔,去钩沉那段曾经经历的岁月,重叙那段岁月于上下文之间涌动意涵。从林风眠身上,可以读到中国美术百年发展的艰难历程,可以读到中西文化融合的深重讯息,可以读到命运的乖戾和人性的磨难;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可以读到每个观者自身真实本性被轻轻拨动的颤音,读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领会艺术家的责任。

  我们以往做的和将要做的,都只是努力将曾经的生命的能量留存在那里,让将来的兴怀者,有感于林风眠,有感于代代传承的学术精神。

  文/万玉云 责任编辑/宋建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