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牽大手一起营销动物园 圆仔最佳动物代言人
- 来源:专案经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熊猫,动物园,圆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25 13:33
大熊猫只要一生宝宝,自然而然会引起旋风,在世界各地皆然,台北市立动物园秘书暨大熊猫繁殖计划召集人张志华如是说,但是如何运用这个优势,将其他动物及台北市立动物园所赋予的生命教育及保育观念带给社会大众,才是园方所要思考及执行的。
主动出击,传达动保知识
好可爱哦!超萌的!
「圆仔」穿上黑背心了耶!
「圆仔」的表情超卡哇依的!
「圆仔」身上的毛颜色有点变了耶!好可爱哦!
每天下午4:00就有一群熊猫迷固定守在计算机前,想看看「圆仔」的最近动态!
2013年7月6日20:05台北市立动物园的熊猫馆诞生了一位娇客,熊猫馆所有工作人员忙进忙出,一方面要照顾「圆圆」母子,一方面对外发布这个好消息。
张志华在第一场记者会时,即与在场所有媒体沟通,采取园方每日统一发稿方式,由单一窗口让外界得知「圆仔」最新动态,并每天提供「圆仔」照片、影片和文字,一方面避免各家媒体分散制作各自主题,因为动物园人力无法负荷媒体一再的询问和各种独家专访需求,并让各家媒体没有独家、也没有独漏的问题。
而这种由园方统一每日主题,准备报导素材主动提供各媒体参考采用的方式,包括爆红的「圆仔」微笑照、卷舌照、投降照、四脚朝天照等,也让熊猫旋风席卷全台,甚至红到国外,成为国际媒体报导焦点。
善用资源,发挥每人特长
张志华表示,熊猫馆编制的工作人员包含熊猫馆馆长陈玉燕、研究计划助理及保育员4位共6人,因「圆圆」的生产,特别邀请二位中国熊猫专家协助,这8人需24小时轮流负责照顾「圆圆」母女,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及人力可以协助发布新闻信息,而且媒体宣传也不是照顾熊猫的保育员所擅长的。
曾经负责教育推广工作的张志华马上想到教育推广部门的同事,请该部门的同事协助拍摄「圆仔」的生活细节,发布相关新闻。
张志华说,这是最简单、快速的方法,因为教育推广部的工作人员知道用什么语言跟民众沟通,也知道民众最有兴趣的主题是什么,更可以从生物学、生命教育的角度去让民众获得相关的知识。
于是马上从有生物学背景的工作人员中挑出3位来协助媒体发布工作,让非动物专业背景的人进到动物的现场里面,与专业人员聊动物,彼此之间热列的讨论「圆仔」的动作、表情,再以教育的眼光,产生更多可以告诉大家的信息。
张志华举例说,当「圆仔」眼睛张开的那一天,同事送上来的新闻稿写了「啾咪」二字,对于这网络族群的新语言,张志华还真的没听过,也搞不清这二字的意思,经过同事的解释后才了解好像蛮贴切的,后来发现这样的网络语言,真的引起媒体及网友们很大的回响。
张志华补充道,教育推广部的工作人员每天与民众、小朋友接触,充分知道什么样的词语可以获得回应,如何才能有效的跟大家沟通;当然在新闻稿出去前,张志华会先看过,以兽医的角度再去协助哪些是不适当的需修改等等,但慢慢的,大家都能抓到要领,让整个运作更为顺畅,也更有效率,到最后连新闻标题都很能被媒体所接受。
另外,张志华也说有几张很萌的照片也是无心插柳所产生的,因假日还要发稿,所以就在周五请摄影技术比较好的同事去拍照片,做为假日发稿用,结果就产生了许多「圆仔」很萌的经典照片。
规划主题,传达育教宗旨
虽然园方都会记录每个动物的成长,但如果只是出生第几天、体重多少、身长多少……,这样的记录应该无法引起民众的注意与关心;于是园方开始规划主题,以一天一个主题的方式进行,随着「圆仔」的成长,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在每个过程的变化中与其他动物的异同在哪里?从生物学、心理学、生态学等方面去想主题,也要将动物园内其他动物带到内容中,让民众可以认识更多的动物,也注意到其他动物的特色,更将社会教育、生命教育带到宣传中,达到动物园最初的宗旨。
例如,「圆仔」的第109天体重来到7,246克,躺在地上享受妈咪爱的抚摸好满足,被「圆圆」搬来弄去除了是亲子间的互动,也帮助圆仔清洁身体,接着又到了喝奶的时间。「圆仔」很清楚哪里是最好的位置,一把趴在妈咪怀中用力吸着母奶,但喂饱「圆仔」任务还没结束,「圆圆」一刻不得闲,接着开始刺激「圆仔」肛门帮助它排便。「圆圆」吃掉「圆仔」的便便,因为里面有未消化的营养素也可以替「圆圆」补身体。和熊猫一样属于晚熟型,需要母亲的照料才能长大的,还有出生只有2公分,重0.5公克的无尾熊,小时候都住在育儿袋里,除了睡觉躲藏到六个月大才会探出头来,大约一岁便能自行独立,正所谓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这些温馨画面也让人看到了母爱的伟大。
像这样不只是让民众看到超萌的「圆仔」,也借机将每种动物的特性让民众了解,更让动物园内的其他动物也有机会曝光。
另外像「圆仔」喜欢的玩具「水盆君」,那是妈妈「圆圆」的饮水盆,在影片及新闻稿中,就可以了解到这个用不锈钢打造的饮水盆概念有点像看牙医时的水杯,当给水到达一定重量后便会停止,并详细说明饮水盆主体结构层层解开后,可以看见里面利用着橡皮筋,吊挂起一个圆形平面钢板,上头放着钢盆,因此「圆仔」坐在里面时,会有点摇晃像是坐摇摇床一样;有时会看到饮水盆周围有黑渍,其实是「圆圆」的肛周腺体标记所留下来的。
例如这样的介绍,不再只是单纯的身高、体重等信息,而是让民众可以更了解动物园里的各种设施,能从育乐中获得知识,才是动物园所要传达的目标。
当然,在原先排好的主题,也会遇到如「台风」的到来等临时状况,这时工作人员们也会调整内容,以符合时事的方式呈现。
关注媒体,发挥最大宣传效益
虽然有些人质疑动物园在「炒作」话题,甚至是「消费」大熊猫,但每天负责对外报告「圆仔」动态的张志华澄清,园方只是详实记录「圆仔」,这是份内的工作,世界各国的大熊猫通常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都是受到各界关注,园方实时并适度分享纪录画面,是为满足外界的关心和关注。
不过张志华笑笑的说,其实他们有运用媒体及民众爱看大熊猫的这个特性,让媒体去宣传其他动物。例如开始时,他们会在「圆仔」的画面后面接上有提到的动物影像,结果发现电视台就会将后半段的动物切掉,所以他就要求工作人员,将「圆仔」及要宣传的动物穿插露出,经过这样的安排后,果然电视上就能看到其他动物了。
张志华兴奋的表示,动物新闻在各电视台通常会放在气象前播放,但后来因有「圆仔」的新闻收视率就会上升,所以部分电视台就会将「圆仔」的新闻放到新闻节目的前半段。加上很多网站都会集结园方在YouTube上「圆仔」的视频,做成「圆仔」的成长日记,让民众可以随时点击,对于这样的风潮,动物园也乐观其成。
掌握原则,共创双赢
张志华想起跟媒体沟通时,有时一句无心的话,也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在「圆仔」出生后没几天,有天在记者室和记者们闲聊,有记者问熊猫宝宝取名字了没,张志华向媒体表示,动物的命名原则,通常会以妈妈的最后一个字来当子代第一个字的开头,所以「粉圆」、「圆仔」、「肉圆」等名字都出现在大家热烈讨论的名单中,有个记者说「肉圆」也不错啊,在场的记者也都认为很有台湾特色,隔天竟有媒体报导熊猫宝宝命名为「肉圆」,这让张志华非常紧张,因为当时命名尚未定案,还好最后的结果是让大家满意的,只是这样的例子也让他注意到与媒体沟通需面面俱到。
另外一件事是,虽然在「圆仔」还给妈妈后,园方才对外发布信息,当时引起部分媒体的反弹,张志华很无奈的表示,以园方的角度来说,发布新闻除了信息的告知外,也是要让小朋友们知道,由人工抚养的小动物要还给妈妈时,是需要很多考虑的,不是想还回去就交出去这么简单,要让这样的过程给小朋友了解。
张志华诚挚的表示,其实在动物园的角色中,最重要的是要将动物的保育观念、生命教育等理念传递出去。
从谈话中,我们发现张志华一直掌握着与媒体沟通的分寸,并且坚守动物园最原本的保育动物与生命教育的宗旨,也因为这样的原则及努力规划主题,才让「圆仔」因此爆红,并受到各方的关注及喜爱。
文/朱淑玲,P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