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仔诞生的幕后功臣 因为他们的付出 让圆仔健康茁壮
- 来源:专案经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圆仔,大熊猫,圆圆,动物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25 14:08
大熊猫的栖息地在1960年代己大幅缩减与破碎化,野生族群残存于6块狭长地带,被迫散居各地,对于发情难、配种难、育幼难这三难的大熊猫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全球现存的大熊猫约仅1,600只;由于物种特性,通常需采用人工受孕等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团团」、「圆圆」是台湾第一对大熊猫,在相对经验较少的状况下,园方成立大熊猫繁殖计划,克服种种困难,让「圆仔」顺利出生、成长。
获得团队,取得专家加入
2013年7月初「圆圆」在栏舍内以竹枝、叶做一个似窝巢的床铺,这是大伙不曾看过的,保育员心想大概要有好消息了,果然在6日16:45「圆圆」开始阵痛,可以看到它的肚皮一阵一阵的抽动,偶尔舔阴,有时拿起竹子啃两下,偶尔躺下来,看起来明显的坐立不安。18:52羊水破了,在一旁陪产的工作人员也使不上力,只能耐心的等待和帮「圆圆」记录它的第一次生产。20:05终于顺利产下小宝宝,「圆圆」母性很好,一生下来就用嘴把小熊猫叼到胸前呵护。
因为台湾还没有迎接大熊猫宝宝的经验,园方邀请最优秀的大熊猫专家来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动物管理副部长魏明、助理工程师董礼协助「圆圆」的生产事宜,在小「圆仔」出生半个小时后,经验丰富的大陆专家,小心翼翼的从「圆圆」身后将小「圆仔」偷偷的摸出来。
台北市立动物园秘书暨大熊猫繁殖计划召集人张志华说,刚出生的「圆仔」很漂亮、健康,体重也比一般刚出生的大熊猫重。做完初步检查后,就交还给妈妈,接下来的重点是看「圆仔」有没有喝到母乳,因为初乳对大熊猫宝宝是很重要的,抗体全部都来自初乳里面。
由于大熊猫在喂奶时是双手交叉抱着,从外面很难看到是否有喂到奶,这时中国陆专家就以手触经验判断「圆仔」是否有喝到奶,另外,也再次把「圆仔」抱出来量体重是否有变化。
当第二次将小「圆仔」抱出时,嘴巴湿湿的表示有喝到奶,但随即发现「圆仔」受伤了,怕伤口感染的「圆仔」确定暂时无法回到妈妈的身边。
危机处理,掌握目标原则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园方马上决定等小「圆仔」的伤口好了后,要再回到妈妈的身边,有了这个目标,原先不是很充足的人力,必须重新调整。
张志华说,当时一方面要安排「圆仔」的喂奶时间,还要照护产后的「圆圆」,两边都要花很大的精神在上面,每一天每个人的班表都排的很密集。
为了让「圆仔」能喝到母奶,并能让「圆仔」再回去后仍可喝到母奶,所以保育员必须每天采集「圆圆」的母乳,需花更多的时间与「圆圆」互动,热敷、按摩、产后护理等,并注意它的身体及心理状况,例行的整理照顾工作,一样都不能少。
另外,为了让「圆圆」持续有当妈妈的感觉,园方设计了仿仔给「圆圆」练习,但为了让仿仔逼真,保育员要随时遥控放在仿仔肚子里的喇叭,让「圆圆」听到声音,所以每个保育员的手机都有「圆仔」吃饱、想睡觉、吵闹、肚子饿等等的声音,而且要注意「圆圆」抱着仿仔的动作,只要「圆圆」抱着仿仔就不会有声音,但是如果抱反了,就要播放哭的声音。
同时保温箱的「圆仔」也要用布盖着,两侧用硅胶仿仔平平安安压住,只要没压好,「圆仔」就会哇哇哭叫,而且每四个小时就要喂「圆仔」喝奶,喝奶前要替「圆仔」刺激排便、秤量体重、观察它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等。
医疗团队,运用多方资源
在「圆仔」出生后,的确把馆区内的工作人员忙的个个都成为带了黑眼圈的「熊猫人」,但还有一群专业的医师团,队也是在幕后默默的付出。
大熊猫不仅配对难、繁殖也难,为提高交配成功率,平时就训练大熊猫以两只脚站立取食,藉此锻炼熊猫的腿力和腰力;对于唯一知道「圆圆」怀孕的指标超声波,在「圆圆」刚到台北时,对不喜欢被碰触的腹部,在园方反复训练后,让「圆圆」可以躺卧做十几分钟的超声波。
虽然园方平时就做了这些准备,习惯独来独往的大熊猫,在一年一度「圆圆」的发情期,园方都会把握机会让它跟「团团」在一起,但试了三年还是没办法交配成功,医疗团队只好采人工授精的方式。
人工授精对熊猫最大的风险,是需要全身麻醉,医疗团队邀请台大麻醉科教授孙维仁协助,比照人类麻醉规格,用气体麻醉,既安全又不伤身,麻醉机一关,大熊猫10分钟之内即可清醒,不用担心一觉不醒的问题,再用电击方式刺激储精囊完成采精,医疗小组并用超声波协助定位,让工作能顺利及安全;虽然中国有提供集精的容器,不过可能包覆性不够好,总有些喷溅到瓶子外,因此,园方自己画设计图,找到新竹一家玻璃工厂,利用吹瓶的技术打造专用的熊猫集精瓶,对熊猫的生殖器包覆更完全。
另外,医疗小组也利用难得的麻醉时间,替熊猫做全身健康检查,如口腔照护,就请台大牙医学院院长林俊彬,趁麻醉后替「团团」、「圆圆」做齿模、照X光,处理蛀牙问题;还向台大医院商借「经食道心脏超声波」,替「团团」、「圆圆」检查心血管,这也是第一次有动物使用这样的仪器。
张志华进一步说明动物园的医疗团队,他说,在大熊猫来台前就成立了医疗团队,成员并非只有兽医,而是人医与兽医一起合作。像熊猫吃竹子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牙齿,但兽医在牙科专业是很少的,所以就找台大牙科团队过来,因为园方的兽医再怎么专业也不会比天天在看牙齿的医生专业。
另外,「圆圆」在产前十五天才能从超声波看到1.2公分这么小的胎儿,张志华说明,这时动物园就会请医疗团队中较有经验的超声波专家来看超声波,因为他们每天都在看,很容易看出里面的变化。
在小儿科方面就找台大的吴美环主任,吴美环经常看早产儿、做心脏超声波,像熊猫这种属于晚熟型的动物,刚出生时就如早产儿一样,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在「圆仔」一公斤多时,就找吴美环来做超声波,只要几秒或1-2分钟就可检查完成。
对一般的胎儿也会从冲门去照脑部超声波,发现一个多月的「圆仔」冲门已经愈合了,原来大猫熊跟人类在这方面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新发现,也因为这样的合作模式,让更多医生对动物园的其他动物产生兴趣,愿意协助动物园去治疗生病的动物。
建立规则,做好环境控制
因「圆仔」的诞生,忙坏了所有人,张志华说,他从「圆仔」出生后就开始值班,更不用说熊猫馆的同仁。
第一天大家都睡在动物园里,接着张志华每天六点就出门,先到熊猫馆看「圆仔」之后进办公室就处理媒体,而原有的媒体系统无法处理如此密集的熊猫新闻,因为他们无法进到熊猫馆里面,那是需要严格管制的区域,只有几个人能接近大熊猫。
连台北市立动物园园长金仕谦都不能随意进去的,因为要保持区域内环境的单纯,这样对动物们才是好的,包括领导的探访等,对馆内动物都是不必要的风险,张志华特别举例说明。
我们不可能让动物曝露在太多人的环境中,虽然动物园还有很多的保育员,但不可能随意去调动,因为动物会去认平时接触的保育员,是平常就在喂它、照顾它的人。
为了避免动物被感染,进入管制区的所有人员都需换装、消毒,园方更严格规定所有进出人员及照顾动物的人员,家中都不能养宠物;保育员如果感冒或生病,也是禁止进入,张志华进一步说明。
由于大熊猫的繁殖相对于其他动物困难,而「圆仔」顺利的诞生到成长,除了最开始的人工受孕、出生,让大熊猫繁殖计划人员费尽苦心,在成长的过程中,处处都需要保育员的细心照顾,以及医疗团队定期的检查。
张志华说,虽然到现在还有些专家会警告他,别太放心,大熊猫育幼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我们相信,在园方所有工作人员细心照护下,可爱的「圆仔」一定能平安的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