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萌圆仔跃上国际舞台 母女相会园方费尽心思

  • 来源:专案经理
  • 关键字:圆仔,大熊猫,圆圆,相会
  • 发布时间:2015-06-25 13:45

  台北市立动物园的「圆仔」一举夺得年度大熊猫奖的银赏,让全国民众为「圆仔」感到高兴,但更让台北市立动物园高兴的,也让全球动物学家及熊猫研究学者注目的是,「圆仔」在前34天由人工喝母乳饲养,并顺利回到妈妈「圆圆」身边安全又健康的成长这件事;部分人士会认为有一半以上的大熊猫是人工饲养,动物园已经成功饲养了「圆仔」,而且是第一次饲养幼小大熊猫,再放回给妈妈扶养是要冒很大的风险。

  厘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圆圆」产下183.4公克15.5公分的粉红「圆仔」,当大家既高兴又忙碌时,保育员在小「圆仔」出生六个小时,第二次从妈妈「圆圆」怀中抱出小「圆仔」时,发现小「圆仔」的鼠蹊部有一个2公分多的伤口,对于15.5公分的「圆仔」来说,这伤口是有点大,但台北市立动物园秘书暨大熊猫繁殖计划召集人、同时也是兽医的张志华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圆仔」的伤口,因为以台湾的医疗技术及园方的医疗团队来说,这个伤口在1-2周内就可以复原的,张志华想到的是,如何不让这样的事件再度发生,「圆圆」是否能好好的照顾小「圆仔」?

  目前人工饲养大熊猫的难度已经降低了,现在的技术一点都没问题,而且是件很普通的事,但这还是史上第一件刚出生熊猫受这么大伤的事件,园方第一个考虑的是怎么做对「圆仔」最好,由妈妈「圆圆」亲自把小「圆仔」带大是最好的方案,除了可从母乳得到充足的营养,也不会有涨气、消化不良等问题,更可让「圆圆」及「圆仔」母女俩的感情好,学习等各方面也都会比较好。

  有了这样的想法,园方决定还是以让「圆圆」亲自养育小「圆仔」的目标前进,一方面要让「圆仔」持续喝到母乳,园方放弃人工饲养的配方奶,而是每天采集「圆圆」的母乳;另一方面,马上进入「新手妈妈圆圆上手大作战」。为了让小「圆仔」能喝到母乳,张志华说,大熊猫在生产后2-3天性情比较好,不像一般动物有攻击性,但之后就较具攻击性,虽然中国专家在采集初乳方面很有经验,但在前三天后的采集经验是没有的,还好刚生产完的大熊猫食欲很差,为了能顺利采到母乳,保育员会在手上沾上蜂蜜让「圆圆」舔,让「圆圆」对保育员的手有好感,在采集时才不会去咬保育员的手,而另一方面也是动物园在平常时就将动物训练的很好,与保育员的感情都很好。

  逐步完善,寻求各方意见

  为让「圆圆」练习当妈妈,园方急忙制作一个跟小「圆仔」一样大小及重量的布偶仿仔,沾上「圆仔」的便便,让「圆圆」保持对仿仔的母性,并随着小「圆仔」的成长,要让仿仔一起长大,需要每天在仿仔肚子里添加小细沙增加重量,慢慢的「圆圆」对仿仔没什么兴趣,于是园方在旁边播放小「圆仔」的声音,但过没几天,「圆圆」感觉不对劲了,并开始寻找声音来源。

  遇到这种情况,园方绞尽脑汁要想出个解决方案,这时张志华忽然想到前不久参加一个产学合作会议时,曾与一位这方面的专家交换名片,于是马上打了台湾大学生物产业机电工程学系副教授周呈霙的手机,张志华告知他目前遇到的问题,此时周呈霙正在金门无法马上赶回,但建议张志华先去买个迷你蓝牙喇叭,将喇叭装在布偶仿仔里,用手机遥控声音,这个有声音的仿仔果然让「圆圆」爱不释手。

  但为了测试「圆圆」照顾宝宝动作的细腻度,园方在仿仔肚子里又多放了一颗鸡蛋,如果鸡蛋破了,那可能的结果是小「圆仔」的内脏会受伤,结果鸡蛋没破,显示「圆圆」已懂得温柔的对待宝宝。

  另外还在仿仔体内放温度传感器,主要是记录「圆圆」将仿仔放到地上多久后,体温会达到「圆仔」无法接受的程度,是保育员要介入的时间点。

  但事情并非到此结束,随着「圆仔」发育逐渐成熟,活动量慢慢增加,园方与台大生机系团队开始研发第四代「罗伯特仿仔」,让仿仔除了会叫,还要会动。

  这只第四代仿仔除了内建蓝芽喇叭,发出「圆仔」睡觉时、不舒服、肚子饿、吃饱等四种声音,还内装三颗马达,分别控制头部、前肢与后肢,让仿仔可以跟「圆仔」一样,摇摇头、动动手,虽然最后这只第四代仿仔并未上场,但由此得知园方并非等到最后一刻才去想解决方案,而是准备了许多备案,张志华笑着说,你只能做好万全的准备,你没有任何失败的空间。

  因为园方无时无刻都在为「圆仔」何时回到妈妈身旁的时机而准备,当工作人员决定时间就定在「圆仔」张开眼睛前,保育员们总是聚在一起脑力激荡,思考着要怎么让「圆仔」安全的回到妈妈身旁。

  辨识风险,评估每种可能

  保育员担心「圆仔」回到妈妈身旁会不会有问题,虽然有让「圆圆」用仿仔练习,但毕竟还是假的,加上「圆仔」是在保温箱长大的,没有接触过细菌,也没有让妈妈舔过,所以在前三天,保育员就带着小「圆仔」让妈妈舔,这样菌丛就会在「圆仔」身上,让「圆仔」能慢慢接受这些菌丛;另外还让「圆仔」去适应现场的温度,因为跟保温箱的也不一样,例如这些都要事先配合好,让「圆仔」能慢慢的适应。

  在确认「圆仔」回去妈妈身旁的前二天,会议室中坐着医疗小组及各相关人员,正在讨论着小「圆仔」回去妈妈身旁时,要吃多饱?很难想象这样的小问题,这些专家们竟开了二个小时的会议。

  没吃饱,「圆仔」会去找妈妈喝奶,可以马上牵起母女亲情的那条线,但万一「圆圆」还没学会如何让小「圆仔」吃到奶又会如何……;先喂饱,又怕「圆圆」将小「圆仔」上叼下摇的,万一呕吐、呛到、变成吸入性肺炎……,张志华说,大家将所有的可能都沙盘推演了一次,虽然他认为顺利回去的成功率有八成五以上,但谁都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压力。

  2013年8月13日正是「圆仔」要回到妈妈身旁的日子,当天,「圆圆」感到有些不一样,好像知道有事要发生了,而当天所有医疗及工作人员全程待命,张志华严肃的说,当天准备的还包括在旁边放盾牌,假如发生问题时,需要进去抢救,所有东西都得要事先准备好,包括相关的医疗设备,当圆仔受伤时如何去营救?谁要去营救?什么样的方法营救?这些等等设想都要预先做好。

  张志华回忆当天的情况,他和台北市立动物园园长金仕谦一起通过屏幕观察状况,却听到「圆仔」持续不断的大哭声,心里着急的不得了,张志华说,我们原先设定如果「圆仔」在妈妈怀中哭了十分钟以上,工作人员就要进去将「圆仔」抱回,心想工作人员怎么还没进去将「圆仔」抱出来,后来得知是因为通过屏幕及喇叭,室内的回音让「圆仔」的哭声更为明显而大声。

  挑战任务,随时做好准备

  「圆圆」母女相会的视频一上传,每天以20万的成长起跳,一直到200多万的点击率,也因为教育推广工作人员的用心,不但国内「圆仔」的粉丝,连从国外来的点击率也是超高的。

  热爱大熊猫的比利时人贾可布斯(Jeroen Jacobs)也在网站「Giant Panda Zoo」举办投票让网友票选2013年最受欢迎的大熊猫,「圆仔」一举夺得年度大熊猫奖的银赏(第二名),仅次于亚特兰大动物园的双胞胎宝宝「美仑」与「美奂」;而「圆仔」好动调皮的性格也让它获得「最有个性奖」的第一名。

  虽然这样的票选活动并非园方主动报名参加的,但因为园方每天都很细心的帮「圆仔」记录它的生活作息,每天po文让大家知道「圆仔」的近况,所以能获得此等大奖,园方的努力绝对是功不可没的。

  在「圆仔」受伤暂时不能回到妈妈身旁的那一刻起,张志华表示,当时考虑的是能不能更符合自然、符合天性,什么样的方式是对「圆仔」最好的,所以就要不断的去挑战,预想所有可能的风险,并要把战线拉到最前面。

  笔者在采访张志华时,很好奇为何只是让「圆仔」吃多饱回去要开二小时的会议?而人工扶养大熊猫不是很普遍吗?四川的大熊猫不是很多都这样养的吗?后来经过张志华的解释,才知道这是全球首例,在短时间内由人工转自然抚育的案例,真为台北市立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鼓掌,他们第一次抚育大熊猫就遇到如此大的问题,也因为细心思考每一步骤,步步为营做好准备,才达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