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的“王牌预警机”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心血管病 “王牌预警机”
  • 发布时间:2010-07-29 10:27
  糖尿病由于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较为有效的预防和根治办法。现阶段主要是通过控制血糖来防止引发各种慢性并发症,后者的危害更大。遗憾的是,在庞大的糖尿病人群中,血糖控制良好者仅1/4~1/3,约70%糖尿病患者因并发心血管疾病死亡。

  国外早在十多年前就将糖尿病视为一种心血管疾病,认为它与冠心病的危害近似。中外心脏病调查结果均显示,超过70%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超过一半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毫无疑问,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息息相关。

  千呼万唤始出来

  如何有效监测及诊断血糖,一直都是个难题,从尿糖开始,参考指标虽不断得到改进,但这些瞬时的、某一个时间点的血糖检测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而每日7次(三餐前、后和睡前各1次)监测血糖,又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精神压力以及痛苦。科学家们也因此加紧找寻更先进的替代检验指标,终于发现,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和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糖化血红蛋白(HbA1c),通过检测它在血红蛋白中所占的比例,可大致估计120天内血糖的水平,其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显然优于普通血糖检查。

  王牌预警作用

  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并发症有较大联系,堪称心血管病的“王牌预警机”。并且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病况如何,糖化血红蛋白都是心血管疾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它降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相应下降,各种并发症风险也明显减少。

  权威实验结果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即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脑卒中发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白内障摘除术减少19%,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最近10年随访发现,越早有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获益就越明显。英国剑桥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则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男性患者死亡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50%以上。我国研究也提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

  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纪立农教授曾指出:“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仅仅控制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忽略糖化血红蛋白的话,不利于糖尿病的监控和治疗,就算血糖控制得好,糖化血红蛋白没控制好,就证明患者的血糖水平仍然不正常。”

  糖尿病治疗要达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应不超过7%。而在我国,能达标的糖尿病患者只有28%,即使在美国,这一数字也仅有37%。显然,提高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已刻不容缓。

  记住糖尿病诊断新标准:HbA1c≥6.5%应如何监测HbA1c呢?最准确的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这也是目前多数医院采用的方法,不同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显示出病情的轻重。

  2009年6月,国际权威机构就建议将HbA1c≥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终于将其变成事实。国内调查则显示,HbA1c≥6.3%对糖尿病的诊断作用相当于空腹血糖,并将该值作为中国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凡怀疑糖尿病的患者,均应作此检查,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应3~6个月检测1次,血糖平稳后每年复查1次即可。

  当检测值异常时,即使尚无心血管症状,也应尽早就诊或咨询心内科医生。而要使该值恢复正常,五驾马车(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适度运动、自我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必不可少,其中,糖尿病教育和自我血糖监测是整个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而饮食控制与适度运动的具体方法需要患者与医生不断配合、摸索;2型糖尿病一经诊断且没有禁忌证,即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并联合服用二甲双胍治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