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头痛”的中耳炎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头痛 中耳炎
  • 发布时间:2010-07-29 10:55
  感染可诱发中耳炎

  中耳与鼻咽部之间有一管道相通,称为咽鼓管,正常人的这一管道在吞咽、打哈欠、打喷嚏等动作时开放,以保持中耳腔与外界压力的平衡,利于声音的传导。

  当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时,炎症可累及咽鼓管,引起管腔堵塞,外界的空气进不去,耳内形成负压,中耳腔内有液体渗出,鼓膜传导声音的能力下降,产生耳闷的感觉,所以常有患者感觉耳朵嗡嗡作响,听力也较以前有所下降,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非化脓性炎症。由于人的耳部与头颅内的脑膜很接近,中耳感染炎症时,病菌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扩散到颅内,所以会出现头痛。

  除上呼吸道感染外,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咽部占位性病变(肿瘤)、儿童腺样体肥大、感染、头颈部放疗等也是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因素。

  随着病程的延长,中耳腔内液体逐渐黏稠、机化,可造成中耳粘连。

  中耳炎如何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改善中耳通气

  首先,应控制炎症、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畅。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混合液进行消炎,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还可用1%麻黄素滴鼻,服用鼻窦炎口服液、吉诺通(桃金娘油)等,或用1%麻黄素与0.5%可的松喷雾至鼻咽部,每日3~4次;或经导管向咽鼓管喷入强的松龙等类固醇激素药液,以减轻局部水肿。

  用药前要注意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滴耳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

  清除中耳积液

  穿刺抽液一般用7号长针头无菌操作,从鼓膜后下方或前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针抽吸积液,或于抽液后注入地塞米松。

  鼓膜切开术若中耳积液黏稠,抽液无效者可做鼓膜切开术。

  红外线治疗可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积液吸收。

  祛除病因

  应积极治疗鼻咽及鼻腔疾病,特别是腺样体肥大者,可考虑切除。

  需要提醒的是,年龄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发病原因是否仅为炎症性的咽鼓管堵塞值得考虑,不排除鼻咽癌的可能,最好做纤维鼻咽镜检查,了解鼻咽部的情况(发现可疑病变可同时做活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