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絲路 大時代之——物語 往來於駝背上的絲綢、珍饈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絲路,宗教,科學技術
  • 发布时间:2015-07-08 15:21

  作為一條橫貫歐亞大陸、連接多個文明的重要通道,絲綢自然是這條路上當之無愧的主角,此外,瓷器、茶葉、玉石、香料乃至我們日常吃的番茄、胡蘿蔔、洋蔥、西瓜等,無一不是這條路上東傳西漸的成果。尤為重要的是,除了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商品外,這條路還傳播、交流着形而上的文化、宗教、科學技術等內容,毫不誇張的說,絲綢之路就是一條世界各古代文明互相汲取文化營養的主動脈,直接或間接地奠定了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

  絲綢——絲路的主角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育野蠶並繅絲織綢的國家,各地廣為流傳的神話傳說、文獻記載及出土實物,都揭示了中國養蠶織絲的悠久歷史。

  傳說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裡喝水,樹上有野蠶繭掉入水碗,待用樹枝挑撈時掛出了蠶絲,而且連綿不斷,愈抽愈長,嫘祖便用牠來紡線織衣,並開始馴育野蠶。嫘祖被後世祀為先蠶,歷朝歷代都有王后殯妃祭祀先蠶的儀式。中國江蘇省蘇州盛澤鎮現仍存有一座建於1827年的先蠶祠,說明中國在清代晚期還有祭祀先蠶的遺風。

  河南滎陽青台村出土的羅織物距今5,630年,是黃河流域發現最早的絲織品

  浙江湖州錢三漾出土的絹片距今4,750年,為長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絲織品

  公元前12世紀,最古老的文獻甲骨文已出現「蠶」、「桑」、「絲」等字樣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蠶絲生產已經普遍開展起來

  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已有絲綢的相關記載:

  諸凡現今一些絲織品,在中國漢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基本上都有了。

  長沙馬王堆漢墓僅絲織品就出土一百多件,其中一件素紗蠶衣,薄如蟬翼,衣長三尺七吋,重量不足一兩,制絲技術之高超,令人驚歎。據說當年有些織品過於精美靡費,連漢章帝都看不過眼,特地下詔停止生產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

  宋元時期,絲綢的花色品種有了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很大的突破。1970年新疆鹽湖出土的一件飾金織物,經絲直徑為0.15毫米,緯絲直徑為0.5毫米,經緯密度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

  明清紡織品以江南三織造(江寧﹑蘇州﹑杭州)生產的貢品技藝最高,其中各種花紋圖案的妝花紗﹑妝花羅﹑妝花錦﹑妝花緞等富有特色

  瓷器——中國的代名詞

  多姿多彩的瓷器為中國首創,也是通過絲路西傳的最大宗中國商品之一。在十七世紀的歐洲,更是價重黃金,皇室和貴族都以擁有中國瓷器為榮。因而古代印度、希臘和羅馬以及英語國家,直接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China等。

  中國瓷器源於龍山文化(公元前2310年至公元前1810年左右)的蛋殼黑陶,原始形態是商周時期的釉陶,東漢晚期瓷器燒製技術基本成熟,主要有青瓷和白瓷。唐代燒瓷業成為重要的手工業部門,並形成南青北白兩大派系。在宋朝達到了瓷業的繁榮時期,元、明、清瓷窯遍佈各地並形成若干中心,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五大名窯,青花瓷、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並稱四大名瓷。

  新石器時代 蛋殼鏤空黑陶高柄杯

  新石器時代酒器,高22厘米、口徑8.8厘米、柄長8.5厘米,為山東龍山文化特有的標誌性陶器,超薄的器壁如同蛋殼一般,堪稱「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漢代 綠釉陶臥羊尊

  河南省博物院館藏,釉陶是表面施釉的陶器,最早出現在中國商代,東漢時最為發達,有壺、樽、罐、洗、博山爐、瓶等種類,還有俑人、猴、鴨、狗、雞等陶塑。

  現代 2014年APEC北京峰會國宴用瓷

  能榮登國宴的舞台,自然非同小可。這套琺瑯彩瓷器,屬中國高端陶瓷的代表。其中黃色的叫「國韻黃」,為國宴主桌採用瓷器,白色的叫「珍珠白」,為嘉賓桌採用瓷器,上面還有寶相花紋、牡丹紋、雲紋、如意紋等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頗具中國風韻。

  清代 琺瑯彩軟質瓷杯

  約1755年產於英國,大英博物館館藏。此軟質瓷杯的造型源自早期歐洲的陶杯和銀盃。瓷杯外壁施釉上琺瑯彩(粉彩),以粉色為主色調,儘管所繪假山、樹木和花瓶都屬於中國風格,但純粹是西方人虛構和描繪的一個想像中的中國。

  北宋 汝窯天青釉葵花洗

  直徑13.5厘米,六葵瓣花式,通體罩釉,淡綠如天青。2012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2億786萬港元(合2,665萬美元)成交,創造宋代瓷器拍賣世界紀錄。

  清代 乾隆德比式執壺

  中國江西景德鎮生產,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藏,執壺曲柄根部仿自古希臘神話中森林之神薩梯的浮雕面具,風景來自德比郡鄉村風光,頗具新古典主義的風貌。

  清代 乾隆粉彩鏤空轉心瓶

  因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旋轉的內瓶而得名,心思技藝巧奪天工。其中一件轉心瓶在英國以5,160萬英鎊的高價成交,成為目前最貴的中國藝術品。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另一件清乾隆鏤空轉心瓶。

  明代 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

  明永樂年間青花瓷珍品,高36.5厘米,上飾十組折枝瑞果紋樣,修胎精細不見接痕,釉面光潤,形製比例得當。2011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68億港元成交。

  話·你·知

  瓷器以瓷石和高嶺土為主要原料,在1,300-1,400°C的高溫中燒製而成。瓷器的顏色主要由瓷胎外表瓷釉中所含的金屬元素決定,尤其是其中的鐵和鈣。氧化亞鐵呈綠色,三氧化二鐵呈黑褐色或赤色,四氧化三鐵呈暗褐色或黑色。

  天馬、獅子—我們都從絲路來

  在冷兵器時代,戰馬是交戰雙方最重要的戰略物資。為了抵禦北方匈奴的威脅,漢武帝命人帶着千金及用純金鑄的一匹馬去西域的大宛,換取汗血寶馬,誰知被大宛王殺了漢使並劫走金銀。漢武帝遂派李廣利遠征大宛,經過三年征戰,終於奪得三千多匹汗血寶馬凱旋而歸。漢武帝特賦詩一首「西極天馬歌」,賜大宛馬為「天馬」。此後,汗血寶馬在文化藝術上的形象越來越多,包括著名的「馬踏飛燕」、「馬踏匈奴」、「羽人騎天馬」等,表現了漢代對馬的尊崇。

  馬踏飛燕(青銅)

  甘肅武威出土,東漢青銅器,長45厘米,高34.5厘米,寬13厘米,一直被視作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

  馬踏匈奴(石刻)

  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高168厘米,長190厘米,位於陝西省興平市道常村西北的霍去病墓前

  木馬俑(木雕)

  西漢木馬俑,甘肅省武威市磨嘴子漢墓群出土。木馬高近一米,頭頸、身、腿、尾等分別雕造粘合而成

  羽人騎天馬(玉雕)

  羊脂玉圓雕,高7厘米,長8.9厘米,漢代國寶級珍品。玉馬昂首揚尾,上騎一人,束巾短衣

  話·你·知

  汗血馬原產土庫曼斯坦的阿哈爾綠洲,古稱「大宛馬」。此馬皮膚細膩,奔跑時頸部血管膨脹,汗水看似血色,故稱。它的最快速度曾達到1分多鐘1公里,創造過84天跑完4,300公里的紀錄。在50℃高溫下,一天只需喝一次水。汗血寶馬現存3,000多匹,其中土庫曼斯坦就有2,000多匹,歐洲和阿拉伯一些良種馬也有汗血馬的血統。2001年和2006年,土庫曼斯坦已故總統尼亞佐夫還曾先後向中國贈送過兩匹「汗血寶馬」。

  中國不產獅子,中國人最初認識到獅子及西方的獅文化,大約在張騫開通西域之後的公元初期,這時便有月氏國(喀什米爾、阿富汗)、安息(古波斯)等遣使獻來獅子的記載。唐太宗年間,康居國(今哈薩克、烏茲別克斯坦一帶)進貢獅子,唐太宗還命閻立本對獅子作《獅子圖》。唐玄宗年間,康居國、波斯國等都曾獻送過獅子。漢武帝用來打獵娛樂的皇家林苑——上林苑中,就養着獅子、孔雀、大象、駱駝、汗血寶馬和其他珍禽異獸,而上林苑門口的石獅子,可能是中國鎮門石獅的最早起源和獅文化的發端。

  唐三彩獅(釉陶)

  唐三彩獅子,陝西西安出土。獅子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因其相貌威猛而成為中國人辟邪之物

  鎮墓石獅(石雕)

  北宋皇陵的石獅。石獅藝術在唐朝大盛,陵墓前的大獸已有石獅鎮守,到了宋代,石獅變得更加慈愛

  皇城銅獅(銅鑄)

  北京紫禁城的獅子變化萬千,當為眾獅之最,養心殿前的這個銅獅,腳踩繡球,盡顯端立謹肅的氣質和皇家威儀

  獅子滾繡球(紙質)

  中國年畫中的獅子從自然形態的猛獸變得嬌憨可愛,成了辟邪和權勢的象徵,也有平安吉祥之意

  話·你·知

  從絲路傳到中國的珍禽異獸還有康居馬、駱駝、犀牛、犎牛、孔雀、大雀等。

  美食——東傳西漸的物產

  胡、洋、西、番是我們的東傳密碼

  胡麻、胡桃、胡豆、胡蘿蔔、胡椒、胡瓜、胡荽、胡蒜、洋蔥、洋桃、西瓜、番茄、番薯等,表明了我們西來的身份密碼,其他同伴還有葡萄、苜蓿、石榴、紅蘭花、酒杯藤、甘藍、棉花、菠菜、椰棗、乳香、沒藥、豆蔻、檸檬等

  胡瓜

  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原,稱為胡瓜。五胡十六國時後趙皇帝石勒忌諱「胡」字,將其改為「黃瓜」

  菠菜

  又稱為「波斯草」,原產波斯,然後在歐洲廣泛傳播開來,中國至遲在唐代已有菠菜的栽培

  苜蓿

  初為餵馬的飼料,西漢時與汗血寶馬一同引入,以後漸漸有人採其嫩葉食用,可生吃,又可做羮和乾菜

  甘藍

  又名捲心菜,原產於地中海沿岸,早在4,500年前古羅馬和古希臘人就有所栽培,唐代經西域傳入中國

  胡蒜、胡荽

  《齊民要術》中記載,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胡荽。胡蒜即今之大蒜,胡荽即今之芫荽,俗稱香菜

  萵苣

  時人稱為「千金菜」,一般認為是漢朝花費大量金銀從西域咼國買來種子,在中原地區種植開來的

  胡蘿蔔

  胡蘿蔔原產亞洲西部,阿富汗是紫色胡蘿蔔最早培植地,栽培歷史在2,000年以上,12世紀傳入中國

  葡萄

  秦漢時從西域傳入,初為皇宮貴族的享受品,種植有限,魏晉南北朝隨着胡人向內地的移居而推廣開來

  我等自東土中國西漸而來

  邛竹、桃、梨、杏、肉桂、生薑、黃連、大黃、土茯苓、無患子、奄摩勒、蜀葵、玫瑰、樺樹、桑樹、茶樹等,都是從中國傳入西方的。

  大黃

  中國傳統中藥材,十八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中國和俄國傳入歐洲,並成為食用植物

  桃、梨

  印度人給桃取名為「中國果」,把梨樹稱為「中國王子」,至今仍然沿用這種名稱

  桂皮

  在羅馬出售時昂貴得驚人,一羅馬磅高質量的桂皮價值1,500枚古羅馬銀幣,劣質桂皮也值50個銀幣

  邛竹

  邛竹原產於中國四川境內的邛來山,張騫出使西域前已傳往大夏(今阿富汗)、身毒(印度)等地

  蜀葵

  原產中國四川,故而得名。又因其高達丈許,花多為紅色,故名「一丈紅」,後沿絲路傳往世界各地

  桑樹

  原產於中國中部和北部,葉為桑蠶飼料,後經由絲路傳往蒙古、中亞、俄羅斯、歐洲等地

  茶樹

  原產於中國,野生種遍見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的山區,後通過絲綢之路傳播至世界各地

  話·你·知

  從中國傳到西方的還有:冶鐵技術、水利灌溉技術、醫學、針灸術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