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絲路 大時代之——菩提 在千年石窟裡與佛陀對話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佛教,絲綢之路,石窟
  • 发布时间:2015-07-08 16:30

  佛教是絲綢之路帶給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禮物,一直有着深遠的影響。

  佛教傳入始於西漢或更早,經蔥嶺沿絲路由塔里木盆地的南北二道傳入西北。北道以龜茲為中心,南道以于闐為中心,逐漸向東擴散。一直到西漢,佛教已傳入天山以南及河西走廊一帶。因此,西域及河西高僧輩出,傳教譯經盛極一時,修寺鑿窟蔚然成風。新疆于闐、龜茲、高昌、甘肅敦煌、涼州成為著名的佛教勝地和傳播中心。隋唐可說是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高峰期,許多宗派得以創立。

  元代以後,伊斯蘭教的盛行使佛教在西北地區漸告衰落。只有佛教的喇嘛教先後在藏、蒙、裕固、錫伯、滿族等幾個民族中廣泛流傳。

  佛教東傳時間軸

  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

  公元前一世紀傳入新疆于闐。

  東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傳說明帝遣使到印度求法。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來洛陽,翻譯《四十二章經》。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興建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佛寺。

  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漢地開始按佛教戒律出家。

  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第一個中國漢僧朱士行到西方取經。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顯等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遊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4年,於義熙九年歸國。

  東晉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印度大乘中觀學派的學說完整地傳入中國內地。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滅佛。

  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雲岡石窟營造之始。

  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房山雲居寺石刻大藏經開始。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由長安前往西域。

  唐玄宗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鑒真第六次由海道往日本成功。

  北宗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中國第一部大藏經刻成。

  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尊為國師,佛教在西藏、蒙古佔統治地位。

  歷代高僧及漢傳佛教八大祖庭

  華嚴宗

  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依《華嚴經》立名,故稱華嚴宗。該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旨,華嚴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並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來闡明無盡緣起的意義。

  初祖:杜順

  祖庭:陝西西安華

  嚴寺

  律宗

  律宗為唐朝高僧道宣所創,因其理論依據《四分律》,也稱四分律宗。也因道宣最後在終南山修行,律宗也稱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律宗一直因着重研習毗奈耶及傳持佛教戒律、嚴肅佛教戒規而得名。佛教三無漏學中,分[戒、定、慧]三個部分;戒律為三學之首,為佛教徒一切修持的基礎。

  初祖:道宣

  祖庭:陝西西安淨業寺

  法相宗

  法相宗,又唯識宗、慈恩宗,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創始人玄奘曾遊學印度17年,回國後先後譯出瑜伽學系的《一本十支》各論,並譯了《成唯識論》,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論基礎。

  代表:玄奘

  祖庭:(慈恩寺)祖庭——陝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陝西長安區的興教寺

  密宗

  與其他宗派(顯宗)不同,密宗僅限於具有一定資質的學僧修習,由師徒密傳,故稱密宗。一般認為漢地的密宗是在唐朝開元年間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史稱開元三大士)來華後正式確立的。密教有曼荼羅思想,分成胎藏界和金剛界兩部。

  代表:金剛智

  祖庭:西安大興善寺

  禪宗

  禪宗為漢傳佛教的一支,因強調修行禪定而得名,不藉文字悟道,而經由專注、冥想,領悟見徹到佛理真性,不注重經理宗義的闡述,着重於自修頓悟。後世流傳許多開悟的小故事,其中惠能法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簡單解說了禪宗的真義。

  代表:初祖菩提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祖庭:河南登封少林寺

  淨土宗

  淨土宗又稱為淨宗、佛土宗等,為漢傳佛教的一支,專修往生阿彌佛陀淨土法門,不強調艱苦禪定,只要持唸佛號修行,便可經由佛祖引導、藉着慈悲願力接引西方極樂,也因此,[南無阿彌陀佛]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佛號。雖然佛教從印度東傳,但淨土信仰或唸佛法門在印度並無專門宗派,是漢傳佛教的特色,始於東晉慧遠啟蒙,百年後曇鸞強調佛之本願力,以持佛號念唸阿彌陀佛之義,經唐代善導發揚光大。

  代表:慧遠、曇鸞

  祖庭:陝西西安的香積寺、山西交城西北石壁谷中的玄中寺、江西廬山的東林寺

  天台宗

  天台宗,始於南北朝末期,是漢傳佛教中,最早一個完全由中國佛教論師所創立的本土性宗派。因其實際開創者智顗大師常駐浙江天台山說法,故稱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其根本經典,又被稱為法華宗。因為該宗注重於修行止觀,又稱止觀宗。因為它重視佛教教理的研究,同時結合了止觀的實際修行,以[教觀雙美]而聞名。

  代表:慧文、慧思、智頭

  祖庭:浙江天台山國清寺

  三論宗

  三論宗,又名大乘空宗、般若宗、性宗、破相宗。因以研究《中論》、《十二門論》、《百論》而著稱。在中國佛教史上,三論宗並不是一個實質的宗派,只要是研究三論宗旨的,都可稱三論宗。主要思想是透過[破邪顯正]、[真俗二諦]、[八中道]等途徑,把《般若經》中的[空義]加以闡釋及發揮。

  代表:吉藏

  祖庭:陝西西安戶縣草堂寺

  沿着絲路看石窟

  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景觀,包括: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四大石窟。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岡、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中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讚美的:麥積山是「中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被譽為廿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又有「東方羅浮宮」之稱,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其地理位置扼絲路南北兩道,出陽關往南道,走玉門關則向北,中外交流十分頻繁。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000餘平方公尺、泥質彩塑2,400餘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鑿建歷時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也是中國石窟造像、壁畫發展演變的活化石。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武周山北崖的一系列石窟,主要建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到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間,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整個窟群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石窟多以佛塔為主,又稱塔洞;中部「曇曜五窟」是雲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處的秦嶺山脈中,除了因山林溪石蔥鬱瑰奇而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譽,在麥積山東西兩崖的峭壁上,更留有近兩百個後秦至清朝留下的石窟,這些石窟內保存了泥塑、石雕造像共7,200餘身、以及總面積達1,300餘平方公尺的壁畫,繁多的數目、精美的塑像、悠久的年代,更被喻為「東方雕塑藝術館」,和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山西雲岡石窟並列為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

  石窟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