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絲路 大時代之——叩關 從漢唐關卡到羅馬古城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羅馬帝國,大絲路,叩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8 16:02
從張騫通西域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陸上絲綢之路經過1,500多年的繁榮,在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後日漸衰落。一千多年來,行進在這漫漫長路上的一個個駝隊,見證了亞歐大陸上的一個個帝國盛景和王朝興替,若論絲路上最為繁盛的階段,則非中國的漢、唐、元三個大一統的帝國莫屬,它們又分別對應着西方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及蒙古的各大汗國。如今,走過絲路上的一座座烽燧、古城,仍可想見當年東西方帝國的輝煌和榮耀。
羅馬帝國——漢帝國
羅馬帝國
鼎盛時期疆域達520-590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天歐、亞、非洲50個國家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羅馬帝國最初只和周邊的一些小國進行貿易,張騫通西域後,開始和漢朝進行間接貿易。公元166年安東尼王朝派使臣到達洛陽,並送上犀角等禮物,東方和西方才緊密連在一起。
年代:公元前27年至公元395年
人口:4,500-6,500萬
首都:羅馬、拉文納、君士坦丁堡
語言:拉丁語、希臘語
貨幣:奧雷金幣,羅馬貨幣中最值錢的,一個重8克左右;還有第
納爾銀幣,25個第納爾兌換一個奧雷
宗教:傳統羅馬宗教、公元380年後為基督教
帕提亞帝國
中國史籍中稱安息,面積最大時達240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天的伊朗、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科威特、伊拉克、土耳其、亞美尼亞、亞塞拜疆等9個國家的全部或一部分。安息以向過境的歐亞商旅抽稅而致富,羅馬人進口的絲綢、中國入進口的珍珠,都被課以重稅,此外,安息的香料、香水、水果等也是東西方客商所鍾愛的。
年代: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6年,存續400多年
人口:840萬人
首都:赫卡通皮洛斯、尼薩、泰西封
語言:中古波斯語、亞拉姆語、希臘語、阿卡德語、粟特語
貨幣:銀製的希臘德拉克馬
宗教:祆教、巴比倫宗教。公元87年,帕提亞帝國君主派克羅斯二世將獅子作為禮物送給漢章帝;公元148年,帕提亞帝國的太子安清(字世高)曾經來東漢帝國傳播佛教,譯經多種。
貴霜帝國
由大月氏五翕侯貴霜翕侯部落建立,鼎盛時期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綿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中國的絲綢、漆器,東南亞的香料及羅馬的玻璃製品、麻織品等經這裡西傳東漸,貴霜帝國則輸出胡椒、棉織品和寶石等。
年代:公元60年至230年
人口:300萬
首都:高附(今阿富汗喀布爾)、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語言:巴厘語、大夏語、梵語、希臘語
貨幣:用希臘打壓法製造,有金、銀、銅等材質。錢幣正面往往以文字、人物與圖案設計並重,錢幣背面常常是「貴霜化」了的希臘、伊朗和印度諸神
宗教:印度教、佛教、祆教、希臘式佛教
漢帝國
漢帝國分為東漢和西漢,疆域面積鼎盛時期達640萬平方公里,為當年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闢絲綢之路,張騫的副使還到達過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等國。以後漢朝的使者還到達奄蔡(黑海以北)、條支(敘利亞),最遠越過羅馬帝國,到達犁軒(羅馬帝國附屬國,今埃及亞歷山大城),直接和歐洲、非洲進行了聯通。
年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人口:6,000萬左右(西漢漢平帝時期),佔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首都:長安、洛陽
語言:漢語
貨幣:五銖錢(漢武帝直到隋朝七百餘年間國家鑄幣的主要形式)
宗教:道教、佛教(東漢時期)
漢長安城——絲綢之路的東起點
漢長安城是西漢的首都,單是城內的面積就達到36平方公里,人口數十萬,是當時羅馬城的四倍。城內宮室林立,金錢和糧食儲備都十分充裕。自漢武帝開拓絲綢之路後,長安聚集了很多來自西域各國的商人,他們用外國的奇珍異寶,交換中國的絲綢、瓷器等製品,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世界第一大都市
城內規劃九條主街道,容納官署和居民,使得當時長安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都市,也奠定了接下來作為十數個王朝首都的基礎。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
商賈雲集的西市
著名的「長安九市」分成東市三市和西市六市。東市是商賈雲集之地,西市則密佈着各種手工業作坊。
外國人住的蠻夷邸
漢朝政府為了接待各國商人,把長安的蒿街開闢為外國人居住區,建立有「蠻夷邸」。
皇帝理政在未央宮
未央宮又稱西宮,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宮城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形狀接近正方形。長樂、未央的名稱合併起來,就是快樂永遠沒有窮盡的意思。
太后住在長樂宮
漢高祖劉邦命令丞相蕭何主持長安城的營建工程,在秦代建築的基礎上整修了宮殿「長樂宮」和「未央宮」。長樂宮也稱東宮,初為皇帝接見群臣與朝會諸侯之地,後政治活動移居未央宮,長樂宮僅供太后居住。長樂宮周長一萬尺,面積達六平方公里,相當於8個故宮大小,佔當時長安城面積的六分之一。
黃金堆出的帝國
《魏晉南北朝史》載:「西漢初期,黃金的應用總數量在百萬斤以上。」按照《中國歷代度量衡考》中考據的西漢時1斤折合今日248克來計算,西漢的百萬斤即今日的248噸。而2013年3月公佈的中國黃金儲備為1,053噸,也就是說西漢時期的黃金儲備已經達到中國現在黃金儲備的近四分之一。
朝貢貿易多由商人冒充
西域諸國商人和中國的貿易,經常採取朝貢貿易的方式,即先將攜帶的物品獻上,然後由中國皇帝給予價值數倍的回賜,每年或每三年一次,朝貢便成為慣例。因此,從西域出使漢朝的使團中,有不少都是商人冒充的,以獲得超額利潤。據西方一些學者的估計,漢代貿易盛期,每年通過絲路的中外貿易總額,可能相當於100萬英鎊。
神秘的西域三十六國
輪台:管轄西域的都護府
《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已有30餘國分佈在西域地區,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在張騫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國的勢力。公元前60年,漢朝在烏壘城(前輪台國)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西域都護由皇帝任命,轄下各國官員皆佩漢印綬,確認是漢朝的官員。
陽關、玉門關:文人墨客斷腸處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代詩人王維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代詩人王之渙
三十六國知多少
西域三十六國指的是婼羌、樓蘭(鄯善)、且末、小宛、精絕、戎盧、扜彌、渠勒、于闐、皮山、烏稈、西夜、子合、蒲犁、依耐、無雷、難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今烏恰縣)、莎車、疏勒、尉頭、姑墨(今阿克蘇縣)、溫宿(今烏什縣)、龜茲(今庫車縣)、尉犁、危須、焉耆、姑師(車師)、墨山、劫、狐胡、渠犁、烏壘等。三十六國中,一部分是遊牧部落,另一部分是城郭之國。西漢時,龜茲人口最多,達8.13萬人,其次為焉耆(3.21萬)、姑墨(2.45萬)等,到了東漢,于闐、焉耆、疏勒三國人口有所增加,成為西域三大強國。
打開中國世界史的張騫
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為了與大月氏結盟,共同夾擊匈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13年後,張騫克服重重困難,往返一萬兩千公里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帶回了甘肅、新疆、中亞地區的大量資料,大大地開拓了當時人們的視野,被譽為打開中國世界史的第一人,一條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也就此開啟。清乾隆年間所立的張騫墓,位於陝西省漢中,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橫跨三大洲的羅馬帝國
條條大路通羅馬
隨着羅馬軍隊遠征各地,羅馬帝國修築了規模宏大的交通網,從大不列顛至兩河流域,由多瑙河到西班牙和北非,四通八達,俗稱條條大路通羅馬。這種因軍事目的而修建的道路,之後也有助於通商,使各地日趨繁榮。羅馬大道呈放射狀擴展,其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能安全迅速地行軍,點與點之間盡量以直線連接。
阿庇亞大道
建於公元前312年,是羅馬最早的古道,其中的部分路段,現今仍可供汽車行駛。
羅馬大道總計約85,000公里(公元330年)
羅馬大道條條筆直,如遇山嶺和深谷,則開鑿隧洞或搭建橋樑。每隔一英里設一個圓柱形的里程碑,數里長的大道,寬度誤差也不超出一公尺。
羅馬大道的構造
羅馬大道的構造基本上有四層(底下各層分別由礫石、黏土、碎石塊鋪設而成;表面覆蓋着大石頭)
羅馬的象徵:伊達拉里亞母狼青銅雕像
鑄造於公元前480年,傳說中羅馬城的建立者——雙胞胎羅慕洛斯和勒莫斯就是靠吸吮這隻機靈、警惕的母狼奶而獲救的。
全球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
世界八大名勝之一的古羅馬露天競技場建於公元1世紀,佔地約2萬平方米,周長527米,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徵。此外,羅馬帝國還以強大的軍力聞名,戰役戰勝後,除了舉行讚頌將領或皇帝的凱旋式,也會建紀念碑和凱旋門。競技場的北面,是記載塞維羅皇帝遠征波斯功績的凱旋門,南面是記載蒂都皇帝東征耶路撒冷戰績的蒂都凱旋門,在蒂都凱旋門南面不遠處,還有一座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戰勝尼祿暴君而建立的羅馬最大的凱旋門,整個羅馬城,堪稱一個全球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
阿拉伯帝國——唐帝國
拜占庭帝國
即東羅馬帝國,是一個信奉東正教的帝制國家。核心地區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領土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極盛時領土還包括意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處於歐洲、亞洲、非洲的交匯點,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各地商船滙集的地方和絲綢之路的要道,國際轉口貿易非常發達。
年代:公元395年至1453年
人口:1,550萬(公元4世紀)
首都:君士坦丁堡
語言:拉丁語、希臘語
貨幣:索利都斯
宗教:東正教
阿拉伯帝國
中國史書稱為大食國,最盛時疆域東起印度河和中國西部的帕米爾高原,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里海以及法國南部,南接阿拉伯海,是繼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達1,340萬平方公里。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躍其間,從事以中介貿易為主的商業活動。在中國史書的記載中,大食使節訪華次數達37次。
年代:公元632年至1258年
人口:3,400萬(公元750年)
首都:麥地那(公元622年)、大馬士革(公元661至750年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巴格達(公元750至1258年阿拉伯阿巴斯王朝,中國史籍中稱為「黑衣大食」)
語言:阿拉伯語
貨幣:第納爾
宗教:伊斯蘭教
唐帝國
唐朝全盛版圖東至日本海,西北到達鹹海,包括今天的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喀什米爾、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全部或一部分,北境直抵西伯利亞葉尼塞河流域,包括蒙古全境及俄羅斯的部分,南至越南及西沙群島,領土面積超過1,260萬平方千米,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漢人王朝。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等在這個時期先後傳入中國。
年代:公元618年至907年
人口:約8,000多萬(公元755年)
首都:長安
語言:漢語
貨幣:開元通寶,同時又繼承了魏晉南北朝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錢帛兼行」
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
世界第一城——唐長安
唐朝的都城長安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4平方千米,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巴格達城大6.2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
宮城和皇城
宮城和皇城合稱內城,面積9.4平方公里,中央官署集中在皇城,宮城內為皇宮、太子東宮和供應服役部門的掖庭宮。
城市幹道寬100米以上
城市幹道中間為專供皇上行走的御路,兩側是臣民用的上下行道路,道路都較寬,最寬的是宮城與皇城間的東西街,寬220米,中軸線上主街寬155米,其餘主幹道寬也在100米以上。
人口過百萬
城內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近似一個圍棋盤,將居民住宅區劃分成整整齊齊的110坊。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將全城分為東西對稱的兩部分,每部分各有一個商業區,稱為東市和西市。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
大明宮—絲綢之路上的東方聖殿
大明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修建的避暑夏宮,曾經有17位皇帝在這裡「辦公」,當中包括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大明宮位於整個長安城的龍首位置, 在這裡俯瞰全城,更顯一代帝國一統天下的氣度與風範。宮殿佔地350公頃,擁有50多座殿堂和閣樓,規模大小是北京故宮的4.5倍,法國羅浮宮的8倍,堪稱絲綢之路上的東方聖殿。麟德殿是接見外賓或觀看娛樂表演的多功能宴會廳,從這復原模型清晰可見唐代宮殿木建築的骨架結構。
大唐西市—世界最大的商貿中心
長安有東市和西市兩大市場,東市主要服務達官貴人,而西市則是大眾化、平民化的國際性大市場,很多來自波斯、阿拉伯的客商都會在此交易。西市佔地1,600多畝,有固定商舖4萬多家,行業達200多個,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貿中心。當時長安、洛陽等地的波斯、阿拉伯商人不下10萬,都住在特設的番坊內。他們還可以毫無限制地深入中國內地,不管多麼偏僻的山村野店,都可能會遇到這些胡商。
伊斯蘭文明的興起——阿拉伯帝國
麥加:全球穆斯林朝覲中心
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及阿拉伯帝國創立者穆罕默德的誕生地,為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地。麥加大清真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寺內的克爾白是穆斯林每日禮拜所面對的方向,也是全球穆斯林朝覲的中心。
麥地那:伊斯蘭三大聖地
麥地那是歷史上穆斯林國家的第一個首都,與麥加,耶路撒冷一起被稱為伊斯蘭教三大聖地。穆罕默德早期的政治、宗教活動及其安葬地,都在這裡。麥地那先知寺始建於公元622年,由穆罕默德親自參與建造,是伊斯蘭教第二大聖寺。
曾經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
建於9世紀的薩馬拉大清真寺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寺中最著名的建築是它巨大的螺旋形宣禮塔。該寺於2005年毀於北約的一次轟炸,塔尖和四周的圍牆被炸毀。
絲路重鎮泰西封
泰西封曾為帕提亞王朝和波斯薩珊王朝的首都、絲路重鎮之一。公元762年,阿拉伯政治中心轉移到巴格達後,泰西封逐漸衰落。遺址中以薩珊王朝的巨大拱頂宮殿最為有名,牆上的裂縫據傳是穆罕默德出生時咆哮震裂而成。
拜占庭帝國——絲路咽喉要地
卡帕多奇亞岩窟教堂
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因石破天驚的奇石林而久負盛名,這裡還有數十座建於十世紀、裝飾着華美濕壁畫的拜占庭風格岩窟教堂。數個世紀前,人們掏出岩壁裡鬆脆的石頭,鑿出寺廟、教堂和窯洞,早期的基督教徒在這些教堂中繪製壁畫,表達自己對信仰的虔誠,現今的遊客,仍從這些繪畫中領略拜占庭帝國走過的風風雨雨。
聖索菲亞:拜占庭典範
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於公元6世紀,堪稱拜占庭建築最光輝的代表和拜占庭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建成後的一千多年內,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和拜占庭帝王加冕典禮的首要場地。1453年,土耳其人佔領君士坦丁堡後,改建為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巨型圓頂最為有名,堪為「改變了建築史」的典範之作。
棉花堡:洗盡一路風塵
棉花堡也是土耳其的一處世界遺產地,所謂「棉花」,就是泉水從山頂流下形成的鈣化沉澱,踩上去並不光滑,而且泉水深淺不一,有些只及腳踝,有些可及腰部。由於水溫終年保持在36至38攝氏度,從古羅馬時代起就是人們水療修養之地。絲路上那些來來往往的駝隊客商,當可在這裡洗去一路的塵埃。
古羅馬廢墟
棉花堡溫泉附近,有建於公元2至3世紀的古羅馬廢墟,包括古劇場、阿波羅神廟等,依稀可見到古希臘羅馬鼎盛時期的雕刻文化。在中世紀早期的幾百年中,拜占庭帝國一直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的貨幣索利都斯(Solidus)長期以來是歐洲和西亞的國際流通貨幣。公元9世紀,拜占庭的國際貿易達到最高峰。
唐代風尚引領世界潮流
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唐代對外交往頻繁,世風開放,婦女所受束縛較少,加之域外少數民族風氣的影響,表現在婦女服飾上更加浪漫多姿、裝飾新穎,成為唐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唐代流行煙燻彩妝
唐代流行的妝容,都是前無古人的創新理念。婦女們喜歡打白色粉底,頰上塗大胭脂,額上貼黃粉,以及紋眉。此外,受當時吐蕃的影響,還有哭泣八字眉、紅紫煙燻眼和黑色唇膏等妝容。也有一些婦女以漂亮素顏自居,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仕女奕棋圖》清楚呈現唐代的大胭脂彩妝。
時興戴高髻假髮
唐代流行戴假髮,有木做的也有真髮做的,高髻的形狀各有不同,最常見的是側在一邊的倭墮髻,還有一些帶有少數民族特色。用假髮最有名的是楊貴妃,簡直像佩戴首飾般天天新款,隨意搭配衣服。圖為大明宮展示的粉彩女立俑。
女扮男裝花美男
有異於一般古代的意識形態,唐代女扮男裝是一種社會風尚,從宮廷侍女到士流之妻均喜歡穿男裝,這種風氣就連皇帝頒下的命令也規範不了。從唐墓裡發現的許多壁畫都有女扮男裝的形象,雖然身穿男裝,但從衣服艷麗的顏色、髮絲、長袍下的小花褲、女裝線鞋、柳眉細眼、櫻桃小嘴、頰上胭脂,以及身姿和動作,是男是女應該不難判別。《觀鳥捕蟬圖》裡的仕女,從妝容與體姿不難看出是女扮男裝的。
高腰低胸裝
唐代女裝款式大同小異,都是修長的高腰長裙,基本貴賤無別,其身份階級則要看髮釵和袖的大小,大袖為皇族穿著,直袖為平民百姓穿著。令人咋舌的低胸裝「訶子裙」則出現於晚唐時期,相信是受西域文化影響。在崇尚楊貴妃式體態的唐代,豐腴的身體穿起這種裙,十分壓場。
摩登貴婦愛戴帽
唐朝的皇帝們都喜歡穿便服,尤其是唐玄宗,他平時只戴巾幘,上行下效,便服成為時尚主流。帽子本被視為「野人之服」,在唐代卻大行其道,上自皇帝下至庶民,甚至婦女都會穿戴,而且還設專門店。較典型的款式是有簷的帷帽,網帷像蚊帳般從邊沿垂下,原為西北少數民族用以遮擋風沙的服飾。西域或吐蕃人的胡帽也頗受歡迎。圖為頭戴帷帽的騎馬女俑。
四大汗國——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
十三世紀,拜占庭帝國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衝擊下日漸衰落,被日漸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逐步蠶食,直到1453年正式滅亡。在拜占庭帝國晚期,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布宗不再是東方商品的集散地,其地位被威尼斯在東地中海的商業據點奪去,拜占庭的商業完全萎縮。
年代:公元395年至1453年
人口:不詳
首都:君士坦丁堡
語言:拉丁語、希臘語
貨幣:索利都斯
宗教:東正教
欽察汗國
成吉思汗長子術赤之子拔都建立,東起額爾齊斯河,西到斡羅思,南起巴爾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極圈附近。欽察汗國在東西方貿易中佔據重要地位。13世紀至14世紀,歐洲同中國的貿易很多都通過欽察汗國進行。
年代:公元1242年至1502年
人口:大約一千萬(1275年)
首都:拔都薩萊(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阿斯特拉罕以北120公里)
語言:蒙古語、欽察語
貨幣:銀幣
宗教:騰格里信仰、薩滿教、藏傳佛教,後期改信伊斯蘭教
伊利汗國
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大約在今中亞南部至西亞一帶。伊利汗國統一了汗國內的度量單位,做到各州各村的市場上沒有不同的重量單位,促進了商業的極大發展。
年代:公元1256年至1335年
人口:不詳
首都:蔑剌哈(今伊朗東亞塞拜然省馬臘格)、蘇丹尼耶(伊朗贊詹省,德黑蘭西南約240公里),大不里士(伊朗西北部城市,東亞塞拜然省會)
語言:蒙古語、波斯語
貨幣:第納爾
宗教:佛教、伊斯蘭教
元帝國
極盛時的元帝國西到吐魯番,西南包括西藏、雲南及緬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與北海、鄂畢河東部,東到日本海,且為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與伊利汗國等四大汗國的宗主國,遠比中國漢唐時期要大。元朝的首都大都,是當時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為了適應商品交換,元朝還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
年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
人口:約八千萬(1351年)
首都:大都
語言:蒙語、漢語等
貨幣:紙幣
宗教:喇嘛教、佛教、儒教、道教等
察合台汗國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疆域最盛時東至吐魯番、羅布泊,西及阿姆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越興都庫什山,包括今新疆、中亞五國和阿富汗等地。為了方便絲路上的商旅,察合台汗國在每個城鎮、道路兩旁及村落裡都設有驛館,僅布哈拉城內就有近千個,河中地區有1萬個之多。
年代:公元1227年至1369年
人口:不詳
首都:阿力麻里(新疆伊犁霍城阿力麻里縣境內),卡爾希(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城市,卡什卡達里亞州首府)
語言:蒙古語、察合台語
貨幣:「迪兒赫木」銀幣
宗教:騰格里、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元大都——世界諸城無能與比的首都
元帝國的首都為大都(今北京),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大都由新城和舊城組成,舊城為前朝金國的都城,新城為元時新建,以富有者和任官職者為主,平民百姓大多住在舊城。新城周長28.6公里,面積約50平方公里,相當於唐長安城面積的五分之三,接近宋東京的面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孛羅曾稱其「戶口繁盛」,「世界諸城無能與比」。
城中首設鐘鼓樓
元大都道路規劃整齊、經緯分明,中軸線上的大街寬28米,其他主要街道寬25米,輪廓方整,格外壯觀。中國古代歷來利用里門、市樓、譙樓或城樓擊鼓報時,而大都卻在市中心設置高大的鐘樓、鼓樓作為全城的報時機構,為中國古城的一大創舉。
平則門外多胡商
城中商業繁盛,各地的富商大賈,都會聚到大都販貨。文明門外舶滿南來的船隻,順承門外是南商的聚居之地,平則門外多留居西方商人。
環水佈置的都城
元大都最有特色之處是以水面為中心來確定城市的格局,與蒙古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習慣密不可分。
大運河的終點碼頭
郭守敬開通的通惠河使海子(積水潭)成了南北大運河的終點碼頭,沿海子一帶形成繁榮的商業區。
奠定北京胡同的格局
胡同,源於蒙古語gudum,元大都南北向主幹大道的東西兩側,等距離地平列着許多東西向的胡同,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有大都雛形的元上都
元上都位於錫林郭勒大草原,是忽必烈發跡之地和元大都之前的都城,曾有五位皇帝在此登基。大都建成後,這裡就成了元朝皇帝夏季避暑的夏都。上都既有可以隨時拆卸的竹宮,又有中原城市的形制,兼具草原趣味和土木城市的特點,是蒙古大汗朝中原皇帝轉型的重要一步。據馬可孛羅遊記記載,上都「宮外城垣環繞,廣袤十六里,內有泉渠川流草原甚多。」
世上最珍貴的東西都能找到
據馬可孛羅遊記記述:在大都市場上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國境內南北的豪商巨賈,而且還有遠自中亞、南亞的商人,「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特別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
元朝驛站通達四方
元朝在各地設置驛站1,500多處,北至吉爾吉斯,東北至奴兒干,西南至烏絲藏、大理,西通欽察、伊利兩個汗國,可謂「星羅棋布,脈絡想通」。元朝陸路上通過欽察汗國與今克里米亞和歐洲各國建立貿易關係,通過伊利汗國與阿拉伯國家建立貿易關係。
察合台汗國——成吉思汗次子的封地
察合台汗國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包括今新疆、中亞五國和阿富汗等地,正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察合台汗國提倡外國商人前來經商,從四面八方湧來的商人和旅行者雲集在汗國各城鎮。為了方便商旅,汗國在每個城鎮、道路兩旁及村落裡都設有驛館,僅布哈拉城內就有近千個,河中地區共有1萬個之多。
布哈拉:絲路十字路口
位於現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地理位置優越,處於連結東西方和南北方交通要衝的十字路口,是重要的商隊匯合點和商業城市。布哈拉城內有各個王朝修建的宮殿、清真寺等,被稱為「博物館城」。建成於1127年的卡揚宣禮塔是布哈拉最著名的建築,塔高46.5米,由燒過的磚建成。樓身分成14個裝飾帶,每個裝飾帶都佈滿各種不同的裝飾圖案。
蘇萊曼聖山:旅行者的指路燈
察合台汗國境內的蘇萊曼聖山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也是絲綢之路中亞段的重要路口,在很長時間裡一直是旅行者的指示燈,被尊為聖山。山上散佈着無數古代朝聖之地和岩石壁畫的岩洞,以及兩座16世紀建造的清真寺。
伊利汗國——成吉思汗四子的封地
伊利汗國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曾為汗國首都的大不里士(德黑蘭西北部)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和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業中心。一直運營至今的古老集市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在還進行着金飾、珠寶、地毯、鞋以及其他物品的交易。大不里士歷史上多次成為王朝首都,成為伊兒汗國國都後,城內新建了多所清真寺和宗教學校,一時學者薈萃,成為什葉派和蘇菲派的學術中心,在溝通歐洲和中亞經濟文化上起了橋樑作用。
阿勒坡:中東商業中心
阿勒坡(敘利亞)歷史上是地中海東通小亞細亞、阿拉伯半島、波斯等地的交通要站,中東最大的商業中心。城中保留有12世紀建立的宗教學院、城牆和古代軍事城堡。聞名世界的「敘利亞橄欖皂」就產於這裡。
叙利亞騎士堡:絲路上的中世紀城堡
位於今天敘利亞境內的騎士堡是一座堅固的十字軍城堡,也是絲綢之路上現存的最重要的中世紀城堡,可以一直通向地中海岸邊。13世紀前半世紀是騎士堡的「黃金時代」,當時駐守着大約2,000人的十字軍,控制周圍的廣大地區。
赫拉特:絲路名城
伊利汗國屬下的赫拉特(阿富汗西北部)也是絲路上的一座歷史名城,為中亞、南亞同西亞各地區交通、貿易的樞紐,戰略地位重要。市區南面有一座22孔道的馬蘭古橋,建於12世紀初的突厥王朝,傳說橋身以雞蛋殼混合泥石建造,較鋼筋更堅固。
欽察汗國—成吉思汗長子的封地
欽察汗國由成吉思汗長子術赤之子拔都所建,領土包括今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國的部分或全部。欽察汗國特別重視商業的發展,汗國首都拔都薩萊及克里木等城市,都是東西貿易的集散地。中國、中亞以及歐洲的商品先運到這些城市,再通過這裡運往東西方各國。販馬貿易在汗國的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商隊最多時可販運6,000匹馬。
博爾格爾:欽察汗國的第一個首都
坐落於伏爾加河畔的博爾格爾(今俄羅斯)是中世紀的一座古老城市,也是13世紀欽察汗國的第一個首都,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歐亞大陸歷史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窗口,在文明、風俗和文化傳統的形成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目前依然是韃靼斯坦穆斯林神聖的朝聖之地。
克里姆林宮:俄國歷代帝王的宮殿
莫斯科曾為莫斯科公國的首都,14世紀接受欽察汗國的冊封,取得代征全俄貢納的權力後,成為全俄最強的公國。克里姆林宮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建築群和俄國歷代帝王的宮殿,也是14至17世紀俄羅斯東正教的活動中心。
基輔:靠貿易而興的城市
基輔(今烏克蘭)始建於5世紀下半葉,之後通過貿易逐步繁榮起來,有「俄國城市之母」之稱。到12世紀,基輔發展成歐洲的主要城市,擁有400多座教堂,教堂藝術和手工製品聞名遐邇。1240年被蒙古人攻陷,成為欽察汗國的一個重要城市。城內的標誌性建築索菲亞教堂、相關修道院建築和基輔洞窟修道院等,大多建於11世紀,見證了欽察汗國當年的輝煌,現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