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战场上用什么护体?

  形形色色的攻城器械就开始粉墨登场了。要介绍攻城器械必定离不开一个时期内攻城作战的战术,因为这些器械不过是战术执行中的一个环节和工具而已。所以接下来我们都将结合战国时期的一些攻城战术介绍其中各式各样的攻城器械。不过总的来说,这些战术和器械绝对是古人想像力和创意的大展示。

  皮甲

  使用动物皮革而不是金属制作甲,这是我国青铜器时代武器技术的一大特点,而到了战国时期,这一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这一时期士兵穿着的一套完整的皮质防具由甲和胄配合组成。胄就是士兵所带的皮质的头盔,这种胄的顶部有脊梁以防敲击,下摆有护颈的垂缘,由不同形状的皮质甲片编缀而成。而在甲的部分,则有领、身、摆、袖四个组成部分。领基本上与胄的垂缘持平,由三片甲编成,主要的防护区域在身和摆上;身是保护胸背的部分,由甲片编制而成,其中最大的甲片就是当胸和当背的部分,是有完整的单片甲构成;护腰和腹部的部分就是摆,由数量众多的小甲片从上到下依次叠压编缀而成,越到下方,甲片依次增大。身和摆都在同一侧留有开口,穿戴时用丝带结扣系合。两只袖也是由片甲组成,不过这些片甲都留有一定的弧度方便双手的活动。

  皮甲片也能防御青铜兵器的攻击?不用担心,要知道这些皮甲都是经过一系列处理的。战国时期对皮甲的处理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规范并被记录进了《考工记》中—对,这真是本奇书啊!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制作甲的皮料主要选用牛皮或犀牛皮—古代中国南方生活了很多的不同品种的犀牛,所以南方的皮甲多选用犀牛皮,也不知道这些犀牛的绝迹是不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些皮料在经过简单清理后要保证坚实而光滑,然后使用淡干、盐干或者烘干的方法对皮料进行脱水处理。然后严格按照设计、指模具、压甲片、修正钻孔、髹漆、编组的工序制作完成一件完整的皮甲。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髹漆”的工序,所有的皮质防具都要经过仔细的髹漆才能使用。所谓髹漆就是在皮甲内外两面都要涂上特殊的漆,且往往要反复刷涂多层,有了这些漆才能保证皮甲的抗打击能力和强度,同时保护皮甲自身不受潮,长久耐用。

  铁铠甲

  中国目前发现得最早的铁制铠甲是战国末期燕国的铁甲。不过从出土的实物看来,这一时期的铁甲完全受到了皮甲制作的影响,其甲片的形状、构造都参照皮甲制作,编组方法也基本同皮甲一样。可以说,这一时期出现的铁甲直接说明了中国的铁制铠甲是从传统的皮甲制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盾

  盾是古代重要的防护器械。我国最早关于使用盾牌的记述是原始社会的崖画中描绘的狭长形的盾牌,而发现的最早的盾牌实物是商代的梯形盾牌。这种盾牌以木框为骨,蒙覆了多层织物和皮革,在最外层刷上涂料并绘上了图像,我们本以为要成为盾的主体材料的金属铜反而只是作为饰物点缀在这样的皮盾上。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弩的大规模运用,盾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不过这一时期依旧是以皮盾为主——在铁大规模运用之前,我们的老祖先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狂的“皮革防具症候群”。这一时期的皮盾,一般为有弧度的“凸”形,以期加大对各个方向的箭矢的防御范围。除了形制以外,战国时期盾牌的主要“技术革新”反应在它的髹漆方面。比起皮甲的髹漆,盾牌的工艺更加精细、涂装的层数也更多。更重要的是,古人似乎很在乎这些盾牌的美观——或许那个时候有资格拿盾牌的都不是杂兵。战国时期的漆盾相当的精美,漆膜光亮圆滑,上面往往还绘有彩色的纹饰,简直不像是打仗用的防具,更像是艺术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