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开放”研发之途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企业在自主研发道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目前适合中国国情和开放环境的“自主开放”研发模式已经逐步成型。

  中国汽车企业探索“自主开放”的研发模式,概括起来,有几条主要路径:

  (一)基本立足自身力量进行新产品开发

  采取这一路径开发推进时,中国汽车企业基本依靠自身开发队伍,沿着自身选择的技术路线,进行研发。

  这一路径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企业自己的长处,新产品开发建立在企业对国内市场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决策速度快,自主性强,不受外部掣肘。这一路径的缺点是:自主开发的产品相对水平较低,处于市场中低端,开发风险较大。

  (二)通过合资企业技术外溢加速推进自主研发

  加入WTO后,中国的汽车大企业集团,全部与跨国公司建立了合资企业。它们一边学习跨国公司的制造和开发技术,一边利用由此形成的知识、经验与人力资本(包括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自主开发。

  这一路径的优点是:减少了新产品开发的早期风险,开发投入较低,新产品登场可以利用既有的生产、配套体系,生产成本较低,新产品可以继承合资产品的某些技术、品牌优势。

  这一路径的缺点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掌握,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整体的开发过程,往往局限于既定产品的改造,难以真正形成新产品开发的系统能力,难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品系列。同时,较大程度上受制于跨国公司的技术专利、全球战略、国内市场策略,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增加对跨国公司的依赖。

  (三)通过系统购买、兼并海外汽车企业,获得开发能力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国际兼并获得产品开发能力。2004年,上汽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开启了中国汽车企业通过国际兼并、重组获得开发能力的尝试。2005年上汽收购了英国罗孚汽车公司。2008年吉利汽车公司完成了对沃尔沃汽车公司的收购。

  中国汽车企业在收购汽车零部件企业方面进展较大。其中比较突出的事例是:潍柴动力公司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

  这一路径的优点是:可以较快地获得技术与产品,与合资相比受外方制约相对较小,并且可以在原有技术、产品平台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市场回报(立足于国内市场)。

  这一路径的缺点是:在吸收、合并海外企业的过程中,由于中方海外购并经验不足,整合能力相对薄弱,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大,再加上存在着文化融合,政府、工会制约等等政治风险,导致中方企业实际上难以系统地成功获得或者转移核心技术,并且可能面对兼并失败的风险。

  (四)购买海外汽车公司技术或进行技术合作、委托开发

  由于国际汽车市场消费长期低迷,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汽车工业打击沉重,中国汽车企业获得了系统购买整车技术的机遇。上汽、广汽和北汽等均通过收购国际汽车技术平台推动自主轿车项目的快速发展,效果较为显著。

  除了抓住机遇系统购买技术外,中国汽车企业还通过购买海外具有汽车开发、设计能力,专业从事咨询、设计的知名汽车设计、咨询企业来获得开发能力,学习开发技术。这一路径的优点是:操作上比较灵活,汽车企业自身自主权比较大,可控性较强,可以使自身人员参与其中,并且得到某种程度的提高。产品开发起点相对较高,新产品品牌也可以从收购的海外既有品牌上获得某种利益外溢,减少市场风险。

  这一路径的缺点是:技术掌握的系统性、深度不够,需要自身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技术路线,有较强的全球资源协调、整合能力。同时,要在技术的实际消化吸收,产品的国产化方面,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和资源。

  在目前为止的“自主开放”研发推进中,采取单一路径推进的企业并不多。多数企业是根据自身需求与特点,在发展不同阶段,根据自身情况,侧重于某一路径的同时,兼采其他路径。

  通过对4种路径上前进的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开发做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自主开放”创新模式,存在着若干共同具有的支撑要素:

  (一)形成了一支由海内外人才共同构成的、较高水平的国际化开发团队

  (二)形成了一个高度开放、有机融合的国际化开发体系

  (三)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技工队伍

  (四)形成了一支具备国际眼光和经验的管理人员队伍

  (五)逐步建成了支持自主研发的实验测试基础设施体系

  (六)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能力

  (七)形成了开放的零部件供应体系

  “自主开放”创新模式的逐步实施和完善,对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中国汽车企业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开发体系,中国汽车企业掌握新产品的自主品牌,以及中国汽车企业掌握创新体系的主导权,都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

  但是由于在开发进程中不得不与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开发机构深度合作;不得不深度利用外部资源(包括人才、技术乃至产品);因此存在着由整体依赖外部技术,转向核心领域、关键环节依赖外部技术的趋势。影响了开发深度和技术积累,难以培养、提高自身的研发人才。

  不过,中国汽车企业已逐步找到了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中推动自主研发的路径和方法,只要坚持走下去,自主研发是可能获得成功的。在冰箱、彩电、手机等行业中曾经出现的中国企业后来居上的故事,在中国汽车工业中也会重演。

  本刊特约评论员/赵英 赵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