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开辟产业新高地

  • 来源:通信产业报
  • 关键字:智能交通,车联网,信息技术
  • 发布时间:2015-12-02 09:58

  在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并对未来五到十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内容进行了概括阐述。这是“智能网联汽车”一词首次被公开提出。

  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和新生概念,“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定义、产业链组成尚未明确。通过与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智能交通系统等相关概念的比较,智能网联汽车是实现智能驾驶和信息互联的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内涵包括“智能”、“网联”、“汽车”三个关键词。其中,“智能”指智能化水平,即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和车载系统模块,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与控制等功能;“网联”主要指信息互联共享能力,即通过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内、车与环境间的信息交互;“汽车”主要指产品形态,即以汽车作为产品的外观形态。

  由上述定义及内涵看出,智能网联汽车作为行驶运载工具的属性有所弱化,其结构和功能属性更趋向于一个大型的“移动智能终端”,必然对传统汽车的产业链与价值分布产生重塑。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智能终端”替代“整车”拓展了汽车产业链的长度和维度。传统汽车的产业链条主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整车制造等环节,售后服务是整车制造的延续。而智能网联汽车可以看作是由感知、决策、控制、通信、辅助娱乐等功能模块所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系统,各模块之间相互交叉重叠形成跨领域融合的产业生态,对传统汽车产业链构成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总体来看,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包含了上游的芯片、传感器、车载软件,中游的整车制造和信息终端制造,以及下游的车辆运维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等环节。其中,芯片主要包括通用处理器芯片、微控制芯片MCU等,是车辆一切数据处理的中枢;传感器用于车辆感知周围环境和诊断自身状态;车载软件主要负责硬件整合以实现车辆各项功能;整车制造为传统汽车的制造、集成环节,包括动力总成、底盘与车身、电池包等;信息终端设备主要包括车载信息终端如行车电脑、多媒体终端、导航仪、车载通信网关等,以IT整机制造类企业为主导;车辆运维服务包括车况实时监测、车辆远程诊断、车辆维护提醒、车辆远程控制等,用于确保汽车本身的正常和安全运行;信息内容服务则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服务、交通信息服务等,用于丰富和扩充汽车功能。

  二是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汽车价值链新高地。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价值链呈现明显的深“V”字形分布,智能网联汽车在未来的发展中同样如此。整车制造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有所弱化,研发设计与应用服务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汽车电子软硬件产品将成为汽车产业下一轮投资和创新链部署的热点。麦肯锡报告称,未来汽车98%的创新将来源于汽车电子的支撑。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预测,到2040年无人驾驶汽车将占到路上行驶车辆总数的75%,无人驾驶技术的投资回报空间将极为广阔。另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中“网联”的应用将开辟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新高地。智能网联汽车的大数据运营将在保险、维修、保养、位置服务等领域衍生出众多新的商业模式,开启数千亿元规模的市场。

  徐永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