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婴童大佬们的绝密故事
- 来源:孕婴童微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孕婴童,执行力,企业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08 10:40
2016年,对你我,对孕婴童行业,都是新的一页。这一年,这个行业会有哪些机遇等着我们去发现,又有哪些挑战等着我们去应对?这一年,我们脚下的路会不会好走一些?在这新旧交替、万象更新之时,宜回望,宜憧憬。由此,我们策划了本期封面报导——“孕婴童业大佬们的绝密故事”。
这些故事的讲述地点是在CBME高端峰会上。
会上,29位行业大佬围坐一起,闭门倾心畅谈。
“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或危机是什么?”主持人的问题一经抛出,嘉宾们便开始侃侃而谈。
以下是高端峰会的绝密内容,为保证信息的完整性,我们隐去了讲述者的姓名。
希望下面的故事能够为你解惑、给你启发,并给予你前进的力量。
故事一
关键词:员工情感背叛
这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欣赏小而强的企业,主张人性化管理,宣扬员工个性,坚持像家人般照顾员工。然而,在经营企业期间,他被狠狠甩了一个耳光。
在他的企业只有11人时,曾经立下一个规定:谁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取得更高的学位,企业将提供补贴。一位优秀的员工实现了学位的提升,公司按规定给予其补贴,但他第二天却辞职了。
这位大佬感受到了侮辱,在他质疑、犹豫是否要废除原先的规定时,他看到了其他员工看向自己的眼神。这时候,责任感告诉他不能因为某位员工的行为而轻易改变企业的决定。
分析者A:这样的情况我们企业最近也发生了。
当管理者决定提升异地员工的薪资待遇时,一位员工第二天就提出了辞职,此前没有任何征兆。他的直属领导非常难过,问我员工怎么可以这样对他。我安慰他说,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能因为我们对员工付出多少,就指望员工能在情感上或者工作上同等地回馈我们。我们应该可以做到,员工离开公司,公司并没有亏欠他们。等到有一天他FEEL SORRY,那是我们赚到了。
分析者B:这样的员工并不会FEEL SORRY,任何一天都不会。一个员工离开公司,是因为某种原因,我个人认为,在员工的角度,他做该选择肯定是理性的,并考量了各种因素,而且他并不认为自己亏欠了公司。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到今天我们需要考虑的可能是,一个组织如何来看待他的员工,并且需要重新定义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分析者C:我们特别简单,十年开一次员工大会,十年开一次供应商大会。一切顺其自然。每次我和同事说,我给你的待遇只有这些,如果我不能满足你的发展,你就找其他单位,别耽误。
一个人的人生每个阶段都是美好的。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要做到换位思考。这不是口头上说说的,要真的换位思考。
我经常说,我做不到的,也不要求别人做到,我们要多问凭什么。有些老板总是说,给三千块希望干五千块的工作。那是瞎扯,换你,你干吗?人应该去遵循更自然的天性。
我不主张员工加班,也鼓励员工合理使用自己的带薪年假。公司的宗旨是:勤奋地工作,聪明地工作,快乐地工作。
工作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相信每一个人,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最初的想法肯定是找份好的工作,让生活过得更好点。所以应不忘初心。
做企业也是这样。一切要遵循人的本性。在管理层做决定的时候,多换位想想,你如果是员工,遭受这样的待遇,你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公司碰到员工情感背叛问题,HR去处理就好了,我不管,我又不受伤害。
分析者D:很赞同换位思考。换句话说,做人要将心比心,做企业也是一样。同事是一种缘分,应该相互尊重,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人在不同阶段要满足不同的需求,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让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公司目标结合在一起。
分析者E:刚管理公司的时候,我和所有的员工谈理想、谈未来。然而,初级员工在微信里会说:“我们就拿这点薪水谈情怀?”
所以这存在了一个误区,对于公司里的员工,我们并不能一刀切地管理,分级操作是很有必要的。初级员工更多的是考虑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薪资结构是否会提升;中层管理明白自己的薪资结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需要更多的晋升空间,以便自己的薪水待遇能得到更大的提升;高管又会有另一种需求。只有分级对待,才能更好地管理公司,让我们的目标达成一致。
分析者F:企业文化是老板自己本身的情感。当他在理想化的时候,自然会希望员工的想法和他是一样的。最后企业文化沉淀为何?是依据老板的个性而定的。一开始肯定会有员工和老板的想法不一样,而经过不断淘汰,最终会形成价值观和他一样的团队。
分析者G:我从员工的角度和个人的例子谈谈看法。我作为职业经理人进入某家公司,原先工作的企业氛围和那家公司完全不同,3年后,这种不适应感达到了顶峰。年后公司给我加薪40%-50%,但我仍然坚决地希望离职。董事长约我面谈,并没有谈钱,只是说了句:“对不起,没有让你找到成就感。”
这句话震撼了我,说出了我想要离开的真正原因。员工的离职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没有多少人会草率地突然离职。而离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他不一定会告诉你真正的原因。
所以不要忙着愤怒或悲伤,要理性地思考,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是没有拿到足够的钱,还是缺少向往的鲜花和掌声?如果你真的很看重这位员工,那么不妨像你平时研究生意和产品一样,花多一些心思去研究员工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可能发挥的价值。特别是如今80、90后的员工,对于他们的管理思维应该是不同的。有些时候,与其给他们加更多的钱,不如放他们一两个礼拜的假,让他们去旅行。管理层在思路上要更开放,更宽容一点。
员工忠诚的是自己的内心,没有义务对企业忠诚,要他忠诚的办法是要真诚去对待,并了解他内心的需求。
分析者H:我同样举一个近期的案例。我的一位员工能力特别强,专业度突出,我对他做了规划。可惜的是,他偷偷接了私活。这一向都是忌讳,他被发现了以后也检讨了自己的行为,但他说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他说:“为什么我想做的事情,你不让我做呢?”
所以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企业真的是让员工做自己内心想做、认为该做的事情吗?为什么他想做的事情不让他做,而他内心不想做的事情,我们强迫他们去做?这会导致他们无法产生工作的愉悦感,反而增加抵触感。
我渐渐发现,一个人的忠诚度和敬业度,取决于员工是否在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们要留下的人,应该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而对于企业中存在的消极怠工的员工,也就是所谓混日子的人,我们要真正地重视起来,因为他们不仅没有工作效率,无法创造价值,还会传递负能量,造成连锁反应。每个老板都应该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分析者I:作为各级部门的管理层,要分清楚两个概念的区别:一是感情和感性,二是创新和创意。
什么是感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老王,做事做得很好,我很欣赏他,因此我对他有好感。
而感性是什么?老王这个人我觉得他很好,所以他不管做什么,我都觉得他是好的。这是根据我的喜好来判定他做的事情,并不是他有某一点做好了,打动了我。
在一个企业中,感性的骨干多了,就会变得复杂,会产生各种非正式的组织。比方说,喜欢抽烟的人在一起了,他们设定的,就不一定是组织的共同目标。所以,企业应该拒绝感性。
故事二
关键词:员工股份
创新和创意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每天每个人都会提很多不同的点子,不管是基层,还是部门经理,抑或是总监。创新和创意之间的区分,与感情和感性是一样的。创意是迎合老板的喜好,创新是基于客户的需求。
这个员工我喜欢,不管他提什么创意,我都喜欢;但我们应该主张员工的创新,即不管是哪位员工提的,能创造出客户价值的,才是真正创新的点子。
我们的老板,在思考和评估的时候,都应该真正地去想清楚,我真的分清创新和创意,感情和感性了吗?
我们希望公司是重感情的,不能是感性的,因为感性的最后,所有人都必须听我的,以我的兴趣来决定,这就会抹杀了创新。创新真的是以创造顾客的价值,才会去做不一样的差异。否则公司就会很复杂。企业文化应该强调创造,而非管理,也非分配。
作为公司的一把手,感性跟感情的事,你要分清楚,不能根据管理者的喜好去希望员工变成什么样,而是要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基于创造的模式才有可能持续,因为创造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样的人每天都在创造,今天做什么都无所谓,今天赢和明天输,都只是个时间问题。
对于兢兢业业的老员工,公司往往赋予其一定的股份。这家企业遇到了难题:曾经的老员工在拿到股份后,滋生了不劳而获的心理,工作上日益不上心。而新来的鸡血管理层非常努力,带领团队达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指标,最终的收入却无法和享有股份的老员工相比,落得心寒的下场。
分析者A:这是观点错误导致的现象。我们应该划分清楚界限,即员工就是员工,股东就是股东。作为员工,做好工作是本职。不行,就应该撤掉,不管是朋友还是亲戚,都应该请他们回家。很简单的事情不要搞复杂。职业经理人和人才都是公司聘来的,老板有权利开他,有能者留下。
分析者B: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我来讲讲如何对待股东。首先你要保证公司有良好的运营,然后再是给股东良好的回报。这是我给你的,如果不听话,我就不给你。咱们要有契约精神,说好给你就给你,不要又拿回来了,除非你通过一个公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分析者C:股份是契约,不能耍花招和心思。股份就是股份,作为股东的员工离开,也是股东。如果你想收回股权,就向他买,如果他不卖,就出更高的价钱。就是这么简单。
分析者D:股权是企业最后的一张王牌。用好了,会让整个企业焕然一新;如果用不好,满盘皆输。
故事三
关键词:执行力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却是公司永恒的话题。很多家企业同时遇到了执行力差的问题。有些公司说:“我不奢望公司有太多有想法的人,但希望公司的执行力是强的,每个团队都是高效团队。”然而,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分析者A:执行力在不同企业可能都有不同的做法,因为不同企业分不同阶段。创始阶段,执行力就是老板的一句话。下面干好就好好干,干不好就想想。相对来说,管理链是短、平、快的,也是比较容易的;对于做了十多年的企业,比较挑战的是执行力并非停留在个人意志、个人意识上,而是比较系统化的,从组织架构到考核,如何达到真正的上传下达,让员工心甘情愿执行是关键。
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挑战。定目标很容易,出结果却很难。公司开会定绩效考核,最终的提出、奖惩却没有起到作用,奖了的人也没特高兴,被罚的人也并不一定特别不高兴。原因是什么?绩效考核对执行力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这就说到我们的员工满意度。为什么奖励了他,却并不开心;惩罚了他,却并不难过?管理层在评估员工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员工的成就感。这种管理的力度和执行力的梳理,是企业的挑战。
如何让每个员工自发地,把别人让他做的事情变成他自己愿意做,把团队达成的成果,转化为他真正认可的成就感,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分析者B:执行力的前提,是基于目标的一致性。如何让末端去实现产业目标?首先理解要变。理解员工的执行力是围绕什么去进行的。任务对应的是服从。如果围绕任务,就完成不好,今天的年轻人没有人会服从你。目标对应的是感情,让每个人自己有目标,目标和收入是挂钩的。基于目标的驱动,才有可能创造,员工才愿意去干。
灌输每一层的管理者,希望把员工的任务变为员工的目标,将奖励改成物质和非物质的激励。非物质激励表现是员工徽章。员工上台领奖他们,自己也很自豪,工作牌上挂满,对他们随时激励,制定标杆,引导目标导向,不停给他们鼓掌就好。
分析者C:刚进公司的时候,业绩不好,谈什么都是徒劳。年度会议时,我给我们的销售人员制定目标:要做第一。看到下面的同事一半在嬉笑,另一半眼睛在冒光。在谈执行力前,要有目标,知道打仗时的山头在哪儿。这非常重要。
后来想,光有目标不行,得有方法,在不同地区,方法没办法统一,那就创文化。我们每一位员工写一个所希望的部门文化,管理层进行部门文化的投票。有人说,部门文化就贴在墙上看看自己。有人正面评价,有人负面评价。在每个人心中建立个标尺,去执行。
再后来,我们达到了目标。
所以,要想有执行力,我总结为:第一是有好的目标;第二是有标尺,用以衡量文化和氛围。分析者D: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零售商来说,需要分析两种不同的执行文化。零售非常强调从上而下的简单执行,机械执行,电商是非常排斥这种执行的,它们更多强调自发和原创,相互之间要互动的。
我现在思考的是,也就是2016年应该会有所调整变化的地方,即如何让每一个人觉得他是决策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将简单机械执行转变为快乐主动执行。这个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分析者E:执行力从狭义的概念来讲,首先我们目标是要一致,其次要有畅通的管道,以及沟通的工具,最后是跟踪结果。通常我们只是把工作布置下去,往往忽略了反馈,而零售最关键的执行力,就是follow,跟踪结果。如果没有结果的跟踪,之前做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我们做了执行规划,最终目标表面上看来是要把这个目标或某个量化的工作执行起来,但真正我们最需要做的是通过这些目标执行,使我们的基层一线员工养成好的工作习惯。
分析者F:我灌输和管理的是无组织的管理体系,表面没人管,实际背后都各有各的职责。如何保证执行力呢?一是目标和组织,把大目标分成无数小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是我定的,而是每个组织体系设定的,每个组织体系对自己的组织目标负责,这样层层下去,到最后我只是监督结果的发展,当然也有考核、绩效,但是相对轻松一点。
我们经历上跟其他公司不同,我们推行孝文化。孝也是一种尊重,只要在我们公司上班,员工父母也有工资,一个月最少200-500元。孝文化,儒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对公司的执行力,即所谓的软性执行力,是有一定的推进作用的。
分析者G:执行力和组织架构息息相关。我工作了二十多年,有些公司非常大,我也非常努力,但有这么一段时间,我离职不是因为任何工资的问题,而是因为其组织架构太复杂,让我觉得没有成就感。
比如,有些公司推行的组织架构,会造成做一件事情,如果做好了,每个部门都有一份功劳;如果做差了,每个部门都互相指责。这样大家都没有成就感,平时工作会耗在内耗上,在思考如果事情做得不好,怎么找到借口推卸自己部门的责任,然后指责其他部门哪些没有做好,这样就会导致执行力缺失。
所以,公司应该倡导简单的组织架构,责任到位后,指标明确,做得好的人非常有成就感,考核简单明确,没有任何人抢他的功劳,没有责任可以推给其他人。
组织架构是非常关键的。不管企业文化怎么样。当然,不同的企业规模,是要运用不同的组织架构。企业小规模和大规模时是不一样的。一定要找到一个能够保证高效的执行架构。而零售和互联网是需要不同的组织架构。
分析者H:今年我们公司采取了一个新方法,不用考核。这样逐渐回归本质,希望可以提升执行力。因为我发现,就算有了考核,员工比我更聪明,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而实际上,他的表现并未达到期望值。当考核无法产生作用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其存在的必要性了。
当然,我仍然坚守企业文化,这是最关键的。
分析者I:企业文化和执行力的结合,是很关键的。刚进公司时,我负责财务,每天加班。有一个同学问我:“老板给你吃了什么药,每天加班?”其实没人管我的,老板平时管得非常少。甚至有人问老板,财务管着那么多流水,不怕被转走吗?但是我们公司有着信任的文化。当老板特别信任我的时候,我的心里也会感恩和有想法,那就是要不辜负这种信任。
我们最不喜欢条条框框的文件。去年我们把整个绩效都取消了,拿多少钱就多少钱。当时我是很反对的,但事实上我们的业绩有了提升。执行力不一定非要条条框框。我们的文化比较独特,也更推崇文化的渗透化,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然后潜移默化,去改变。
分析者J:我还是觉得目标必须有,否则就会自由散漫了。问题简单化,就是说目标确定了,几个人做事,你负责什么,他负责什么,方案出来不求完整,不求完美,也不求多高大上,只要可以落地实行。如果哪里做得好,下次保持;做得不好,就赶紧改。
团队愿不愿改进,愿不愿学习,是很重要的。所以把问题看简单。
我们公司的价值观就两条。第一,拿到钱,养活自己,养活小孩,养房子、车子,过体面的生活。第二,来这要学到两把刷子,没有两把刷子,也要修到一把刷子,公司出去的人,没有两把刷子,没有面子。修到刷子到哪里都受欢迎。
分析者K:企业是否要绩效管理?绩效考核不能成为员工罚款的制度。单独考核一个部门的时候,这个部门没有问题,但整个企业的目标是没有达成的。这样的绩效考核就是失败的。应该思考企业如何做好对内服务。每个部门服务不一定能达到。企业内部每个人是否能形成关联,提升对内服务质量。这样企业运行将更顺利。
分析者L:组织架构一定要有,扁平化是对的。而在执行力方面,人永远向着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方向去努力,而不是为老板的目标、老板的方向,百年老店跟员工没有任何关系。
基层员工我们要跟他们建立经济共同体,因为他们就是来赚钱的,他们要考虑养家糊口;中层员工我们要和他建立成荣誉共同体,因为经济相对满足后,他要考虑到面子,考虑到威望;核心高管一定是命运共同体,也就是我们跟他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是老板跟下属的关系,绝对是两个人并着肩膀,挎着胳膊,一起走的关系。
分析者M:主动工作执行力的问题,我来打个比方。因为这两年中国的高铁技术发展快,而我们以前的绿皮火车,速度是远远没法比的。其实,这跟我们企业是一样的。高铁是因为每节都有动力,所以它跑得更快,衔接得更好,更舒服。而我们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如果都能衔接起来,能互动工作,就能像高铁一样顺畅地跑,这可能是个理想的状态。
分析者N:我们老板,每年来公司一次,这是一种信任。信任,能够让老板去授权,当然首先他要知道员工的优缺点,去控制他们的缺点。所以我认为老板不用太厉害,而是要懂得信任员工,尤其像我们现在阶级已变得扁平化。
故事四
关键词:消费者服务
这是一家在中国排名前四的海外品牌。企业的目标是在中国市场做到第一。中国市场的总负责人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然而他说自己不达到企业的目标,是不会退休的。
当时海外市场的某个城市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几千家零售的小店全部消失。所有的店都没有了,零售店没有办法把货款给到代理商,代理商就没有办法按时交款。这部分的货款如果无法回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在请求总部支援无果后,总负责人马上赶赴企业在当地的工厂,把仓库里的货装上卡车,直接奔赴受灾地。那时有员工直截了当地说,是不是脑子有病啊?不去收回款,还送货。可总负责人意识到,这次的自然灾害,等于是将整体的事业重新归到了最初进入该市场的原点。当初进入这个国家,将公司产品和服务带入这座城市,是为了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生活。在这样的节骨眼,更不能忘了初心。
很快的,这件事情被媒体报道了,市场份额跃升为第一。至于货款回收的问题,因为收到了总部的资金支持,以及对代理商的延期处理,而代理商也非常信守承诺,在两年后提交了货款。
分析者A:如今年轻一代的消费者,85后其实是很潮的,他们讲究个性,需求多样化。所以在孕婴童产品的设计和市场营销推广方面,也应该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转变而转变的。这些方面,很高兴我们有的品牌商打破了先河,比如某品牌已经开始推出了潮宝辣妈系列,将普通的用品,往时装的方向考虑,更加时尚化,具有设计感。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分析者B:市场在变化,消费者改变了,我们有没有随之改变?这是目前我们普遍遇到的难题。其中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可以是持续去向消费者学习,同时要保证专业。
今天的消费者是更有话语权的,已经不是说我们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他们就会乖乖接受的了。我们应该让店员们都知道,现在的消费者是很聪明的。如果你不和他们说共同的语言,不运用数字工具,那你在他们眼里,就会变成傻子。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获取的信息渠道越来越透明,只有更懂消费者,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才会持续地到你的店里来采购产品。
以上故事,或许你也曾亲身经历过。
以上故事的迷茫与苦恼或许你也曾感同身受;但我们希望,你能听到关于这些故事的不同声音,并从这些声音中汲取营养,大步向前。
2016年,让我们不忘初心,再次上路。
2016年,愿你我脚步坚定,愿这个行业前景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