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机制”惊变“熔断恐慌”

  1月4日,2016年的首个股市交易日,正是A股熔断机制推出的第一天。当天下午1时12分,作为熔断机制标杆的沪深300指数跌幅扩大至5%,15分钟的熔断机制随即被触发,个别股份被暂停交易;恢复交易后,沪深股市再度下挫至7%,触发全日熔断,当日股票市场交易提前结束。7日,熔断机制二度启动,导致A股股市仅开盘15分钟便提前收盘,当日夜晚,熔断机制被叫停,但产生的后果已波及全世界,全球股票市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慌性抛售。祸不单行的是,当日人民币亦大幅贬值达0.5%。

  熔断机制的由来

  熔断机制,亦称为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具体来说是对某一合约在达到涨跌停板之前,设置一个熔断价格,使合约买卖报价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在这一价格范围内交易的机制。熔断机制起源于美国,1987年10月19日全球股市暴跌,道琼斯指数下跌22.61%;次年10月29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纽交所(NYS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所引入熔断机制。根据美国现有规则,熔断分为三级,当指数较前一日收盘点位下跌7%、13%时,交易将暂停15分钟;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20%时,当天交易停止。在以后的18年中,美国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股灾。

  而我国的熔断机制,是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设置5%、7%两档熔断阈值,且涨跌都将触发熔断。熔断机制可分两个部分:1.触发5%熔断阈值时,暂停交易15分钟,在到达“熔断”点时仍可进行交易10分钟,但指数报价不可超出6%的涨跌幅之外;2.尾盘15分钟触发5%熔断阀值及全天任何时段触发7%熔断阈值,均暂停交易至收市。熔断涉及交易品种:股票、基金、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股指期货、以及交易所认定的其他相关品种。

  由于2015年第三季度A股市场大幅波动,期间屡次出现千股跌停涨停的奇观。监管层推出熔断机制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类似情形时,通过机制安排在市场极端波动的情况下给予投资者更多冷静时间,从而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熔断机制缺乏实操经验

  熔断机制启用四天已致使两天停市的问题反应出政府在推动救市措施时欠缺考虑多方面因素:1.设定熔断浮动的范围过于狭窄,过分死板;2.措施启动前,没有充分地给予投资者明确的指引,令到投资者产生恐慌继而抛盘,令到本来惨淡的股市更雪上加霜;3.纸上谈兵,用投资者的血汗钱来做实验,用股民来作小白鼠,胡乱操作。政府推出熔断机制的用意很明显,但由于缺乏相关实际操作经验,加之整个体制还未成型,很多地方思虑不周,便弄巧反拙,反惹得投资者们怨声载道,吃力不讨好。

  自去年7月第一波股灾爆发起,国家一直在不断变换方法地救市,但在旁人看来,这只是治标不治根的方法;而且,由于这样的救市方式,许多违反市场规律的隐患反倒被掩盖起来,这些隐患犹如滚雪球般不断累积,成为一个埋伏很深的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必会引起惊涛骇浪,而此次熔断恐慌便是最佳证明。

  婷婷/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