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之争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老子,孔子,胡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0-29 14:41
一
作为开山之作,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来就截断众流,摒弃远古一半神话、一半正史的记载,从老子、孔子讲起,一时引发震动。按在胡适之前,北大“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由号称“两足书橱”的陈汉章主讲,据说陈氏在台上引经据典,夸夸其谈,天上地下,云山雾罩地大谈伏羲、黄帝、神农、尧、舜、禹等人物与故事,两年下来,才讲到商朝的“洪范”。因此,胡适的改变使得原来号称的五千年哲学史被截去了一半,听讲者大为惊骇。当时在哲学门就读的顾颉刚就回忆说:“这一改,把我们一般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了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1〕
看来,要不是胡适,中国人的哲学史还得在三坟五典里多兜几圈。按照胡适的观点,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始祖。显然,胡适是相信孔子曾见过老子,并向老子求教这一说法的。先秦诸子中独有孔子一人的生年死年是后人清楚的,老子生卒年一直模糊不清。按司马迁的说法:“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2〕如此高寿,其人就很有些稀奇古怪了。至于老子本人的真身李耳之外,司马迁还给出了两个很迷惑人说法。一是老莱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3〕二是周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4〕
也就是司马迁的后一种说法,使得后世学者有老子是在孔子之后出现的人物的观点。在《中国哲学简史》里,冯友兰这样说:
传统的说法是,老子是楚国(今河南省南部)人,与孔子同时代而比孔子年长,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很称赞老子。以“老子”为名的书,后来也叫做《道德经》,因而也被当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现代的学术研究,使我们改变了这个看法,认为《老子》的年代晚于孔子很久。
在这方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老子其人的年代问题,另一个是《老子》其书的年代问题。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完全有可能是,的确有个名叫“老聃”的人年长于孔子,但《老子》这部书却成书在后。这也就是我所持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没有必要否定传统的说法,因为传统的说法并没有说老子这个人确实写过《老子》这部书。所以我愿意接受传统的对老子其人的说法,同时把《老子》一书放在较晚的年代。
这种立场,并不需要我坚持说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绝对没有联系,因为这部书里的确有一些老子的原话。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5〕
所以冯著哲学史,与胡著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认定的在截断众流之后的中国哲学第一人是孔子而非老子。
千万不可小看这一不同!
按照蔡元培的说法,胡著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评判哲学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拒墨。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又非荀子。汉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诸子。近人替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这都是闹意气罢了!适之先生此编,对于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6〕
这当然是非常好的意思,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话是可以这样说,大家都可以高唱“儒道互补”,可具体到中国哲学史的第一人选问题,孔、老之争是应该也必须有一个先后排序的。某种意义上说,排序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先后的问题,还涉及排序者本人的价值判断。作为“打倒孔家店”的那一拨人物,胡适将孔子排在老子之后,一定不会有任何的心理障碍。但后一辈的冯友兰就有些不同了,也许他在某一时期说过非孔的过头话,但终其一生,这位新儒家尽管也承认“的确有个名叫‘老聃’的人年长于孔子”,但在他的哲学史体系里,不把孔子摆在首位,逻辑上、感情上恐怕都讲不通。
二
胡适本人自承,其诸子学说受章太炎的影响很大。
如果说胡适的眼光还算是“平等”的话,那么敢骂当朝皇帝为“小丑”的章太炎,其看待诸子简直就是“俯视”了。1906年,在《诸子学略说》一文中,章痛快淋漓地评议了儒、道、墨、阴阳、纵横、法、名、杂、农、小说等十家,文中胜义纷呈,新见迭出。
最刻薄的是,章太炎在论及孔、老关系时,这样写道:
孔子问礼老聃,卒以删定六艺,而儒家亦自萌芽……
虽然老子以其权术授之孔子,而征藏故书,亦悉为孔子诈取。孔子之权术,乃有过于老子者。孔学本出于老,以儒道之形式有异,不欲崇奉以为本师……而惧老子发其覆也,于是说老子曰:“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涕。”(见《庄子·天运篇》。意谓己述六经,学皆出于老子,吾书先成,子名将夺,无可如何也。)老子胆怯,不得不屈从其请。逢蒙杀羿之事,又其素所怵惕也。胸有不平欲一举发,而孔氏之徒遍布东夏,吾言朝出,首领可以夕断。于是西出函谷,知秦地之无儒,而孔氏之无如我何,则始著《道德经》,以发其覆。借令其书早出,则老子必不免于杀身,如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氏之门,三盈三虚,尤以争名致戮,而况老子之凌驾其上者乎?呜呼!观其师徒之际,忌刻如此,则其心术可知,其流毒之中人亦可知也。〔7〕
如果章太炎之说成立,那么孔子就成了中国历史上首位学术大盗,老子则成了一位学术受害者。相比少正卯,老子比较明智,能及时出关避祸秦地,因此得以幸免杀身之祸。
章太炎此说可谓诛心之论。他的弟子鲁迅因此敷演出一段故事新编来,以漫画的笔调写了小说《出关》。在《〈出关〉的“关”》一文里,鲁迅这样说:
老子的西出函谷,为了孔子的几句话,并非我的发现或创造,是三十年前,在东京从太炎先生口头听来的,后来他写在《诸子学略说》中,但我也并不信为一定的事实。〔8〕
应该说,作为小说家的鲁迅还是保持了学者的严谨,声称并不信为一定的事实。此文发表于1936年5月,显然鲁迅不知道他的太炎先生已经发表过悔其少作的言论了。
1921年,柳诒徵在《史地学报》创刊号上发表《论近人讲诸子学者之失》一文,批评章太炎曲解《庄子·天运篇》,以为孔、老相猜“是直不知老、孔为何等人物,故以无稽之谈诬之”,流毒匪浅,胡适正是沿此思路,推波助澜,宣传所谓孔子杀少正卯。章太炎读后,特致书柳,承认此“乃十数年狂妄逆诈之论”,表示谢罪,《史地学报》1922年第四期登载了章太炎的这封信。1931年《学衡》第七十三期重登柳诒徵的《论近人讲诸子学者之失》并附章太炎致柳书,足见学界对此公案的重视。
在这份致柳诒徵的信中,章太炎顺带说到了自己学术观点的转变过程:
鄙人少年本治朴学,亦唯专信古文经典,与长素辈为道背驰,其后深恶长素孔教之说,遂至激而诋孔。中年以后,古文经典笃信如故,至诋孔则绝口不谈,亦由平情斠论,深知孔子之道,非长素辈所能附会也。而前声已放,驷不及舌,后虽刊落,反为浅人所取。……赖足下力为诤友。〔9〕
勇于服善,固然美德。但反孔与尊孔,如此奇妙地统一在章太炎这样一位学术大家的身上,不能不让人深思。只是推崇“每下一义,泰山不移”的章太炎,在论及孔、老关系时,却显得过于主观了,不像是一个纯粹学者所应为。老实说,上文柳诒徵反驳章太炎的理由——认为孔、老相猜,是直不知老、孔为何等人物——未必一定就站得住脚。以此等气势磅礴而内理不足的文字,就能降伏桀骜不驯的章太炎,也算是学术史上的咄咄怪事。
三
问题的实质是孔、老二人为何就不能相猜呢?
学术的进步,当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结果。以印度佛教史为例,季羡林曾提出一个令人瞩目的观点,那就是在佛教的开创时期,在戒律和学说方面,存在着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两派的斗争。对提婆达多派,释迦牟尼及佛子佛孙们费尽心思,造谣污蔑,制造神话和鬼话,极尽攻击诽谤之能事,但都不能彻底铲除对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提婆达多派继续存在这一事实无法回避,在不影响佛祖面子的情况下,释迦牟尼派开始承认提婆达多派,只是加了玄秘的解释〔10〕。
佛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只是圣人的称谓不是随便的,在后人眼中,孔子对各方人士都保持了一种有理有节、温良恭俭让的姿态。但在老子——其实是庄子一面看来,对孔子冷嘲热讽的话可绝不是一句两句。当年司马迁写《史记》讲老子和孔子的交往,不敢大量引用庄子那些半文学、半想象的故事,可离开那些故事,他又无所依据。因此,即便是小心再小心,人们还是看见了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和一个唯唯诺诺的学生形象。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11〕
应该说,庄子试图将老子凌驾于孔子之上的做法,还是效果显著的。老、孔的故事,汉代就很流行,经常见于画像石。画面上,老子和孔子互相鞠躬,中间夹个小孩,故意难为孔子,据说是传说中的神童,叫项橐〔12〕。
其实,活灵活现记述孔、老相会最古的文字是《庄子》,在它之前,并没有此等写法。因此,与章太炎的“诋孔说”相反,亦有人说那是老子一派的人要自尊其学,所以捏造“孔子,吾师之弟子也”的传说〔13〕。(姚际恒《礼记通论》论《曾子问》一篇,甚至认为该篇也“为老庄之徒所作无疑”。)
而“道家”一词也不见于先秦古书,在《史记》里,该词才首次出现。按照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说法:“道家……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14〕这似乎可看作是道家后于儒、墨两家的证据。某种意义上说,老子其人的古朴和面目不清,也为后起的道家附会前贤,扯虎皮当大旗,提供了便利。
崔述在《洙泗考信录》(卷一)里说:“老聃之学,经传未有言者,独记载《曾子问篇》。孔子论礼频及之,然亦非有鬼言异论如世俗所传云云也。战国之时,杨墨并起,皆托古人以自尊其说。儒者方崇孔子,为杨氏说者因托诸老聃以詘孔子;儒者方崇尧舜,为杨氏说者因托诸黄帝以詘尧舜。……今《史记》之所载老聃之言皆杨朱之说耳。其文类似战国诸子,与《论语》、《春秋传》之文绝不类也。孔子称述古之贤人及当代卿大夫,《论语》所载详矣。何以不载老子一言?孟子但距杨墨不距黄老,孟子何以无一言辟之?”〔15〕
因学术史上此类附会现象屡见不鲜,钱钟书幽默地称之为“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16〕。
四
“门徒比先知更为狂信”〔17〕,因此将徒子徒孙与祖师爷稍作区别,在思想源流的辨析梳理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祖师爷之间——比如老子和孔子——的关系,并未因此就得到了清晰的解决。
且不说早年章太炎所谓的孔、老相猜的可能性有多大了,更进一步的疑问还可以是:老子真的就是孔子心悦诚服的老师吗?相比那个做梦都会念兹在兹的周公,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似乎被夸大了。钱钟书《管锥篇》就引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四《读老子传》:“但说周公曾入梦,宁于老氏叹‘犹龙’?”即本《论语》,以驳司马迁〔18〕。
按《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曾有四处提及老聃〔19〕,均与“礼”有关。考虑到《礼记》为孔子弟子乃至后人的作品,后世虽然怀疑此记录的真实性,但《礼记》为儒家著述当可无疑,儒家弟子自然不会妄自捏造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来贬低孔子,因此该记录的可信度应该不低。
但它毕竟不同于《庄子》里那些倾向性非常强的孔、老故事。老子的形象,从《礼记》里的丧礼专家,到《庄子》里那盛气凌人的出世仙人,其间出入颇可玩味。对于《庄子》,还是司马迁的评价客观:“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20〕
1934年胡适发表长篇论文《说儒》,专辟一节论孔子与老子的关系,仿佛就是对冯著哲学史的回应。该文指出当孔子时已有很多的儒,既有君子,也有小人,流品很杂,这些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他们的衣服是殷服,他们的宗教是殷礼。周灭殷后,他们忍辱负重,靠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并逐渐形成一个教士阶层。孔子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并被认为是一个五百年应运而兴的圣人,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将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弱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的中兴者。相比而言,老子是正宗老儒的一个重要代表,但那些旧儒都被孔子超越了:
老子出在那个前六世纪,毫不觉得奇怪。他不过是代表那六百年来以柔道取悦于世的一个正统老儒……老子的人生哲学乃是千百年的世故的结晶,其中含有绝大的宗教信心——“常有司杀者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所以不是平常一般有血肉骨干的人所能完全接受的。孔子也从这种教义里出来。他的性情人格不容许他走这条极端的路,所以他渐渐回到他所谓“中庸”的路上去,要从刚毅进取的方面造成一种能负荷全人类担子的人格。这个根本上有了不同,其他教义自然都跟着大歧异了。
那个消极的柔儒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而这个积极的新儒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那个消极的儒对那新兴的文化存着绝大的怀疑,要人寡欲绝学,回到那“无知无欲”的初民状态;而这个积极的儒却咏歌那“郁郁乎文哉”的周文化,大胆的宣言:“吾从周”;那个消极的儒要人和光同尘,混灭是非与善恶的执著。而这个刚毅的新儒却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要养成一种“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人格。
在这个新儒的运动卓然成立之后,那个旧派的儒就如同满天的星斗在太阳的光焰里,存在是存在的,只是不大瞧得见了。〔21〕
《说儒》写得激情四溢,这在胡适的论学著作里是不多见的。文中处处引用孔子语录,读来竟有朝拜之感,这不能不使人惊讶。要知道胡适是打倒“孔家店”那一辈的标杆性人物,且何等骄傲,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孔子言论的魅力使然。考虑到该文的写作时间,也有理由相信,这是在日寇入侵前夜,在大敌当前、国难当头的境地下,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毅然守护民族文化之魂的自觉举动。关于这一点,章太炎说得更为直白:“国家之安危强弱,原无一定,而为国民者须认清我为何种民族?对于本国文化,相与尊重而发扬之,则虽一时不幸而山河易色,终必有复兴之一日,设国民鄙夷史乘,蔑弃本国文化,则真迷失本性,万劫不复矣!”〔22〕
理解了这些,才可以理解为何在烽火连天,家破人亡的抗战时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钱穆等现代新儒家何以会成大气候,中国学术何以会不退反进。“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国将不国的民族其时更需要的是入世的精神而不是出世的逍遥。除了坚持老子其人是在孔子之前,老子更“老”的观点,《说儒》竟将老子也纳入了儒家的传承谱系,并称道孔子是集大成者,是超越前贤、继往开来的人物。
“平议诸子”的结果,依然是诸子仍有高低之不同,孔、老之争竟以这样的方式收尾,令人感慨不已。此类争议以后还会有吗?当然会,胡适晚年就还坚持《老子》的原始性,认为尽管其中或有后人的伪增字句,但不是伪书。……但不管争议如何,鲁迅的观点“至于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老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一针见血,无法回避。
胡适有个观点非常耐人寻味,他认为只有孔子才特别强调“仁”。孔子之前,与孔子之后,“仁”字都不是单独使用的,这个观念除非把它译成“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外,实在别无他译〔23〕。
且抄一段郑鹤声、郑鹤春的话,以作本文的结尾: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即自今而后,吾国国民同化于世界各国之新化,然过去时代与孔子之关系,要为历史上不可磨灭之事实。故虽老子与孔子同生于春秋之时,同为中国之大哲,而其影响于全国国民,影响于世界文化,则老犹远逊于孔,其他诸子,更不可以并论。……孔子主为学日益,而老子则主为道日损,故老子素不以书载所备言语为重,尝语孔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然果如老子所言,使古代载籍,任其放佚,则寖衰寖微,古代之文化,复从何考见乎?故曰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24〕
注释:
〔1〕顾颉刚等:《古史辨·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6页。
〔2〕〔3〕〔4〕〔11〕〔14〕〔20〕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494、494、494、941、495、495页。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http://tieba.baidu.com/f?kz=208749947
〔6〕蔡元培:《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序》手稿,http://yz.boyie.com/index/viewauction/109108.html
〔7〕章太炎:《章太炎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6页。
〔8〕鲁迅:《鲁迅全集》(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0页。
〔9〕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页
〔10〕季羡林:《佛教十五题·佛教开创时期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4~95页。
〔12〕李零:《〈老子〉天下第一:人往低处走》,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61458_41849.html。
〔13〕〔21〕胡适:《胡适论学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4、57~58页。
〔15〕许地山:《道教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16〕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17〕(德)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8页。
〔18〕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10页。
〔19〕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4~58页。
〔22〕章太炎:《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23〕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24〕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
作为开山之作,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来就截断众流,摒弃远古一半神话、一半正史的记载,从老子、孔子讲起,一时引发震动。按在胡适之前,北大“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由号称“两足书橱”的陈汉章主讲,据说陈氏在台上引经据典,夸夸其谈,天上地下,云山雾罩地大谈伏羲、黄帝、神农、尧、舜、禹等人物与故事,两年下来,才讲到商朝的“洪范”。因此,胡适的改变使得原来号称的五千年哲学史被截去了一半,听讲者大为惊骇。当时在哲学门就读的顾颉刚就回忆说:“这一改,把我们一般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了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1〕
看来,要不是胡适,中国人的哲学史还得在三坟五典里多兜几圈。按照胡适的观点,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始祖。显然,胡适是相信孔子曾见过老子,并向老子求教这一说法的。先秦诸子中独有孔子一人的生年死年是后人清楚的,老子生卒年一直模糊不清。按司马迁的说法:“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2〕如此高寿,其人就很有些稀奇古怪了。至于老子本人的真身李耳之外,司马迁还给出了两个很迷惑人说法。一是老莱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3〕二是周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4〕
也就是司马迁的后一种说法,使得后世学者有老子是在孔子之后出现的人物的观点。在《中国哲学简史》里,冯友兰这样说:
传统的说法是,老子是楚国(今河南省南部)人,与孔子同时代而比孔子年长,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很称赞老子。以“老子”为名的书,后来也叫做《道德经》,因而也被当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现代的学术研究,使我们改变了这个看法,认为《老子》的年代晚于孔子很久。
在这方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老子其人的年代问题,另一个是《老子》其书的年代问题。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完全有可能是,的确有个名叫“老聃”的人年长于孔子,但《老子》这部书却成书在后。这也就是我所持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没有必要否定传统的说法,因为传统的说法并没有说老子这个人确实写过《老子》这部书。所以我愿意接受传统的对老子其人的说法,同时把《老子》一书放在较晚的年代。
这种立场,并不需要我坚持说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绝对没有联系,因为这部书里的确有一些老子的原话。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5〕
所以冯著哲学史,与胡著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认定的在截断众流之后的中国哲学第一人是孔子而非老子。
千万不可小看这一不同!
按照蔡元培的说法,胡著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评判哲学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拒墨。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又非荀子。汉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诸子。近人替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这都是闹意气罢了!适之先生此编,对于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6〕
这当然是非常好的意思,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话是可以这样说,大家都可以高唱“儒道互补”,可具体到中国哲学史的第一人选问题,孔、老之争是应该也必须有一个先后排序的。某种意义上说,排序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先后的问题,还涉及排序者本人的价值判断。作为“打倒孔家店”的那一拨人物,胡适将孔子排在老子之后,一定不会有任何的心理障碍。但后一辈的冯友兰就有些不同了,也许他在某一时期说过非孔的过头话,但终其一生,这位新儒家尽管也承认“的确有个名叫‘老聃’的人年长于孔子”,但在他的哲学史体系里,不把孔子摆在首位,逻辑上、感情上恐怕都讲不通。
二
胡适本人自承,其诸子学说受章太炎的影响很大。
如果说胡适的眼光还算是“平等”的话,那么敢骂当朝皇帝为“小丑”的章太炎,其看待诸子简直就是“俯视”了。1906年,在《诸子学略说》一文中,章痛快淋漓地评议了儒、道、墨、阴阳、纵横、法、名、杂、农、小说等十家,文中胜义纷呈,新见迭出。
最刻薄的是,章太炎在论及孔、老关系时,这样写道:
孔子问礼老聃,卒以删定六艺,而儒家亦自萌芽……
虽然老子以其权术授之孔子,而征藏故书,亦悉为孔子诈取。孔子之权术,乃有过于老子者。孔学本出于老,以儒道之形式有异,不欲崇奉以为本师……而惧老子发其覆也,于是说老子曰:“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涕。”(见《庄子·天运篇》。意谓己述六经,学皆出于老子,吾书先成,子名将夺,无可如何也。)老子胆怯,不得不屈从其请。逢蒙杀羿之事,又其素所怵惕也。胸有不平欲一举发,而孔氏之徒遍布东夏,吾言朝出,首领可以夕断。于是西出函谷,知秦地之无儒,而孔氏之无如我何,则始著《道德经》,以发其覆。借令其书早出,则老子必不免于杀身,如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氏之门,三盈三虚,尤以争名致戮,而况老子之凌驾其上者乎?呜呼!观其师徒之际,忌刻如此,则其心术可知,其流毒之中人亦可知也。〔7〕
如果章太炎之说成立,那么孔子就成了中国历史上首位学术大盗,老子则成了一位学术受害者。相比少正卯,老子比较明智,能及时出关避祸秦地,因此得以幸免杀身之祸。
章太炎此说可谓诛心之论。他的弟子鲁迅因此敷演出一段故事新编来,以漫画的笔调写了小说《出关》。在《〈出关〉的“关”》一文里,鲁迅这样说:
老子的西出函谷,为了孔子的几句话,并非我的发现或创造,是三十年前,在东京从太炎先生口头听来的,后来他写在《诸子学略说》中,但我也并不信为一定的事实。〔8〕
应该说,作为小说家的鲁迅还是保持了学者的严谨,声称并不信为一定的事实。此文发表于1936年5月,显然鲁迅不知道他的太炎先生已经发表过悔其少作的言论了。
1921年,柳诒徵在《史地学报》创刊号上发表《论近人讲诸子学者之失》一文,批评章太炎曲解《庄子·天运篇》,以为孔、老相猜“是直不知老、孔为何等人物,故以无稽之谈诬之”,流毒匪浅,胡适正是沿此思路,推波助澜,宣传所谓孔子杀少正卯。章太炎读后,特致书柳,承认此“乃十数年狂妄逆诈之论”,表示谢罪,《史地学报》1922年第四期登载了章太炎的这封信。1931年《学衡》第七十三期重登柳诒徵的《论近人讲诸子学者之失》并附章太炎致柳书,足见学界对此公案的重视。
在这份致柳诒徵的信中,章太炎顺带说到了自己学术观点的转变过程:
鄙人少年本治朴学,亦唯专信古文经典,与长素辈为道背驰,其后深恶长素孔教之说,遂至激而诋孔。中年以后,古文经典笃信如故,至诋孔则绝口不谈,亦由平情斠论,深知孔子之道,非长素辈所能附会也。而前声已放,驷不及舌,后虽刊落,反为浅人所取。……赖足下力为诤友。〔9〕
勇于服善,固然美德。但反孔与尊孔,如此奇妙地统一在章太炎这样一位学术大家的身上,不能不让人深思。只是推崇“每下一义,泰山不移”的章太炎,在论及孔、老关系时,却显得过于主观了,不像是一个纯粹学者所应为。老实说,上文柳诒徵反驳章太炎的理由——认为孔、老相猜,是直不知老、孔为何等人物——未必一定就站得住脚。以此等气势磅礴而内理不足的文字,就能降伏桀骜不驯的章太炎,也算是学术史上的咄咄怪事。
三
问题的实质是孔、老二人为何就不能相猜呢?
学术的进步,当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结果。以印度佛教史为例,季羡林曾提出一个令人瞩目的观点,那就是在佛教的开创时期,在戒律和学说方面,存在着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两派的斗争。对提婆达多派,释迦牟尼及佛子佛孙们费尽心思,造谣污蔑,制造神话和鬼话,极尽攻击诽谤之能事,但都不能彻底铲除对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提婆达多派继续存在这一事实无法回避,在不影响佛祖面子的情况下,释迦牟尼派开始承认提婆达多派,只是加了玄秘的解释〔10〕。
佛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只是圣人的称谓不是随便的,在后人眼中,孔子对各方人士都保持了一种有理有节、温良恭俭让的姿态。但在老子——其实是庄子一面看来,对孔子冷嘲热讽的话可绝不是一句两句。当年司马迁写《史记》讲老子和孔子的交往,不敢大量引用庄子那些半文学、半想象的故事,可离开那些故事,他又无所依据。因此,即便是小心再小心,人们还是看见了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和一个唯唯诺诺的学生形象。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11〕
应该说,庄子试图将老子凌驾于孔子之上的做法,还是效果显著的。老、孔的故事,汉代就很流行,经常见于画像石。画面上,老子和孔子互相鞠躬,中间夹个小孩,故意难为孔子,据说是传说中的神童,叫项橐〔12〕。
其实,活灵活现记述孔、老相会最古的文字是《庄子》,在它之前,并没有此等写法。因此,与章太炎的“诋孔说”相反,亦有人说那是老子一派的人要自尊其学,所以捏造“孔子,吾师之弟子也”的传说〔13〕。(姚际恒《礼记通论》论《曾子问》一篇,甚至认为该篇也“为老庄之徒所作无疑”。)
而“道家”一词也不见于先秦古书,在《史记》里,该词才首次出现。按照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说法:“道家……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14〕这似乎可看作是道家后于儒、墨两家的证据。某种意义上说,老子其人的古朴和面目不清,也为后起的道家附会前贤,扯虎皮当大旗,提供了便利。
崔述在《洙泗考信录》(卷一)里说:“老聃之学,经传未有言者,独记载《曾子问篇》。孔子论礼频及之,然亦非有鬼言异论如世俗所传云云也。战国之时,杨墨并起,皆托古人以自尊其说。儒者方崇孔子,为杨氏说者因托诸老聃以詘孔子;儒者方崇尧舜,为杨氏说者因托诸黄帝以詘尧舜。……今《史记》之所载老聃之言皆杨朱之说耳。其文类似战国诸子,与《论语》、《春秋传》之文绝不类也。孔子称述古之贤人及当代卿大夫,《论语》所载详矣。何以不载老子一言?孟子但距杨墨不距黄老,孟子何以无一言辟之?”〔15〕
因学术史上此类附会现象屡见不鲜,钱钟书幽默地称之为“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16〕。
四
“门徒比先知更为狂信”〔17〕,因此将徒子徒孙与祖师爷稍作区别,在思想源流的辨析梳理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祖师爷之间——比如老子和孔子——的关系,并未因此就得到了清晰的解决。
且不说早年章太炎所谓的孔、老相猜的可能性有多大了,更进一步的疑问还可以是:老子真的就是孔子心悦诚服的老师吗?相比那个做梦都会念兹在兹的周公,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似乎被夸大了。钱钟书《管锥篇》就引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四《读老子传》:“但说周公曾入梦,宁于老氏叹‘犹龙’?”即本《论语》,以驳司马迁〔18〕。
按《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曾有四处提及老聃〔19〕,均与“礼”有关。考虑到《礼记》为孔子弟子乃至后人的作品,后世虽然怀疑此记录的真实性,但《礼记》为儒家著述当可无疑,儒家弟子自然不会妄自捏造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来贬低孔子,因此该记录的可信度应该不低。
但它毕竟不同于《庄子》里那些倾向性非常强的孔、老故事。老子的形象,从《礼记》里的丧礼专家,到《庄子》里那盛气凌人的出世仙人,其间出入颇可玩味。对于《庄子》,还是司马迁的评价客观:“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20〕
1934年胡适发表长篇论文《说儒》,专辟一节论孔子与老子的关系,仿佛就是对冯著哲学史的回应。该文指出当孔子时已有很多的儒,既有君子,也有小人,流品很杂,这些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他们的衣服是殷服,他们的宗教是殷礼。周灭殷后,他们忍辱负重,靠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并逐渐形成一个教士阶层。孔子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并被认为是一个五百年应运而兴的圣人,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将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弱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的中兴者。相比而言,老子是正宗老儒的一个重要代表,但那些旧儒都被孔子超越了:
老子出在那个前六世纪,毫不觉得奇怪。他不过是代表那六百年来以柔道取悦于世的一个正统老儒……老子的人生哲学乃是千百年的世故的结晶,其中含有绝大的宗教信心——“常有司杀者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所以不是平常一般有血肉骨干的人所能完全接受的。孔子也从这种教义里出来。他的性情人格不容许他走这条极端的路,所以他渐渐回到他所谓“中庸”的路上去,要从刚毅进取的方面造成一种能负荷全人类担子的人格。这个根本上有了不同,其他教义自然都跟着大歧异了。
那个消极的柔儒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而这个积极的新儒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那个消极的儒对那新兴的文化存着绝大的怀疑,要人寡欲绝学,回到那“无知无欲”的初民状态;而这个积极的儒却咏歌那“郁郁乎文哉”的周文化,大胆的宣言:“吾从周”;那个消极的儒要人和光同尘,混灭是非与善恶的执著。而这个刚毅的新儒却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要养成一种“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人格。
在这个新儒的运动卓然成立之后,那个旧派的儒就如同满天的星斗在太阳的光焰里,存在是存在的,只是不大瞧得见了。〔21〕
《说儒》写得激情四溢,这在胡适的论学著作里是不多见的。文中处处引用孔子语录,读来竟有朝拜之感,这不能不使人惊讶。要知道胡适是打倒“孔家店”那一辈的标杆性人物,且何等骄傲,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孔子言论的魅力使然。考虑到该文的写作时间,也有理由相信,这是在日寇入侵前夜,在大敌当前、国难当头的境地下,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毅然守护民族文化之魂的自觉举动。关于这一点,章太炎说得更为直白:“国家之安危强弱,原无一定,而为国民者须认清我为何种民族?对于本国文化,相与尊重而发扬之,则虽一时不幸而山河易色,终必有复兴之一日,设国民鄙夷史乘,蔑弃本国文化,则真迷失本性,万劫不复矣!”〔22〕
理解了这些,才可以理解为何在烽火连天,家破人亡的抗战时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钱穆等现代新儒家何以会成大气候,中国学术何以会不退反进。“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国将不国的民族其时更需要的是入世的精神而不是出世的逍遥。除了坚持老子其人是在孔子之前,老子更“老”的观点,《说儒》竟将老子也纳入了儒家的传承谱系,并称道孔子是集大成者,是超越前贤、继往开来的人物。
“平议诸子”的结果,依然是诸子仍有高低之不同,孔、老之争竟以这样的方式收尾,令人感慨不已。此类争议以后还会有吗?当然会,胡适晚年就还坚持《老子》的原始性,认为尽管其中或有后人的伪增字句,但不是伪书。……但不管争议如何,鲁迅的观点“至于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老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一针见血,无法回避。
胡适有个观点非常耐人寻味,他认为只有孔子才特别强调“仁”。孔子之前,与孔子之后,“仁”字都不是单独使用的,这个观念除非把它译成“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外,实在别无他译〔23〕。
且抄一段郑鹤声、郑鹤春的话,以作本文的结尾: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即自今而后,吾国国民同化于世界各国之新化,然过去时代与孔子之关系,要为历史上不可磨灭之事实。故虽老子与孔子同生于春秋之时,同为中国之大哲,而其影响于全国国民,影响于世界文化,则老犹远逊于孔,其他诸子,更不可以并论。……孔子主为学日益,而老子则主为道日损,故老子素不以书载所备言语为重,尝语孔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然果如老子所言,使古代载籍,任其放佚,则寖衰寖微,古代之文化,复从何考见乎?故曰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24〕
注释:
〔1〕顾颉刚等:《古史辨·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6页。
〔2〕〔3〕〔4〕〔11〕〔14〕〔20〕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494、494、494、941、495、495页。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http://tieba.baidu.com/f?kz=208749947
〔6〕蔡元培:《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序》手稿,http://yz.boyie.com/index/viewauction/109108.html
〔7〕章太炎:《章太炎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6页。
〔8〕鲁迅:《鲁迅全集》(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0页。
〔9〕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页
〔10〕季羡林:《佛教十五题·佛教开创时期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4~95页。
〔12〕李零:《〈老子〉天下第一:人往低处走》,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61458_41849.html。
〔13〕〔21〕胡适:《胡适论学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4、57~58页。
〔15〕许地山:《道教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16〕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17〕(德)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8页。
〔18〕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10页。
〔19〕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4~58页。
〔22〕章太炎:《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23〕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24〕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