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是互通互惠之路,是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文化的通道,也是向世界学习的窗口,它既是一条中西方的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之路。“丝绸之路”甘肃段历史地位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穿越甘肃全境是中原王朝走向世界的第一程】
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并非一蹴而就,是中原王朝不断寻求向西发展的结果。先秦史籍记载,黄帝曾经去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周穆王曾经去昆仑山拜见西王母。秦穆公霸西戎,秦昭王修陇西、北地长城,秦始皇、汉武帝经回中道西巡等行动的主要区域均在甘肃境内。这些先祖和帝王的西进活动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序曲。张骞通使西域、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甘肃全境正式归属中原王朝管辖,意味着“丝绸之路”最终形成。
甘肃是战国秦长城、秦始皇长城、汉长城以及明长城的西端起点所在地,长城对丝绸之路的保护功能在甘肃境内表现得最为典型。甘肃的重点丝绸之路城镇均在长城以南,可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丝绸之路畅通是长城的主要功能。
陇山是丝绸之路必须翻越的第一座大山。登上陇山、翻越陇关,意味着出了关中,正式踏上丝绸之路。黄河是丝绸之路必须跨越的第一条大河,沿线渡口大多数在甘肃境内,如临津、金城、索桥、乌兰、鹯阴、迭烈逊等。这里的“控扼制胜之地”应当包括丝绸之路各线道跨越黄河的渡口。过了敦煌,出了阳关、玉门关,就意味着到了狭义的“西域”。如此看来,从关中出发,跨越陇山、渡过黄河、西出玉门关抵达狭义“西域”的路程恰好穿越了甘肃全境,穿越甘肃全境是中原王朝走向世界的第一程。

三国至隋,中原地区四分五裂,南北政权对抗。经过中原通往西域的大路受阻,东晋南朝政权则从蜀地出发,经过甘南或陇南地区进入青海境内。这条道就是“河南道”,又叫羌中道、吐谷浑道,起点在成都,终点在青海湖西伏俟城,最终通向漠北和西域。因此,在南北对峙时期,甘肃又是江南政权通往西域的第一站区。
【“丝绸之路”甘肃段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大发展】
“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烽燧、城址、驿站、渡口、关隘、墓葬、寺塔、石窟等丝绸之路文化遗址繁星般地分布全境。汉晋简牍、敦煌文书、金石碑刻、壁画造像等出土文献和艺术品内涵极为丰富,为了解丝绸之路及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重要资料。

丝绸之路上西去或东进的有案可稽的人物数以百计,其中西游求法者中有籍贯可考者65人,他们留下的极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和对行程的文字记载,成为了解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甘肃境内丝绸之路沿线佛教石窟有70多处,其中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与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五大石窟寺。中国境内最早的石窟造像在新疆,但是印度痕迹非常明显,进入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骤然增多。而且时代越晚,中国文化因素越多。可以说,甘肃是佛教文化中原化的早期摇篮。

二十世纪前半期,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有西方的探险家东来盗宝,有中国的学者西行考古,汉晋简牍与敦煌藏经洞遗书由此得以传世和流布世界各地。汉晋简牍和敦煌藏经洞文书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四大发现之两种,直接催生了简牍学和敦煌学两门学科,丝绸之路甘肃段也因此再次受到世界关注。丝绸之路甘肃段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出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本文转自甘肃日报,作者刘再聪,有删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