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金庸去旅行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金庸,旅行,天龍八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2-13 10:32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說。」全球總銷量超過一億,鄧小平、馬雲、倪匡皆是粉絲,金庸作品影響力之巨大,無須再花筆墨證明。大俠寫過的名山勝景不下千百,如果逐一去數,只怕十冊書也未能盡錄,而且讀來定必支離破碎。為大家化零為整,由金庸的生平及筆下片段歸納出三大旅遊路線,分別是金庸故里線;中原線及滇川線,帶各位跟着金庸去旅行!
金庸旅遊地圖
金庸不但是武俠小說宗師,也是中國旅遊最成功的推銷員。五、六十年代,中國旅遊業尚未開發,受政治因素影響,港人往返內地亦不方便。那時教大家隔空認識中國河山的,正是金庸。
東至滔滔滄海;西及巍巍崑崙;南至大理夷疆;北至羅剎邊境,金大俠描寫的地域幾乎囊括整個神州大地。多少人看過《射雕英雄傳》想插翼飛到華山論劍?又多少人因為《天龍八部》萌生到天山尋找靈鷲宮的念頭?1998年前大理州州長李映德指大理的名聲「八、九十年代主要靠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桃花島、雁門關、五台山,諸如此類一系列旅遊勝地,相信莫不點讚認同。
金庸小說特別興旺旅遊,固然有他思念中國山河情切,描寫起來特別有感情的原故。另一方面,武俠小說本身的形式亦起了很大作用。《武俠小說中的旅遊元素》一文分析,像魯迅、巴金等現代新文學家較注重單個場景的深度描繪,卻不如武俠小說那樣注重空間上的移動感,如《書劍恩仇錄》第七回一段:「凝望半日,僱了一輛馬車往靈隱去看飛來峰。峰高五十丈許,緣址至顛皆石,樹生石上,枝葉光怪,石牙橫豎錯落,似斷似墜,一片空青冥冥。陳家洛一時興起,對心硯道:『咱們上去看看。』峰上本無道路可援,但兩人輕功不凡,談笑間上了峰頂。仰望三竺,但見萬木參天,清幽欲絕,陳家洛道:『那邊更好。』兩人下峰,緩步往上中下三天竺行去……」清楚交代陳家洛的移動方向,讀起來如遊記一樣,自然引起讀者旅遊的意欲。
金庸本人亦很喜歡旅遊。大家知道《天龍八部》的阿紫為甚麼瞎了眼嗎?話說金庸外遊,找《衛斯理》的作者倪匡代筆,結果一個月後回來,倪匡迎上前就是一句:「對不起,我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據知金庸很生氣,不過沒法子,誰叫倪匡惡作劇的時候,大俠正在外喜孜孜的寫「旅遊寄簡」呢。
西藏專出壞人
金庸小說的西藏角色不少,不過絕大部分都是壞人,經典例子如射雕三部曲的靈智上人及金輪法王、《連城訣》的血刀老僧等等,有唱衰西藏的嫌疑。金庸後期對此有所反省,在《金庸作品集「三聯版」序》講:「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每一個種族、每一門宗教、每一項職業中都有好人壞人。」
川滇貴毒物最多用
毒是武俠小說裡頭不可或缺的因素,金庸筆下,雲貴川毒物最多。五毒教、五仙教及神農幫三大毒教都在那裡,而且亦出產了桃花瘴及碧蠶毒蠱等厲害毒物。雲貴川盛行毒物,主要因為那裡瘴氣多,亦有不少苗族用蠱的傳說。
華山最搶鏡
華山,金庸似乎特別偏愛華山。兩大男主角令狐沖及袁承志都來自華山派,而且問鼎天下第一的「論劍」也是在華山之巔舉行。金庸形容華山集靈氣、仙氣和神氣於一身,營造一種劍俠的感覺,相比起有帝王氣派的嵩山封禪台更適合「論劍」。
河南最多大俠
2014年,一位武俠迷統計金庸筆下各省出過的大俠,當中河南省以掃地僧為代表,有大俠50人,獨佔鰲頭;緊隨其後的是山東省,以胡一刀及丘處機為首,共計41人;至於第三名則是有狄雲助陣的江蘇省,大俠36人。因為只是愛好者的業餘作業,統計受到不少質疑,諸如為甚麼揚州妓女生的小桂子會歸到北京頭上。不過考慮河南省大俠人數「贏成條街」,所以河南省最盛產大俠的講法還是頗有說服力。
大俠偏愛家鄉
金庸是浙江人,對浙江的厚愛顯然而見。小說中浙江不但出了桃花島黃藥師父女及江南七怪等要角,幾場重要戰役,包括《笑傲江湖》龍泉谷之戰、《碧血劍》衢州破石梁派之戰、《射雕英雄傳》煙雨樓之戰、《倚天屠龍記》王盤山之戰等等,都在浙江發生。
兩廣人才荒
整體來看金庸筆下的武林偏重北方,愈往南方人才愈少。特別兩廣一帶,少數出生在廣東的要角,諸如袁承志及袁紫衣都是自小離鄉,功夫不在廣東學;而廣西更淒涼,找來找去,半個重要的名字也講不出,《飛狐外傳》是有提到廣西梧州有個八仙劍掌門叫藍秦,不過一般讀者不會記起這個吧。
尋訪金庸故里
「金庸小說之所以能夠被全球華人所喜愛,最大原因是華人讀者能夠在金庸小說中獲得鄉愁的慰藉。」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會長陳墨如是說。金大俠所以能夠觸動一眾遊子的心靈,前提自然是他本人也有一顆思鄉的心。今次與大家追尋金庸故里,探討武俠大師對家鄉的情懷如何影響他的創作。
尋鄉,當然得先弄清鄉在何處。金大俠是浙江海寧人,提到海寧,最有名莫過於農曆八月十八的觀潮風俗,看過相關報道的照片,其時整個鹽官觀潮景區熙熙攘攘,人潮比錢江潮來得還要洶湧,出發前也有少許擔心會被壓成肉餅。但到步後很快發現自己過慮,鹽官古城平日人流很少,跟性質近似的麗江古城或大理古城完全不在同一個量級。細雨飄下,柳樹輕搖,十足十的江南風情。
細細個聽過乾隆個名
「我們海寧很了不起啊!」大抵因為遊客太少悶得發慌,古城精品店老闆很主動扯着我談歷史,臉上那副神情,與鄰家郭太誇她兒子考入港大沒分別。也難怪老闆為自己的家鄉自豪,海寧實在是個有底蘊的地方,除了金庸,還出過顧況、王國維、徐志摩等名人。當中清代閣老陳世倌,更因乾隆六次南巡江浙,四次到海寧陳家之事而被傳為乾隆親爹,繼而衍生不少引人入勝的民間傳說。金庸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依據這些傳說發展出來,武俠大師自言:「我是浙江海寧人,乾隆皇帝的傳說,從小就在故鄉聽到的……因此第一部小說寫了我印象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
陳閣老宅現在仍存於古城之中。《書劍》曾經描述,乾隆曾為陳宅「愛日堂」提筆,「愛日」者,來自《法言》的「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孝子愛日。」包含兒子感謝親恩之意,暗指乾隆實為陳家血脈。難得來到海寧,當然想看看是否真有此塊牌匾。無需尋尋覓覓,步入第一個廳便赫然見到「愛日堂」三字,而且真的是御書,不過那個皇帝不是乾隆而是康熙!翻查資料,牌匾原來是陳家出的另一個閣老陳元龍請康熙賞賜其父母的禮物,而且真正的愛日堂已被毀壞,今天見到的都是仿製品。老宅現存的真跡有《渤海藏真》碑刻、雍正賜的九龍匾及明代留下來的羅漢松,合稱「三寶」。不過金大俠的妙筆沒有提過,看着反而不如那塊冒牌的「愛日堂」有趣就是。
思憶如潮
乾隆傳說與陳閣老宅反映金庸創作時如何取材自故鄉的素材,不過要數最能反映金大俠懷念往昔歲月的,還是得數錢塘潮。
出城門,往觀潮聖地公園走約10分鐘,穿過安瀾門,上書「天下奇觀」四字,乃金大俠親筆。入公園爬梯階上觀景台,浩浩蕩蕩的錢塘江就在眼前。距離官方預計的潮汛時間還有30分鐘,我望着江邊疏疏散散的人群,心裡卻想着金庸與錢塘潮的種種。
遠在大俠成為大俠之前,在他還是孩童時,稚嫩的小手每年都拖着媽媽手臂到江邊看潮。長流不息的江水,盛載滿滿的童年回憶及對母親的思念。提到金庸筆下的錢塘潮,一般人喜歡引《書劍》那句「(陳家洛)只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天際而來,聲勢雄偉已極。」不過個人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陳家洛)回憶兒時母親多次攜了他的手在此觀潮,眼眶又不禁濕潤起來。在回疆十年,每日所見儘是無垠黃沙,此刻重見海波,心胸爽朗,披襟當風,望着大海。兒時舊事,一一湧上心來。」完完全全是金老的夫子自道,他把離家後的悔恨與追憶,都寄託在潮水之中,連我一個從沒離開家鄉到外地住的人都不禁為之動容,離鄉別井的人看到此句,感觸定必更深。
感慨之際,鄰近遊人一句「來了」把我的思緒扯回來。只見遠處一條白線朝我們推進過來,潮水來得比想像中輕柔,與其說是「玉城雪嶺」,不如說是一行白鷺在面前滑過,鳥飛空無跡。按理今天雖然不是「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但也是「高級別的大潮日子。看到的潮沒有金庸描繪的來得震撼,是否因為思憶誇張了金庸心內的潮水呢?
金庸書院非金庸故居
景區其他與金庸小說關聯較大的景點有花居雅舍、海神廟和金庸書院。花居雅舍本來是名妓李師師開設的妓院,後來成了黃曉明版《鹿鼎記》的麗春院;海神廟相傳是雍正為了供奉傳說被他殺害的十四阿哥所興建,《書劍》寫陳家洛母親的墓碑藏在海神廟後面。而金庸書院則收藏了金庸著作及相關研究資料,書院依古典園林風格設計,除了有介紹金庸生平的「俠影尋蹤」展覽外,最受人注目的是進門通道的15幅金庸作品壁畫。在金庸書院聽得最多遊客問工作人員的問題是:「這裡是金庸故居嗎?」之後工作人員便會擺出「又來」的表情,沒好氣回答:「不是,金庸故居在袁花鎮。」袁花鎮距鹽官觀潮景區約30公里,巴士轉巴士需時約個半小時,下車後四處張望都是鴨比人多的農地,沒半分旅遊氣息,怪不得一般人都只知金庸書院而不知金庸故居。沿指示走到故居門前,白色圍牆與青灰色磚瓦,一邊織衣服一邊看門的婆婆似乎驚訝怎麼有人前來,向她點頭也只是睜大雙眼看着我。
金庸回憶自己小時住的地方時講:「我家的祖居是座大宅院,共有五進。第一進叫『澹遠堂』,匾額係當年康熙皇帝為我祖上御題。」今天這座名為「赫山房」的屋子遠沒有他講的氣派。建築經日軍及文革摧殘,大俠小時用過的書桌筆硯等物亦被全數燒毀,「澹遠堂」的匾額當然也不例外,現在掛的只是仿製品。比較有看頭還是金庸出生的小房,想到武俠小說宗師就是在這裡開始自己的人生,不是有種神聖的感覺嗎?
故居還有兩個小展覽,一個講金庸生平,另一個講他的家族。金庸本姓查,查家乃江南大族,從元朝末年搬遷到袁花龍山腳下,出過諸如查伊璜及查慎行等名人高官,康熙皇帝讚賞查家,還親自題:「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鹿鼎記》開首花了很長的筆墨寫「明史案」,其實與查家有關,金庸自言:「發生在一六六二年的文字獄案,是我先祖查繼佐,被捲入此案,曾入獄半年。」可見大俠書寫的時候,總是由自己的根源開始想起。
大俠回鄉
大俠對故鄉魂牽夢繞,有他性格重情的原故,亦有大環境因素影響。60年代,大陸提出「核褲論」,金庸在《明報》發表《要褲子不要核子》評論反對,其後文革展開,大俠以多篇評論與這個運動對着幹,被左派稱為「漢奸」、「豺狼鏞」,更曾受死亡恐嚇,一度離開香港暫避,更別提回內地了。因政治問題與自己出生的地方分隔,又因分隔而對神州大地加倍思念,金庸面對的這個處境世界各地很多華人也在面對。大俠借寫中國山河抒發鄉愁,他們則看大俠的作品思憶舊地,這是金庸對於遊子異常重要的原因。
1981年,金庸終於有機會重回內地訪問,此後他六次回鄉,在探訪母校袁花鎮中心小學時他講:「如果一個離開家很久,在外邊住的時間一長,對故鄉懷念的感覺就越深。」盡顯對鄉土的深厚情懷。
出生地海寧以外,金庸小說提過的地方,諸如段譽出生的大理;令孤沖學獨孤九劍的華山等等,都邀請金老到訪當地,此後他可是神州大地任我闖了。有趣是這些地方亦隨大俠的描寫而有了改變,最具代表性莫過於桃花島,本來是舟山群島東南部一個不為遊人熟知的島嶼,但因為《射雕英雄傳》的黃藥師住桃花島,所以今天那裡以呈現金庸筆下風貌為主要方向發展,島上除了黃藥師山莊、東邪船埠、黃蓉房、馮氏墓、神雕石、碧海潮生,還有一金庸文化園,金老的雕像坐在園中,笑瞇瞇的,顯得非常和藹可親。
奇怪是大俠晚年走遍中國各地,卻始終沒有回到童年居住的「赫山房」一看。這對於以思鄉聞名的他來講實在是不可思議。有人猜測金老是不忍回家想起父親在文革被鬥死的往事,亦有人話他不願打擾尚在鄉下生活的弟弟的寧靜生活。不過真正的答案,恐怕只有金庸自己才知道了。
金庸家族多猛人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金庸本身是世所少有的人才,他的親戚亦多是舉世聞名的強人。舉例來講,民國知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是金庸姑父,他女兒蔣英,傑出的女聲樂教育家自然是金庸表姐,而蔣英的丈夫正是「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文學方面,才華橫溢的詩人穆旦是金庸同族兄弟,而金庸堂姐查良敏嫁的是愛情小說大師瓊瑤的三舅。而提到金庸最為人所熟知的親戚不可不講他表兄徐志摩,據說《天龍八部》的高富帥表哥慕容復正是以這位新月派詩人為原型,另一個角色雲中鶴亦是徐曾經用過的筆名。徐志摩故居位於海寧市硤石鎮,到訪金庸故鄉記住順道探訪一下「表哥」住過的地方。
金庸故里六日遊
Day1 香港->杭州->海寧
香港早機飛杭州,杭州機場有巴士直達海寧客運中心,需時約60分鐘。客運中心坐巴士到海寧火車站,安頓住宿後參觀鄰近的西山公園及徐志摩故居。故居「詩人徐志摩故居」牌匾為金庸親題。
Day2 海寧->鹽官
海寧火車站乘專線中巴30分鐘到鹽官鎮。到達後買鹽官觀潮景區時緊記問清楚來潮時間。如有閒暇時間可以先參觀位於景區較僻靜位置的王國維故居再到觀潮聖地公園觀潮,觀潮後再逛諸如金庸書院、海神廟等其他景區景點。
Day3 鹽官->袁花->海寧
起牀先逛昨天未完成的景點,然後坐106路巴士到金楊站轉104路至袁花汽車站下車,參觀附近的金庸故居。之後乘101路巴士回海寧客運站,海寧住宿。
Day4 海寧->舟山->桃花島
海寧客運站乘早車前往舟山,到墩頭碼頭乘船往桃花島,參觀射雕影視城,金庸文化園在影視城裡頭。夜宿桃花島。
Day5 桃花島->舟山->杭州
遊桃花島桃花峪景區,之後乘船回舟山,到普陀汽車站坐長途大巴回杭州,杭州市內觀光。
Day6 杭州->香港
繼續杭州市內觀光。這個浙江名城乃金庸最喜歡的城市,市內與金庸作品關連較大的景點包括書劍群雄大戰清兵的六和塔;郭靖及黃蓉拍拖走過的斷橋殘雪;疑似梅莊所在之地的孤山等等,夜機回香港。
俠遊神州 中原篇
要追尋金庸的足跡,江南以外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到訪,不過打開中國地圖,大俠寫過的地方星羅棋佈,除非是超級死忠,不然沒可能花時間和精力全部走完。整理一下資料,發覺還是中原與滇川兩線的景點數量與質量兼備,更重要的是能反映金老的一些情懷及價值取向。事不宜遲,讓我們先出發看金庸筆下的中原啦!
中原地區是金迷其中一個最不可錯過的部分。這片以河南省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域,有武林第一大派少林、《笑傲江湖》五嶽劍派結盟大會舉行的地方太室山封禪台、《天龍八部》段譽與方丈談論「阿含經」的洛陽城、《神雕俠侶》小郭襄「一見楊過誤終身」的風陵渡、《射雕英雄傳》王重陽老巢重陽宮等金迷耳熟能詳的地方,說是金大俠最常寫的地區,雖不中亦不遠矣吧!
書寫經常觸及中原,皆因這裡是中華文化的心臟地帶。詩人余光中講過,除了地理的鄉愁,世上還有文化的鄉愁;歷史的鄉愁。當金大俠念及中國的文化歷史,最容易想起的當然是作為漢文化發源地的中原。《笑傲江湖》寫:「洛陽是歷代皇帝之都,規模宏偉,市肆卻不甚繁華。令狐沖識字不多,於古代史事所知有限,見到洛陽城內種種名勝古蹟,茫然不明來歷,看得毫無興味。」令狐少俠「茫然不明來歷」之事,金老倒是「了然於胸」,否則他怎會下筆就提「洛陽是歷代皇帝之都」?那些歷史典故,那些文化軼事,他時時刻刻記在腦海,一行文便自然湧出來,想藏也藏不住。
金庸本人亦曾認過自己為河南人,2001年他到訪少林寺,稱許河南積淀深厚的文化,河南人的正義有悠久的歷史淵源。他還提到河南人遷移到浙江的一段歷史,他的祖上亦在其中,然後笑說:「我也是河南人。」
Day1 香港->深圳->鄭州
香港坐車上深圳,深圳機場飛往鄭州,市內觀光。
Day2 鄭州->登封->太室山->登封
坐車到登峰市再轉公交到嵩山派大本營太室山,必看五嶽劍派結盟大會舞台封禪台。晚上回登封市住宿。
Day3 登封->少林->洛陽
清早出發到武學聖地少林寺。金庸曾親臨少林並留下墨寶,晚上可到洛陽住宿。
Day4 洛陽->白馬寺->洛陽
起牀參觀段譽到訪過的白馬寺。下午回洛陽市內觀光,
Day5 洛陽->風陵渡->華山
遊畢洛陽剩餘景點坐火車到風陵渡,參觀過後乘火車入陝西到華山,準備明天一登這座「英雄山」!
Day6 華山
一整日遊覽華山。首要去的是南峰,金庸曾在這裡「論劍」,並為「華山論劍」石刻親自題字。
Day7 華山->西安->重陽宮->西安
清晨華山高鐵至西安,安頓好住宿後出發參觀重陽宮及活死人墓。
Day8 西安->香港
結束金庸中原大俠之旅,由西安飛返香港。
俠遊神州 滇川篇
金庸自言他愈到後期愈覺得中華民族各族應該一視同仁,他晚期寫的《天龍八部》就有好一部分不以漢族為重心,反而以白族當家的大理段氏為主角。滇川線讓我們看到有別於漢文化中心的外圍風光,與前文介紹的中原線相映成趣。
四川武術文化興盛,兼有還珠樓主經典作品《蜀山劍俠傳》以此為舞台,金庸小說提到蜀地自然不足為怪。有趣是峨眉和青城兩大四川門派對大俠的描寫都不太滿意。前峨眉武術研究會會長汪鍵講:「金大俠把其他門派的功夫寫得登峰造極,但我個人認為他對我們四川的武術卻根本談不上瞭解。金大俠要麼把峨眉寫成反派,要麼就是無名小派,要麼就是女流之輩。」顯然對金庸把峨眉寫成尼姑派耿耿於懷;青城派第36代掌門人劉綏濱亦曾因「那是個反派人物」而拒演金庸筆下的青城派余滄海。
其實金庸寫的是小說,四川武人對他的評論頗有「認真你便輸了」的味道,奈何大家就是禁不住對金老較真,怪只能怪小說寫得實在太栩栩如生,而且他本人亦有種「歷史癖」,書寫時對中國文化和歷史各種細節異常執著,間或有些與史實矛盾的地方,倒讓人覺得金大俠寫的才是正確,比方話在峨眉見不到師太,總是讓人不自在啊。
由四川入雲南,可以形容為進入《天龍八部》的世界。無量山的無量玉璧、大理城外的天龍寺(即崇聖寺)、點蒼山下的天龍八部影視城都是天龍迷必去之處,至於喜歡《鹿鼎記》的可以到昆明看看金殿公園內的陳圓圓像。值得留意的是金庸描寫過很多漢族以外的人物和風光,舉例來說大理段氏是白族人、段譽母親是擺夷人、五毒教的藍鳳凰是苗人,在雲南逛景點之餘不妨留意不同民族的服飾和談吐與金老描寫是否有出入。
Day1 香港->成都
香港飛成都,市內觀光,可以找間茶館喝茶,金大俠的最愛是竹葉青。
Day2 成都->青城->成都
上午坐動車到余滄海的地盤青城山。青城山分前山後山,前山看名勝,後山看風景,一天時間較難走完兩個部分,挑自己喜歡的參觀。參觀過後回成都住宿。
Day3 成都->峨眉山
成都新南門車站坐大巴到峨眉山,那裡正是郭襄創立峨眉派的所在地。到峨眉山直接坐景區車到雷洞坪,然後接纜車上金頂,欣賞峨眉山的雲海,晚上住金頂等明天看日出。
Day4 峨眉山->昆明
在金頂看日出,之後上午走萬年寺及一線天等峨眉其他景點,留意現實裡頭峨眉只有和尚沒有尼姑,想找滅絕的朋友要失望了,下午坐過夜火車到昆明。
Day5 昆明
火車清晨到昆明,稍作休息後在市內觀光,重點是昆明金殿,它是中國四大銅殿之一,康熙年代由吳三桂重新修葺,據說裡頭供奉的真武像與吳三桂樣子一樣。
Day6 昆明->南澗->無量山
昆明乘車至南澗,到南澗換乘往沙樂的客車,在無量山櫻花林下車。尋找無量山神仙姐姐的芳蹤。
Day7 無量山->大理古城
無量山回南澗再轉車到大理,參觀崇聖寺,即《天龍八部》中的天龍寺,寺內三塔及其倒影是大理象徵。
Day8 大理古城->點蒼山->天龍八部影視城->大理古城
大理打車到點蒼山,先坐洗馬潭大索道上點蒼山看風景,下山再逛山腳的天龍八部影視城。
Day9 大理->深圳->香港
是日回程,由大理坐飛機至深圳,再由深圳坐車返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