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鸡经
- 来源:读者新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2-21 16:26
2017年是民间生肖纪年的鸡年。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飞禽,它自古就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传说中美丽的金鸡在太阳里居住,鸡鸣报晓,唤得旭日东升。神话中的三足鸟、火鸟、凤凰,都是它的先祖。神采奕奕的鸡在古代视为祝告喜庆吉祥的象征,是文武兼备的,勇敢、仁义、可信赖的“五德之禽”。所以人们不但在门上贴雄鸡图,以驱邪恶祈平安,而且也把农历新年的首日定为鸡日。
千百年来吉祥的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今又鸡年,我们从源远流长的鸡文化中采撷了十二则佳话:鸡相、鸡德、鸡典、鸡联、鸡文、鸡俗、鸡馔、鸡景、鸡画、鸡票、鸡影、鸡戏,与您一同大话鸡经。
【鸡相:秋藏饱宿,酉鸡结缘】
2017年为农历丁酉年,“丁酉”来自于农历的干支纪年法。将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于是就有了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辰等。人们又将十二个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就成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属相学。那么,古人为何将“酉”与“鸡”联在一起呢?
古人为何将“酉”与“鸡”联在一起呢?以地支符号来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酉排在第十位,在一天中所表述的时间为17点到19点这段时间,称为酉时。《说文解字》云:“酉为秋门万物已入,闭门象也。”《天文训》曰:“酉者,饱也。”《释名》曰:“酉,秀也。”《律书》曰:“酉者,万物之老也。”由此可见,酉字具有秋藏饱宿昧暗的意思。酉时天近镑晚,鸡食饱进窝栖息。因此,用酉这一地支符号与鸡相联甚为恰当贴切,蕴含着奥妙人文意义。
【鸡德: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
一是首戴冠者,文也。雄鸡高耸火红的鸡冠,极为状观漂亮。“冠”与“官”谐音,“文”的意思是礼。古人以冠冕堂皇为礼,含有升迁腾达的寓意。
二是足博距者,武也。距是脚后面突出的似足趾之物,令鸡有趾高气扬之状,故曰“武”。
三是敌前敢斗者,勇也。鸡对它的儿女可是百倍呵护,若是突遇鹞鹰或其它强敌袭击小鸡,母鸡会立即把小鸡护在翅膀底下,高声尖叫。公鸡也是羽毛倒竖,鸣叫迎战。就是连那威严杀气的黄鼠狼,此时也要退避三舍。如果蝎子或蜈蚣遇上,更是难逃葬其口腹的厄运。
四是食相告者,仁也。在动物中,鸡家族之间的挚爱,堪称楷模。我们看到,公鸡找到虫子后,会“咯咯咯”地呼唤母鸡前来享用,自己却乐不可支地扑闪着翅膀。母鸡对自己的一群子女关怀备至,常是叨着小虫或米粒送到小鸡跟前,“咕咕咕”叫着看着鸡崽吃食。
五是鸣不失时者,信也。雄鸡司晨,守夜有时,因而古代帝王以“鸡为侯”。几千年来,鸡伴随着中华民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习俗,从“鸡声茅店月”到“鸡窗夜开卷”,寒暑往来,它无时不与我们的劳动、学习和生活相随相伴,乐此不疲。雄鸡天天报晓,准时唤醒人们起床。鸡这种守时报时的美德,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也享有农历正月初一谓之“鸡日”的美名。
正因为鸡是可信赖的“五德之禽”,有诗赞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瞻顾候明时,东方有精色”。
【鸡典:闻鸡起舞,鸡犬升天】
古人创造了一系列和鸡有关的典故。如表达报国之赤诚的“闻鸡起舞”;如把攀附权贵的人称之为“淮南鸡犬”;如形容“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人,常用“山鸡起舞”这个掌故。值得一提的是鸣窗攻读的典故“鸡窗”。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说,晋朝宋处宗买到一只长鸣鸡,养在窗下,日久竟学了人语,与宋交谈不休,且有智巧。宋的口才因此大进,后人就以“鸡窗”当作书房的代名词。唐人罗隐有诗:“鸡窗衣静开书卷,鱼栏春深展钓丝”。
【鸡联: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鸟无粮天地宽】
我国以鸡为题材的对联很多,其中言简意赅、趣味盎然的,不乏其例。如近代楹联:“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鸟无粮天地宽”;“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有一个;小鸟上枝,酒醉酒醉,并无半杯”;新春联有:“闻鸡起舞,跃马争春”;“鸡催千里晓,春启万户门”;“紫燕舞新春,金鸡鸣盛世”;“鸡声催晓读,鸟语唤春耕”等等,都不失为联中佳作。
【鸡文: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从《诗经》中的“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诗成一夜月中题,便卧松风到晓鸡”、“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少年读书时”……直至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关于鸡的描述不绝于书。
【鸡俗: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古代,鸡常被用做祭祀之物,歃血盟誓,动辄杀鸡。唐代,因玄宗皇帝沉迷于斗鸡,使斗鸡成了一个行业——斗鸡坊,驯鸡、养鸡者地位优越,当时社会上便流传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的民谣。民间还流行许多用鸡占卜的方式,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各异。
【鸡馔:无鸡不成席】
自古以来,用鸡制作的美味佳肴,枚不胜举。如《礼记》中载有“鸡羹”、“弗食……鸡肝”;《楚辞·招魂》载有“露鸡”;齐王吃鸡“必食其距数千而后足”;《齐民要术》记有鸡“五味脯”、“鸡羹”、“蒸鸡”;《新唐书》有“鸡球”;白居易有“鸡球饧粥屡开筵”的名句;《武林旧事》有“润鸡”;清代《随园食单》已载有鸡馔30款。广东民间更有“无鸡不成席”之说。
【鸡景: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
鸡年游“鸡”景,别有一番情趣。云南大理的鸡足山因鸡形而得名,却靠佛教而扬名;广西漓江两岸,有两山相向而立,好似两只昂冠振羽,跃跃欲斗的雄鸡,合称“斗鸡山”;南京的鸡鸣山和鸡鸣寺因“神鸡”的传说而得名,南朝齐武帝巡游玄武湖,忽闻山上有鸡鸣声,喜极而往,鸡鸣山也因此盛极一时。在中国的地名中,带“鸡”字的也不少。如黑龙江省东南部的鸡西市,因位于鸡冠山之西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煤炭生产基地。一个是陕西省西部的宝鸡市,相传是炎帝的诞生地和周秦王朝发祥地,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鸡画:大鸡小鸡,跃然纸上】
在中国,雄鸡一直被文人们所赞美,“一唱雄鸡天下白”等名句,流传千古。无论是大公鸡还是小鸡,鸡的“文、武、勇、仁、信”五德,代表了人们道德的追求,也是许多画家喜爱画鸡的原因。一只只鸡在画家笔下气象万千,看徐悲鸿的鸡昂首挺立、怒发冲冠,像斗士和高歌的“代言人”;齐白石的鸡寥寥数笔,却意得神足。
一只大红公鸡立于大石上作昂首挺胸状,是中国吉祥图案中历史最悠久的作品题材之一。以“鸡”谐“吉”,以“石”谐“室”,寓意“室上大吉”。除了与石头搭配之外,鸡与荔枝相结合被称为“大吉大利”,鸡与牡丹在一起则是“富贵大吉”等。
【鸡票:引颈天歌,生命和谐】
由于有十二生肖之说,“鸡”的贺岁邮票成为炎黄子孙的新宠。
【鸡影:鸡鸭满栏,金鸡独立】
鸡的形态,骨骼与鸟类非常相似。据说,远古时的鸡与鸟是一样的,鸡也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后来,鸡被捉来饲养。就这样,鸡双翼退化,不能飞了。最多在不足一米的低空蹦来跳去,身子也笨重多了,全身都是肉,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头上有肉冠,嘴下有肉垂,雄鸡的肉冠尤为发达。羽毛艳丽,好斗,习惯于清晨啼叫。母鸡则产蛋,孵雏。喜欢吃谷子、菜叶、昆虫、鱼虾等。是人们主要的畜养家禽之一。
【鸡戏:时迁偷鸡,丑角当道】
水浒戏中最出名的武丑当属鼓上蚤时迁,以他为主角的戏有《盗王坟》、《时迁偷鸡》、《盗甲》等。《时迁偷鸡》又名《巧连环》。演杨雄、石秀和时迁投奔梁山,夜宿祝家店,最后被捉住的故事:店家被时迁戏弄后报信,草鸡大王赶来捉拿时迁。草鸡大王也是丑角扮演,戴丑三、头盔上插一根翎子、穿靠、插旗、使枪。捉住时迁后的下场很特别,即时迁蹬上草鸡大王的肩头,拄着他的枪,上下二人一块三笑,这样叠罗汉下场。
中国古代对于食鸡的看法,大抵持南贵北贱的态度。南方楚国宫廷之上,钟鸣鼎食,鸡可入筵。而在黄河流域,照《论语》“杀鸡为黍”的记载,则分明是一道乡野土菜,不列珍馐之位。施耐庵描写时迁偷鸡,弄得来一地鸡毛,半锅浓汁。不唯吃相不雅,而且惹出祸端。戏文里据此总爱把时迁扮作小丑,搽上小花脸儿,将纸筒点着火塞进嘴里,作“屠门大嚼”状,谓之“时迁吃鸡”。(本文节选自《华夏文化》网络杂志)
